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4日发布 | 716阅读

OCIN·2024年度盘点|蔡艺灵:椎动脉颅外段狭窄介入治疗进展【椎动脉狭窄】

蔡艺灵

解放军306医院

杜娟

北京306医院

林甜

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脑科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2024年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介入治疗在临床研究、技术规范及器械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下从多个角度总结关键进展:


编写团队

蔡艺灵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

杜娟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

林甜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


01.

指南与共识更新


2024版《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在适应症选择、技术规范、围手术期管理及长期随访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新观点和更新内容,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进展,为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AOS)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权威指导。


1.VAOS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推荐意见:

(1)抗血小板治疗:VAOS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应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少72h;VAOS金属裸支架植入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1~3个月后改用单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6个月后改用单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推荐等级:Ⅱ级)。


(2)抗凝治疗:合并房颤或瓣膜病时,术前予以口服抗凝+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的三联治疗;高缺血/血栓风险和低出血风险患者,术后 1个月改为口服抗凝+单一抗血小板聚集的双联疗法,术后12个月改为单一抗凝治疗或个体化继续双联治疗;低缺血/血栓风险和高出血风险者,出院后即改为口服抗凝+单一抗血小板聚集的双联疗法,术后6个月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推荐等级:Ⅱ级)。


(3)血脂管理:推荐强化降脂,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


2.VAOS血运重建指征推荐意见:

症状性VAOS狭窄率≥50%且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仍发生缺血事件,或无症状性VAOS狭窄率≥70%,存在下述情况之一时可考虑行血运重建:(1)对侧椎动脉存在发育不良(纤细、缺如、不汇入基底动脉等);(2)后交通动脉缺如或Willis环代偿不良;(3)前循环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需要后循环代偿供血。推荐等级:Ⅱ级。


3.VAOS血管内介入治疗推荐意见:

(1)VAOS血管内介入治疗优先选择植入药物洗脱椎动脉支架;支架选择以狭窄远端正常管腔直径的1.0~1.1倍、完全覆盖病变且长度较短的支架为宜(推荐等级:Ⅱ级)。


(2)入路选择:优先推荐经桡动脉入路,减少并发症桡动脉入路。穿刺成功置管后,可给予血管舒张剂减少血管痉挛(推荐等级:Ⅱ级)。


(3)支架植入术前一般不需要球囊预扩张;局部重度狭窄致支架通过困难或钙化明显时,建议给予球囊预扩张以减少支架植入时移位(推荐等级:Ⅱ级)。


(4)影像评估:高分辨率MRI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用于术前斑块稳定性评估及术后支架贴壁性监测。


4.VAOS随访推荐意见:

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闭塞或支架断裂时,若血流不受限,建议继续口服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血管超声或CTA;若血流受限,建议再次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推荐等级:Ⅱ级)。


02.

临床研究的关键启示


1.VISTA研究:药物洗脱支架vs.单纯药物治疗

研究背景: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焦力群教授团队牵头的VISTA研究(Drug-eluting Stenting versus Medical Therapy Alone for Patients with Ex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成为2024年椎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标志性研究。该研究旨在通过对比药物洗脱支架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填补既往VAST[2]和VIST研究[3]因入组不足或并发症终止的空白。


研究设计:纳入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V1-2)重度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药物治疗)和药物组(标准药物治疗)。主要终点为30天内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卒中,或30天至1年责任血管区域的缺血性卒中。


研究意义:VISTA研究是对欧洲VAST和VIST研究的延续与优化,旨在为椎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提供高级别循证证据。


2.药物洗脱支架的循证支持

再狭窄率与卒中风险降低:一项纳入12项研究(1243例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4],药物洗脱支架相较于裸金属支架显著降低椎动脉狭窄患者的术后再狭窄率(OR=0.38)和卒中风险(OR=0.38),且安全性相当。

3.VAOS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

一项纳入301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外椎动脉狭窄的研究数据表明[5],74%患者接受支架植入术诊疗,手术成功率为98%,30d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80%;并发症发生率为9.1%,主要为动脉夹层和远端栓塞。


03.

介入材料的更新


1.药物洗脱支架的优化与普及

药物洗脱支架在2024年成为椎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主流选择。与传统的裸金属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通过释放抗增殖药物(如雷帕霉素)显著降低了术后再狭窄率和卒中风险[4]


2024年,针对椎动脉解剖特点的专用支架进一步优化。例如,Maurora椎动脉雷帕霉素支架采用短支架设计(8-12mm)和大直径(4.5-5.0mm),更适配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解剖结构,减少了支架移位和再狭窄的风险。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采用单面刻槽药物涂层设计,精准靶向释放药物,既降低了再狭窄率,又避免了药物对支架内皮化的负面影响。


2.药物涂层球囊的应用

2024年,药物涂层球囊的技术进一步优化,尤其是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的应用更加广泛。紫杉醇作为抗增殖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血管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率。


