2023年09月12日发布 | 3315阅读

吴哲褒教授审阅和解读国际垂体学会最新发布的垂体泌乳素腺瘤诊治共识声明(2023)

出处: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达人收藏


2023年9月5日,内分泌和垂体研究领域的顶刊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40.5)杂志在线发表了由Stephan Petersenn、Maria Fleseriu、Felipe F Casanueva等36位学者联合撰写的《垂体泌乳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垂体学会国际共识声明》

Petersenn, Stephan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rolactin-secreting pituitary adenomas: a Pituitary Society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10.1038/s41574-023-00886-5. 5 Sep. 2023, doi:10.1038/s41574-023-00886-5


脑医汇-神外资讯特邀作为这项共识的主审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吴哲褒教授谈谈这项共识给我们带来的新观念和新思想。


吴哲褒教授指出,国际垂体学会(The Pituitary Society)曾于2006年和2011年分别联合发表泌乳素腺瘤(prolactin-secreting adenomas,以下简称泌乳素腺瘤prolactinomas)的诊断和管理指南【两篇文献来源:Casanueva, F. F. et al. Guidelines of the Pituitary Society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rolactinomas. Clin Endocrinol,2006;65,265-273. Melmed, S.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yperprolactinemia: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1;96,273-288.】。12年后,国际垂体学会再次发表这项共识,更新了一些内容。吴哲褒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谈谈这项共识给我们临床实践带来的指导意义(节选)



01



并发症章节,Bone Disease通常被我们神经外科医师所忽视。

其中骨折风险的增加被认为是泌乳素腺瘤的一种临床后果(强烈建议)。

临床医生应开始对伴有背痛或身高下降的泌乳素腺瘤患者进行X线形态学检查(强烈建议)。

患者应根据年龄、高泌乳素血症和性腺功能减退的持续时间以及其他危险因素,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XA)评估骨矿物质密度的变化。基线DXA适用于所有怀疑长期(即>6个月)性腺功能减退或其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包括绝经期和既往椎体骨折(弱建议)。


02



在治疗章节中,最大的改变就是针对不同亚型的泌乳素腺瘤患者,药物和手术何者为首选治疗的问题。

在“药物治疗章节”是这样写的:对于微腺瘤和包裹良好/边界清晰的大泌乳素瘤(Knosp分级为0级和1级),在开始药物治疗前,应在多学科团队中与患者讨论手术的治疗潜力和风险(强烈推荐)。
在“外科章节”是这样写的: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手术切除微腺瘤和界限清楚的大腺瘤(Knosp分级0级和1级),有很高的治愈机会,具有成本效益,并且避免了长期的药物治疗。因此,由垂体神经外科医生进行的手术应与药物治疗一起讨论,作为这一亚型患者的一线选择(强烈推荐)。尤其是年轻女性病人,避免长期的乃至数十年的药物治疗。
共识中还指出,外科治疗指征还包括:服药过程中肿瘤增大压迫视神经、不能耐受长期服药、服药出现脑脊液漏、以及想怀孕的大腺瘤患者(避免孕期肿瘤增大导致视力损害)。

吴哲褒教授认为,对特定亚型的泌乳素腺瘤,包括微腺瘤和界限清楚的大腺瘤,手术作为首选治疗,这一理念被绝大多数学者越来越认可和推荐。但是,吴教授强调两点很重要:一是要具备垂体瘤卓越中心,具备多学科联合诊治(MDT)团队,尤其需要一位优秀的经蝶神经外科医师;二是神经内镜下垂体瘤的假包膜外切除技术,能有效提高内分泌缓解率。应该说,微腺瘤和界限清楚的大泌乳素瘤(Knosp分级0级和1级),其假包膜的发生率在75%以上。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普及和精进,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进行经蝶窦手术(TSS)可以在高达93%的微泌乳素瘤和75%的选定大腺瘤中实现初始泌乳素水平正常。另一方面,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2%),死亡率为0%。因此,针对微腺瘤和界限清楚的大腺瘤,手术作为首选治疗,以共识的形式确定下来,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03



泌乳素腺瘤患者涉及妊娠和生育问题,是外科医师面临的棘手问题。

在外科治疗章节中,共识指出:想要怀孕的女性可以选择手术,因为生殖力通常在腺瘤切除后恢复。对于泌乳素大腺瘤患者,孕前腺瘤充分减容可避免妊娠期出现有症状的肿瘤增大。如果在怀孕前进行TSS,症状性泌乳素大腺瘤增大的风险从21%降低到4.7%。
对于泌乳素大腺瘤患者,应在受孕前确认腺瘤对多巴胺激动剂药物治疗的反应(强烈建议);对于肿瘤没有出现缩小反应的患者,应在受孕前考虑手术(强烈建议)。对于怀孕期间再次启动多巴胺激动剂治疗无效、腺瘤增大的患者,如果妊娠足够晚期,应考虑垂体手术或分娩(强烈建议)。
该共识明确提出,为了减少发育中的胎儿对多巴胺激动剂治疗的暴露,应在确认怀孕后立即停用多巴胺激动剂(强烈建议)。由于安全性数据增加,现在大多数中心孕期首选卡麦角林治疗(弱建议)。

