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胡韶山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4.7/Q1 TOP)发表了题为《Turning attention to tumor-host interface and focus on the peritumoral heterogeneity of glioblast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进一步探索了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的肿瘤周围区域异质性特点,为GBM术后瘤周靶向治疗提供了有益参考。

研究摘要
大约90%的GBM复发发生在肿瘤周围脑区(peritumoral brain zone, PBZ),而PBZ的空间异质性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GBM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具有高度的肿瘤内异质性,但是GBM异质性不仅局限于肿瘤核心,还涉及PBZ。在本研究中,根据患者术前磁共振影像、术中使用微软全息AR眼镜进行的手术导航和显微镜成像对PBZ和肿瘤区域进行了多区域采样。使用各种技术(包括组织病理学、多色荧光、单细胞测序等)鉴定PBZ的一个或多个相对高脑血流量区域——统称为GBM的“高脑血流量界面”(higher cerebral blood flow interface, HBI),并与“较低脑血流界面”(lower cerebral blood flow interfaces, LBI)进行了多角度对比分析。
结 果
01
HBI的局部血管特征和微环境特点
定量分析显示,3个区域微血管分布及形态存在明显差异。此外,有趣的是,HBI区内皮细胞与LBI区内皮细胞共有1439个基因差异表达。对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代谢和信号转导相关通路。代表性免疫组化图像和UMAP图显示,HBI和肿瘤区域的VEGFA、EGFR和HIF-1α的表达显著高于LBI。使用HIF-1α、SLC2A1、VEGFA等基因对三个区域进行了缺氧评分,三个区域中不同细胞类型的缺氧评分比较显示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区域的总缺氧评分结果也提示HBI与LBI有明显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就血管特征和氧微环境而言,HBI是PBZ的一个特殊区域(图1)。
02
HBI和LBI表现出不同的免疫组成
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T细胞是脑肿瘤微环境景观的重要免疫细胞。因此,我们通过scRNA-seq分析进一步研究了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占比。UMAP图显示HBI区域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比例高于LBI区域。定量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几乎相似的结果。但3个区域间中性粒细胞浸润水平无明显差异。同样,我们分析了各区域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布,3种类型的胶质细胞在HBI区和肿瘤区之间的分布均有显著差异。随后,基于scRNA-seq数据对浸润的巨噬细胞进行拟时序分析,与LBI区域巨噬细胞相比,HBI区域有更多的巨噬细胞分布在右支。这种现象在肿瘤区域更明显。这似乎表明PBZ区巨噬细胞向原生表型分化(图2)。
03
HBI和LBI肿瘤细胞特征的比较
GBM是一种侵袭性和浸润性肿瘤,我们在HBI区和LBI区也观察到肿瘤细胞浸润。相比之下,HBI区域三种恶性细胞类型(AC样、MES样和NPC样)的比例高于LBI区域。值得注意的是,不同PBZ区域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存在巨大差异。本研究列出了来源于HBI和LBI的肿瘤细胞之间的前30个差异表达基因,与转移和肿瘤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例如DCX和MKI67,在HBI区的肿瘤细胞中显著高表达。UMAP图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均提示HBI是PBZ一个增殖潜力较大的特殊区域。因此,我们接下来从三个区域探索了CTLA4配体(CD80和CD86)、PD1配体(CD274和PDCD1LG2)和MHCI类基因在肿瘤细胞上的表达。MHC类基因(B2M、HLA-A、HLA-B和HLA-C)在HBI区域的肿瘤细胞中表达更高。有趣的是,编码CTLA4和PD1配体的基因在PBZ(HBI和LBI)区域的表达较肿瘤区域高,这也提示靶向免疫检查点途径的免疫治疗可能是切除肿瘤后,杀死PBZ浸润的肿瘤细胞的可行方法(图3)。
04
HBI微环境中的细胞间通信网络和特殊集群
随后,我们探索了HBI区的细胞间通信。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提供了HBI区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空间信息。研究发现了两个配体-受体对(BSG-PPIA、PTN-PTPRZ1)在细胞间通讯中起重要作用。此外,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特殊的亚群——Cluster37,它在本研究中被鉴定为AC样肿瘤细胞。Cluster37中的细胞大多数来自HBI区域,一小部分来自肿瘤区域,但没有来自LBI区域的细胞。与GBM恶性进展相关的几个基因——包括EGFR和AQP4,在Cluster37中显著上调。KEGG分析还发现,上调基因大多富集在与癌症相关的通路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因还富集到调节干细胞多能性的信号通路。总之,这些发现表明HBI区域中可能存在独特的肿瘤细胞亚群(图4)。
05
胶质瘤干性细胞在不同区域的分布
我们通过scRNA-seq分析和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探索了胶质瘤干性细胞(Glioma stem cells, GSC)标记基因的表达分布。从近期文献中共筛选出15个GSC标记基因。我们用气泡图可视化了10个Cluster(鉴定为恶性细胞)中GSC标记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GSC标记基因在Cluster 13、10和14中表现出较高的表达。因此,在本研究中,这些Clusters被视为GSC。根据scRNA-seq数据计算出10例患者中3个区域的GSC比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的GSC比例差异显著。不同区域的基因表达气泡图也显示HBI区域GSC标记基因比LBI区域有着更高的表达水平。然后用3种GSCs标记物(SOX2、OLIG2和NESTIN)免疫染色,可视化GCS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定量分析结果与scRNA-seq数据一致(图5)。
图5.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GSCs in different regions.
总 结
PBZ是GBM复发的主要部位。因此,有必要将研究焦点从肿瘤核心转移到肿瘤外围。进一步深入了解PBZ特性,并针对性的局部治疗是控制胶质瘤复发的关键。本研究显示肿瘤侵袭和复发可能发生在HBI区域,因此,对于手术切除后的PBZ区域的靶向治疗(例如,放射治疗或光动力治疗),HBI是值得关注的区域。本研究也为进一步探讨其他实体瘤的PBZ异质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第一作者简介
王方 主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 博士研究生学历
● 临床医学博士后在站
● 目前累计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身份10篇),主持省厅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中国肿瘤学大会“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1项,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通讯作者简介
胡韶山 教授
浙江省人民医院
● 神经外科科室主任
● 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光动力治疗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主委、外科学组组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光动力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周围神经专委会常委,中国卒中学会脑出血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等
● 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300;作为主编、副主编参与撰写多部相关指南和规范;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和省市级课题多项;获得中国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项,省高校科学技术奖1项,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奖多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