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发布 | 717阅读

【精选编译】高压氧疗法治疗神经介入手术中的空气栓塞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姚金彪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吴培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洪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本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姚金彪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高压氧疗法治疗神经介入手术中的空气栓塞》,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美国Advocate Health Care Inc脑与脊柱研究所的João Victor Sanders报告了一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发生空气栓塞的病例,该病例在血管介入室内被迅速发现并接受了HBOT治疗,治疗后,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有所改善。为应对此类并发症提供了宝贵经验,并彰显了HBOT在高风险情境下的应用价值,相关结果于2025年2月发表在《BMJ Case Reports》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João Victor Sanders, et al. BMJ Case Rep. 2025 Feb 3;18(2):e263969. doi: 10.1136/bcr-2024-263969】



研究背景



空气栓塞是血管内介入手术中不常见但危害性较大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严重神经损害。高压氧疗法(HBOT)能促进气体吸收、提高组织氧合,是治疗减压病及创伤性空气栓塞的有效手段。然而,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空气栓塞极为罕见,相关报道亦有限。来自美国Advocate Health Care Inc脑与脊柱研究所的João Victor Sanders报告了一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发生空气栓塞的病例,该病例在血管介入室内被迅速发现并接受了HBOT治疗,治疗后,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有所改善。为应对此类并发症提供了宝贵经验,并彰显了HBOT在高风险情境下的应用价值,相关结果于2025年2月发表在《BMJ Case Reports》上。



病例分享



病例描述:


一名40岁的男性患者因突发头痛、双侧手麻木无力、失语和视力模糊数小时就诊。患者15年前患有左侧椎动脉夹层,并接受了华法林进行治疗;此外还伴有偏头痛、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综合征、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史。患者就诊时没有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


患者最初的头部CT成像未发现任何异常。然而头颈部血管CTA显示双侧颈内动脉夹层合并血栓形成,左侧颈内动脉狭窄率约80-90%,右侧颈内动脉狭窄率约50-70%。患者称近期没有剧烈运动、提重物、脊椎按摩、外伤或颈部长时间伸展的病史。患者接受了肝素治疗,并转院接受进一步评估。


治疗情况:


患者接受了血管内介入治疗,于左侧颈内动脉植入一枚血流导向装置和两个重叠的Precise支架。在植入首个颈动脉支架后,患者出现了躁动、心动过缓及呼吸困难,并进行了气管插管术。术中CT显示无造影剂渗出及出血。Dyna CT显示左前远端循环有多个低密度,可疑空气栓塞(图1-4)。在进行机械通气后,给予患者纯氧吸入治疗。高压氧专中心建议当天在2.8atm的环境下使用纯氧进行90分钟的治疗,然而,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无法立刻接受高压氧舱治疗。


图1-4. Dyna CT显示多个低密度。


在神经重症监护室,患者处于镇静状态,机械通气,FiO2 100%,心动过缓,格拉斯哥昏迷量评分为7分(睁眼反应1分,言语反应1分,运动反应5分)。由于心血管状况不稳定,重症监护医生建议不要将病人转院或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因此患者在神经重症监护室继续吸氧过夜。在出现症状19小时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有所改善,并顺利接受了标准的5小时高压氧治疗。治疗后的头部CT显示空气栓塞已完全消除,但观察到两处小出血灶,临床症状不明显(图5和图6)。头部DWI显示双侧前循环弥散受限,考虑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左额叶有两处小出血灶(图7)。


图5和图6. 头部CT显示两处小出血灶。


图7. 头部DWI显示双侧前循环弥散受限,考虑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左额叶有两处小出血灶。


预后与随访结果:


HBOT治疗后,患者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神经功能有所改善。术后第4天,头颈部CT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通畅,右侧颈内动脉管腔直径明显改善。术后第12天,患者从神经重症监护室出院,但仍有轻度失语和构音障碍。他随后又接受了七天的康复治疗,在第一次复诊时,患者神经功能有了明显改善,仅伴有右手感觉减退。



研究结论


本文作为一份个案报道虽无法确立高压氧(HBOT)治疗血管内空气栓塞的确定性方案,但为相关循证证据体系提供了临床佐证。研究强调了早期识别与干预的重要性:通过提升临床识别能力与建立早期干预机制,结合神经介入团队与高压氧中心的协同诊疗,形成时效性救治策略。该多学科协作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栓塞进程,更通过双重作用机制(微循环改善与神经保护)最终实现降低致残率与改善预后的临床获益。



彩蛋!脑医汇AI怎么看?





扫描下面二维码,阅读完整内容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姚金彪 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 校




吴培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终 审




洪波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