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7日发布 | 964阅读

OCIN·2024年度盘点|彭亚:新型取栓装置的研究进展【急性脑梗死篇】

彭亚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各项研究和器械2024年依然进展迅猛,其中国产器械可圈可点。


编写专家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彭 亚




01.

国产首款新型可调节取栓支架正式上市


支架为代表的机械取栓已成为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以Solitaire支架等为代表的国内外激光雕刻自膨式闭环二代取栓支架,在直径过大或过小血管闭塞部位、困难血栓时往往难以取得最佳贴壁和抓栓效果。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亚教授共同牵头开展的国产新型可调节取栓支架鸬鹚(KEYNEUT LUCI®)上市前临床研究旨在验证该款可调节取栓装置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鸬鹚”可调节支架为圆丝螺旋交错编织结构、通体全程显影、远端闭合,并可在体外手动调控至理想直径以匹配目标血管,术者根据血栓部位与长度,调节支架更好地贴合闭塞血管,实现更高的血管再通率。


临床试验于2021年09月15日开始,2023年04月24日顺利结束。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分层随机,阳性对照、非劣效的设计,招募症状发作8小时内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基于随机原则并以临床试验机构和NIHSS评分(NIHSS评分<17分和NIHSS评分≥17分)作为分层因素进行随机化,试验组使用可调节支架型取栓装置(LUCI, Keyneut),对照组使用激光雕刻取栓支架(Solitaire FR, Medtronic)。主要终点为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取栓后靶血管血流再灌注分级mTICI≥2b);次要终点包括术后90天mRS(0-2)受试者比例、血管成功再通时间、术后24小时及术后7天的NIHSS评分、首次再通率、取栓次数、器械操作性能;安全性指标包括术后24小时内症状性及非症状性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术后90天内的全因死亡率等。研究共入组239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19例,对照组120例,两组基线资料和影像学分析包括靶血管部位、ASPECTS评分、缺血半暗带等无显著差异。主要终点:试验组和对照组血管成功再通率分别为98.3%和95.8%无统计学差异(p<0.001)。次要终点:术后90d良好预后率、成功再通时间、首次再通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安全性方面: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术后90天内全因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手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器械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鸬鹚”可调节支架型取栓装置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表一 主要和部分次要终点结果

“鸬鹚”可调节取栓支架已获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并于2024年10月25日在第24届上海东方脑血管病大会(OCIN)隆重上市,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治疗提供新的利器和选择。


02.

国产首款大口径088抽吸导管进入临床


直接抽吸技术(ADAPT)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COMPASS研究证实抽吸组和支架组90d良好预后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抽吸组手术时间更短,同时卫生经济学数据显示抽吸组医疗费用低于支架组。2019年AHA/ASA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和《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Ⅰb级推荐抽吸取栓,对于适合机械取栓的患者,首选直接抽吸取栓不劣于支架取栓。抽吸导管的研发促进了ADAPT技术提升,新一代抽吸导管具有更大的远端内径、更柔软的头端、更好的输送性和示踪性,大大提高了抽吸效率。但是血栓逃逸、大负荷血栓堵管以及反复抽吸导致抽吸导管头端变形等依然是ADAPT技术的难点。0.088英寸超大内径抽吸导管的研发使抽吸导管远端横截面积较传统的6F抽吸导管增加50%,抽取血栓的能力大幅提高,同时在不使用BGC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前向血流明显下降和MCA血流逆转。美国3家中心33例0.088英寸抽吸导管取栓结果显示:到位率100%,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20分钟,成功再通(mTICI≥2b)100%,首次再通率70.5%(mTICI≥2C),无颅内出血和其他并发症,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国产首个088抽吸导管“吞川”上市,填补了国内0.088英寸抽吸导管的空白,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国内几家中心正在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登记研究,期待研究结果的发布。


03.

Catfish取栓支架临床研究结果发表


近几年,国产二代取栓支架不断问世。Catfish取栓支架作为一款激光切割镍钛自膨支架,采用闭合网孔和远端开放设计,并通过三根铂丝编织入支架及近端、远端标记物实现全程可视。Catfish取栓支架临床研究2023年底正式发表,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非劣效设计临床试验,旨在验证Catfish支架机械取栓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在中国18个卒中中心开展,使用Catfish或Solitaire进行首发取栓治疗。主要终点是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mTICI≥2b);次要终点为90d良好预后率(mRS评分≤2分)、24h和7d或更早出院NIHSS评分、首次再通率、动脉穿刺到成功再通时间等;安全性指标为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定义为伴有神经功能恶化的24小时CT或MRI上的脑出血、NIHSS评分增加4分以上)、90d内的全因死亡率和严重不良事件。2019年3月3日至2021年6月5日,分别有118例和120例患者被随机分配至Catfish组和Solitaire组,两组基线资料统计学保持平衡。主要终点Catfish组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88.5%, 100/113)不劣于Solitaire组(87.7%, 100/114),率差(rate difference, RD)为0.78%(95% CI-7.64至-9.20, p=0.001)。次要终点90d良好预后率、首次再通率、动脉穿刺到成功再通时间、24h和7d或更早出院NIHS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但首次再通中,Catfish组mTICI 3级比例更高(37.5%, 32/112 vs 30.0%, 34/113)。安全性指标方面,90d全因死亡率、症状性出血转化和严重不良事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Catfish支架用于取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其大网孔设计有利于血栓嵌合,较低的金属覆盖率有利于减少推送阻力。支架全程立体显影,有利于精准释放。支架规格齐全,Catfish Ⅱ小尺寸3mm/20mm规格可适配0.017微导管,可用于MeVO血管取栓。Catfish支架已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是安全可靠的新一代国产取栓支架。


编写专家简介



彭亚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神经外科党支部书记。美国康奈尔大学Methodist Hospital神经医学中心访问学者,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常州市医学卓越人才。

目前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兼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兼神经介入学组组长,江苏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委和《心脑血管防治》常务编委。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近二十年专注于脑卒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概念及治疗”,“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等,2010年在国内开创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取栓治疗之先河,目前累计病例数2000余例,创新了一系列血管内取栓治疗关键技术并建立了相应的技术体系。

参与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科技发展专项、常州市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累及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先后获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常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新技术引进一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20余篇(包括Stroke,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中华级7篇,国家级省级30余篇,作为核心团队参与的DIRECT-MT、BAOCHE、ENCHANTED-MT、MAGIC-MT等多中心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和《The Lancet》。参编著作《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再通技术》等,参与制定8个指南和专家共识。

作为国内最早参与神经介入国产化研发和临床试验的个人之一,目前和国内企业开展神经介入产品的产学研一体化及医工结合,作为组长单位牵头开展国内首个可调节取栓支架、股动脉新型封堵器和国内首个颅内激光球囊等GCP研究6项。





OCIN专区

点击上方图片

进入脑医汇,回顾OCIN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3843内容1060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