吴哲褒教授指出:从共识的指导来看,希望怀孕的女性泌乳素瘤患者,微腺瘤或者非侵袭性泌乳素腺瘤,由经验丰富的垂体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是合理的,因为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的风险非常低。相比之下,对于泌乳素大腺瘤患者,大多数推荐只有当腺瘤对多巴胺激动剂无反应和/或靠近视神经结构时才进行手术。另外,孕期垂体瘤手术,需要由神经外科专家、产科医生、眼科医生和内分泌学专家组成的多学科联合小组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入院前的手术指征、术前术中术后管理、以及出院前后的治疗指导。


04



Treatment Withdrawal(撤药研究)

共识指出撤药的成功率不高,卡麦角林撤药的成功率仅在1/5;成功撤药的良好预测因素包括:低维持剂量的卡麦角林,治疗时间>2年,以及腺瘤体积显著缩小(强烈推荐)。共识还涉及停药后复发的再次用药,以及再次用药后的再次撤药。

停药后持续缓解可能性最高的是:血清泌乳素水平正常,且低剂量卡麦角林(0.25-0.50 mg /周)治疗至少2年后,肿瘤体积显著减小的非侵袭性小腺瘤患者。虽然只有三分之一的治疗患者可能达到这些标准,但在这类亚型中,近55%的微腺瘤患者和43%的大泌乳素瘤患者在停药后会持续缓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尤其在MRI上没有可见肿瘤的情况下,应鼓励患者停药。另外,多巴胺激动剂可以通过连续减少剂量和增加给药间隔来逐渐减少,直到达到维持正常血清泌乳素水平所需的最小有效剂量。


05



在有潜在精神障碍的病人这一章节中,这一类病人应该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一类患者的例数会越来越多。

共识指出,有潜在精神障碍的泌乳素瘤患者的管理需要内分泌学家、神经外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之间的合作(强烈建议)。
对于有潜在精神疾病的患者,开始多巴胺激动剂治疗可能是安全的,但需要谨慎以及精神病咨询(弱建议)。
抗精神病药物介导的高泌乳素血症的血清泌乳素水平超过ULN的十倍,是罕见的,应怀疑泌乳素瘤 (强烈建议)。

单独使用不影响泌乳素的抗精神病药物或与联合使用已建立的抗精神病药物可减少多巴胺激动剂剂量(弱建议)。


当然,共识还涉及其他内容,不再一一说明。另外,吴哲褒教授带领的团队,作为全球泌乳素瘤研究领域领先的学者,他们团队的三篇文献也被这项共识所引用,列表如下:

①Xia MY#, Lou XH#, Lin SJ, Wu ZB*. Optimal timing of dopamine agonist withdrawal in patients with hyperprolactinem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ndocirne, 2018,59(1):50-61.
②Zhong HP#, Tang H#, Zhang Y#, Luo Y, Yao H, Cheng Y, Gu WT, Wei YX, Wu ZB*. Multidisciplinary team efforts improve the surgical outcomes of sellar region lesions during pregnancy. Endocrine, 2019,66:477-484.
③Huang HY, Lin SJ, Zhao WG, Wu ZB*. Cabergoline versus bromocript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giant prolactinomas: A quantitative and systematic review. Metab Brain Dis, 2018;33(3):969-976.


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的两项研究来自交大医学院的两位五年制本科生(夏妙芸,黄海燕),由吴哲褒教授指导作为其本科毕业论文,这里也为交大医学院学子点赞。


专家简介

吴哲褒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瑞金医院垂体/泌乳素瘤诊治中心主任、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中国脑垂体基金主席、中国脑垂体救助计划发起人、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第一届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

1996.7温州医科大学本科毕业至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工作;2001.9-2004.7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攻读神经外科硕士;2007年-2009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攻读神经外科博士;2011.9-2013.11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教授。

曾先后赴奥地利格拉兹医科大学、美国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麻省总医院访问学习,进行显微微创手术和内镜颅底手术的学习。

至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已在国外专业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50多篇,如Acta NeuropathologicaNature CommunicationsAutophagyNeurologyTheranosticsCancer LetterJCEMJournal of NeurosurgeryNeuro-OncologyNeurosurgery等杂志,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00分,累计引用超过600次。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六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等20多项。

曾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浙江省自然基金杰出青年;上海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上海市卫生健康领军人才。在垂体腺瘤的内镜微创手术及药物治疗方面颇有建树,主持的两项成果分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