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John S, et al. Neurosurgery. 2016 Jun;78(6):862-7. doi: 10.1227/NEU.0000000000001146.】
血流转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是一种新的密网支架,通常辅助复杂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临床转归等仍不清楚。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Seby John等对使用PED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发表于2016年6月的《Neurosurgery》。
该研究收集克利夫兰医学中心于2011年6月至2015年4月应用PED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通过随访期DSA片,评估支架内是否发生狭窄和狭窄程度。将局部内膜组织增生超过金属支架长度的25%判定为发生支架内狭窄,不足25%认为血管内膜增生。根据狭窄的程度分为3类,狭窄50%-25%为轻度,75%-50%为中度和>75%为重度。
总共80例采用PED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其中51例有随访期的DSA资料,第一次随访DSA的平均时间为术后6个月,发现5例(9.8%)出现支架内狭窄,其中轻度狭窄者4例,中度狭窄者1例,无重度狭窄,亦无由支架内狭窄引起的临床症状。延续双抗药物治疗,随访4例支架内狭窄患者,另1例失访。经DSA证实中度狭窄患者血管内血流恢复(图1),MRA确认轻度狭窄者血管内血流量未受限。
图1. 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PED治疗后支架内狭窄的变化。A.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经PED介入治疗后6个月时DSA侧位片,动脉瘤未见显影,海绵窦段水平部支架内中度狭窄(箭头);B.显示支架轮廓与狭窄的血管腔之间的关系(箭头);C.介入治疗后26个月的DSA像,可见支架内狭窄已经消失。
46例未发生支架内狭窄患者,每例平均使用PED1.5枚,与发生支架内狭窄患者近似。16例(31%)随访DSA提示存在血管内膜增生;2例(4%)发展至支架内完全闭塞,为不遵嘱服用双抗药物者。该46例中,1例(2%)使用球囊血管成形术;而在5例支架内狭窄患者中,2例(40%)使用球囊血管成形术。
该研究表明,在PED治疗后6个月第一次DSA显示,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约9.8%,均为无症状性狭窄。继续双抗药物治疗,支架内狭窄可得到改善甚至消失。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丁陈禹编译,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创宏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回顾
更多资讯请关注神外资讯微信公众号:neurosurgery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