单纯药物球囊扩张治疗在2024年获得了更多循证医学支持。研究表明,药物涂层球囊在椎动脉狭窄治疗中具有“介入无植入”的优势,避免了支架植入带来的长期刺激和再狭窄风险[6]。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7],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处狭窄的术后即刻狭窄率从87.8%降至34.0%,随访6-12个月的再狭窄率为21.6%,且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


3.新型涂层技术与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研发

2024年,新型涂层技术成为研究热点。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涂层在支架植入后逐渐降解,减少了长期内膜增生的风险,同时提高了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生物可降解支架是未来研发的重要方向。这类支架在完成血管支撑作用后逐渐降解,避免了传统金属支架的长期留存问题,但目前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需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4年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介入治疗在临床研究、技术规范及器械创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VISTA研究、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应用及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共同推动了该领域的标准化进程。未来需进一步关注长期疗效数据和技术普及,以惠及更多患者。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3 (2024) 973-982.

[2] A. Compter, V.D.W. Bart, H, W.J. Schonewille, J.A. Vos, J. Boiten, P.J. Nederkoorn, M. Uyttenboogaart, R.T. Lo, A. Algra, L.J. Kappelle, Stenting versus medic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2 trial, Lancet Neurology, 14 (2015) 606-614.

[3] H.S. Markus, S.C. Larsson, W. Kuker, U.G. Schulz, A. Clifton, Stenting for symptomatic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The Vertebral Artery Ischaemia Stenting Trial, Neurology, 89 (2017) 1229-1236.

[4] Y. Zhang, W. Li, L. Zhang,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rug-eluting stents versus bare-metal stents 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nd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a meta-analysis, Front Neurol, 15 (2024) 1389254.

[5] S. Fujiwara, A. Ishii, T. Ohta, N. Ohara, M. Kawamoto, K. Iihara, H. Imamura, Y. Matsumaru, C. Sakai, T. Satow, S. Yoshimura, N. Sakai, I. Japanese Registry of Neuroendovascular Therapy, The Current Status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Ex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in Japan: A Subanalysis of the Japanese Registry of Neuroendovascular Therapy 4, Neurol Med Chir (Tokyo), 64 (2024) 387-394.

[6] 娄一海, 贾玉勤, 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研究进展, 卒中与神经疾病, 31 (2024) 307-309.

[7] 刘婧, 马海玲, 徐坤, 何清, 张岩, 刘建, 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处狭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7 (2024) 941-945.


撰写:杜娟,林甜
校正:蔡艺灵

编写团队简介



蔡艺灵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

向上滑动阅览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脑科医院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委,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委会副主委,全军神经内科副主委,全军航天员健康中心专委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学专委会副主委,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专委会出血性卒中介入专委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脑血管病分会常委,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专委会常委,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全军神经内科专委会脑血管病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诊疗协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介入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神经内科专科医师分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委会委员,北京女医师协会理事会理事,WFITN(世界介入神经放射治疗联合会)高级会员,安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常委,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病学系委员,中华医学会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编委会委员,《中国卒中杂志》、《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临床荟萃》杂志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审稿专家,国家、北京市、浙江省自然基金评审专家,总后、海军、北京市朝阳区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评审专家,北京医学教育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客座教授,北京健康科普专家,军事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军队后勤科技装备评价专家,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获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首都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两次被评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杜娟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

向上滑动阅览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副教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委会委员,国家卫健委脑防委中青年专委会常委,北京医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委员暨脑小血管病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全军神经重症专委会、神经内科感染学组委员。《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军队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对象,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类岗位津贴。作为编委参编专著1部。发表SCI及统计源期刊论文34篇,其中SCI5篇、统计源期刊第一/通讯10篇。负责或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军队级课题4项,北京市级课题3项,中心级课题3项。军队医药卫生成果三等奖1项(2)。

主要工作内容及研究方向: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研究,擅长脑血管病及神经重症疾病的救治。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的管理:绿脑通道的流程、患者筛选、围手术期管理、质控;神经重症疾病(重症颅内感染、重症脑血管病、癫痫持续状态等)的综合救治。


林甜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

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专业方向为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及介入病人围手术期管理,担任北京医师学会神经介入专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承担国家、军队及北京市多项重点课题。发表专业技术论文20余篇。


延伸阅读

OCIN·2024年度盘点 | 路华:脑动静脉畸形治愈性栓塞的进展【脑血管畸形】

OCIN·年度盘点|吕明:静脉窦病变与硬脑膜动静脉瘘【硬脑膜脑动静脉瘘】

OCIN·2024年度盘点|张鑫:血管内脑机接口试验——COMMAND试验结果正式出炉【神经介入前沿】

OCIN·2024年度盘点|彭亚:新型取栓装置的研究进展【急性脑梗死篇】





OCIN专区

点击上方图片

进入脑医汇,回顾OCIN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OCIN专区

223内容1218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