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发布 | 969阅读

【精选编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血管内治疗——日本神经血管内治疗登记研究(JR-NET)4的结果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姚金彪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吴培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许奕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本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姚金彪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血管内治疗——日本神经血管内治疗登记研究(JR-NET)4的结果》,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日本筑波大学医院中风和脑血管病科的Hisayuki Hosoo利用日本神经血管内治疗登记研究4(JR-NET4)(2015–2019年)的数据,评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介入治疗的疗效,相关结果于2025年3月在线发表在《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Hisayuki Hosoo, et al. Interv Neuroradiol. 2025 Mar 2:15910199251323003. doi: 10.1177/15910199251323003】



研究背景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伴随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脑血管痉挛可导致迟发性脑缺血(DCI),其中约30%的脑血管痉挛患者在SAH后4至14天内出现DCI。药物治疗(如血管扩张剂和抗血小板药物,包括尼莫地平、法舒地尔、他汀类药物及西洛他唑)以及液体管理和循环调控在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疗效。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脑血管痉挛,推荐采用血管内治疗,包括动脉内血管扩张剂注射(IA-vasodilator)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尤其是IA-vasodilator)往往具有暂时性,可能需要重复治疗。目前,关于血管痉挛血管内治疗的高质量证据仍然有限。来自日本筑波大学医院中风和脑血管病科的Hisayuki Hosoo利用日本神经血管内治疗登记研究4(JR-NET4)(2015–2019年)的数据,评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介入治疗的疗效,相关结果于2025年3月在线发表在《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上。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JR-NET4中登记的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例。比较了PTA与IA-vasodilator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并评估了与影像学及症状改善相关的因素。



研究结果


在纳入的1549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痉挛患者中,83.5%接受了IA-vasodilator治疗,16.5%接受了PTA治疗。术后影像学改善率为97.0%,症状改善率为50.1%。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6%。PTA与IA-vasodilator在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PTA组的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高。较短的症状发作至治疗时间间隔及围手术期无并发症与影像学及神经功能改善相关。此外,局部麻醉及既往接受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更为显著。


表1. 手术特点和治疗细节及结果。


表2. 治疗后影像学改善的相关因素分析。


表3. 与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相关的因素分析。


表4. 神经血管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研究结论


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血管内治疗脑血管痉挛是安全有效的。早期干预和局部麻醉下治疗等因素可能有助于神经功能改善。然而,由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略高,因此应谨慎使用PTA。



彩蛋!脑医汇AI怎么看?





扫描下面二维码,阅读完整内容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姚金彪 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 校




吴培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