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介入治疗在临床研究、技术规范及器械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下从多个角度总结关键进展:
编写团队

蔡艺灵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

杜娟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

林甜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
01.
指南与共识更新
2024版《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在适应症选择、技术规范、围手术期管理及长期随访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新观点和更新内容,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进展,为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AOS)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权威指导。
1.VAOS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推荐意见:
(1)抗血小板治疗:VAOS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应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少72h;VAOS金属裸支架植入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1~3个月后改用单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6个月后改用单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推荐等级:Ⅱ级)。
(2)抗凝治疗:合并房颤或瓣膜病时,术前予以口服抗凝+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的三联治疗;高缺血/血栓风险和低出血风险患者,术后 1个月改为口服抗凝+单一抗血小板聚集的双联疗法,术后12个月改为单一抗凝治疗或个体化继续双联治疗;低缺血/血栓风险和高出血风险者,出院后即改为口服抗凝+单一抗血小板聚集的双联疗法,术后6个月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推荐等级:Ⅱ级)。
(3)血脂管理:推荐强化降脂,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
2.VAOS血运重建指征推荐意见:
症状性VAOS狭窄率≥50%且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仍发生缺血事件,或无症状性VAOS狭窄率≥70%,存在下述情况之一时可考虑行血运重建:(1)对侧椎动脉存在发育不良(纤细、缺如、不汇入基底动脉等);(2)后交通动脉缺如或Willis环代偿不良;(3)前循环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需要后循环代偿供血。推荐等级:Ⅱ级。
3.VAOS血管内介入治疗推荐意见:
(1)VAOS血管内介入治疗优先选择植入药物洗脱椎动脉支架;支架选择以狭窄远端正常管腔直径的1.0~1.1倍、完全覆盖病变且长度较短的支架为宜(推荐等级:Ⅱ级)。
(2)入路选择:优先推荐经桡动脉入路,减少并发症桡动脉入路。穿刺成功置管后,可给予血管舒张剂减少血管痉挛(推荐等级:Ⅱ级)。
(3)支架植入术前一般不需要球囊预扩张;局部重度狭窄致支架通过困难或钙化明显时,建议给予球囊预扩张以减少支架植入时移位(推荐等级:Ⅱ级)。
(4)影像评估:高分辨率MRI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用于术前斑块稳定性评估及术后支架贴壁性监测。
4.VAOS随访推荐意见:
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闭塞或支架断裂时,若血流不受限,建议继续口服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血管超声或CTA;若血流受限,建议再次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推荐等级:Ⅱ级)。
02.
临床研究的关键启示
1.VISTA研究:药物洗脱支架vs.单纯药物治疗
研究背景: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焦力群教授团队牵头的VISTA研究(Drug-eluting Stenting versus Medical Therapy Alone for Patients with Ex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成为2024年椎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标志性研究。该研究旨在通过对比药物洗脱支架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填补既往VAST[2]和VIST研究[3]因入组不足或并发症终止的空白。
研究设计:纳入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V1-2)重度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药物治疗)和药物组(标准药物治疗)。主要终点为30天内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卒中,或30天至1年责任血管区域的缺血性卒中。
研究意义:VISTA研究是对欧洲VAST和VIST研究的延续与优化,旨在为椎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提供高级别循证证据。
2.药物洗脱支架的循证支持
再狭窄率与卒中风险降低:一项纳入12项研究(1243例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4],药物洗脱支架相较于裸金属支架显著降低椎动脉狭窄患者的术后再狭窄率(OR=0.38)和卒中风险(OR=0.38),且安全性相当。

3.VAOS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
一项纳入301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外椎动脉狭窄的研究数据表明[5],74%患者接受支架植入术诊疗,手术成功率为98%,30d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80%;并发症发生率为9.1%,主要为动脉夹层和远端栓塞。

03.
介入材料的更新
1.药物洗脱支架的优化与普及
药物洗脱支架在2024年成为椎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主流选择。与传统的裸金属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通过释放抗增殖药物(如雷帕霉素)显著降低了术后再狭窄率和卒中风险[4]。
2024年,针对椎动脉解剖特点的专用支架进一步优化。例如,Maurora椎动脉雷帕霉素支架采用短支架设计(8-12mm)和大直径(4.5-5.0mm),更适配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解剖结构,减少了支架移位和再狭窄的风险。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采用单面刻槽药物涂层设计,精准靶向释放药物,既降低了再狭窄率,又避免了药物对支架内皮化的负面影响。
2.药物涂层球囊的应用
2024年,药物涂层球囊的技术进一步优化,尤其是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的应用更加广泛。紫杉醇作为抗增殖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血管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率。
单纯药物球囊扩张治疗在2024年获得了更多循证医学支持。研究表明,药物涂层球囊在椎动脉狭窄治疗中具有“介入无植入”的优势,避免了支架植入带来的长期刺激和再狭窄风险[6]。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7],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处狭窄的术后即刻狭窄率从87.8%降至34.0%,随访6-12个月的再狭窄率为21.6%,且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
3.新型涂层技术与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研发
2024年,新型涂层技术成为研究热点。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涂层在支架植入后逐渐降解,减少了长期内膜增生的风险,同时提高了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生物可降解支架是未来研发的重要方向。这类支架在完成血管支撑作用后逐渐降解,避免了传统金属支架的长期留存问题,但目前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需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4年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介入治疗在临床研究、技术规范及器械创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VISTA研究、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应用及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共同推动了该领域的标准化进程。未来需进一步关注长期疗效数据和技术普及,以惠及更多患者。
编写团队简介
蔡艺灵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
杜娟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
林甜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

点击上方图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