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5日发布 | 885阅读

【精选编译】使用双Neuroform®支架的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分叉部动脉瘤:大型回顾性系列研究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陈雍

温州市中心医院

孙军

温州市中心医院

吴培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许奕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本次温州市中心医院陈雍医师、孙军主任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使用双Neuroform®支架的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分叉部动脉瘤:大型回顾性系列研究》,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西班牙Germans Trias I Pujol医院神经介入放射科的Isabel Rodriguez Caamaño等通过本研究,旨在评价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复杂分叉部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包括6个月和1年时的动脉瘤栓塞率、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关结果于2024年7月在线发表在《Clinical Neuroradi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Isabel Rodriguez Caamaño, et al. Clin Neuroradiol. 2024 Dec;34(4):919-928. doi: 10.1007/s00062-024-01437-9】



研究背景


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非常复杂,尤其是当其与宽颈(≥4mm)或瘤顶颈比(<2)时,多数情况下,单纯的弹簧圈栓塞不足以实现动脉瘤的完全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相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实现更加致密的栓塞,且载瘤血管闭塞率较低。早期Y型支架植入术研究中使用的支架通过内径为0.027或0.021的微导管输送,这可能难以通过远端和迂曲的解剖结构。如今,现代低剖面自膨式开环支架,如Neuroform Atlas,或可通过内径为0.0165的微导管输送,使其更容易到达小尺寸血管。随着囊内器械的后续开发,如Woven EndoBridge、pCONUS和最近的瘤颈部器械(Contour和Neqstent),似乎出现了一种更容易解决此类复杂动脉瘤的方法。


然而,这些技术报告的完全栓塞率较低,尽管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被认为是一种需要更长学习曲线的经典技术,但它在动脉瘤栓塞方面获得了更好的结果,而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显著增加。西班牙Germans Trias I Pujol医院神经介入放射科的Isabel Rodriguez Caamaño等通过本研究,旨在评价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复杂分叉部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包括6个月和1年时的动脉瘤栓塞率、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关结果于2024年7月在线发表在《Clinical Neuroradiology》上。


研究方法

我们对2009年7月至2022年7月在本中心使用“Y”型双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79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通过病历收集所有患者的所有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基线和动脉瘤特征(位置、大小、顶颈比、破裂或未破裂)。记录手术相关数据,包括手术细节、技术、围手术期(治疗后≤30天)和术后并发症(治疗后>30天)、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和介入后即刻以及6个月和12个月时的血管造影结果(使用Raymond-Roy量表评估动脉瘤栓塞百分比)。



研究结果

在79例患者中,76%(60/79)的患者是偶然发现的未破裂脑动脉瘤,24%的患者是既往破裂动脉瘤治疗后复发的动脉瘤(19/79)。前交通动脉(AComA)44.3%(35/79),大脑中动脉(MCA)32.9%(26/79)。我们发现完全和几乎完全动脉瘤栓塞率(Raymond-Roy栓塞分类 [RROC] 1和2级):术后即刻造影显示为100%(79/79),6-8个月随访时为97.6%(42/43),1-2年随访时为100%(57/57)。未检测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随访结果显示2.5%(2/79)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的同侧卒中,1例由于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在90天随访时的mRS0分),1例由于脊髓前动脉闭塞(患者在90天随访时的mRS3分)。



研究结论

双Neuroform®“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是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技术,完全栓塞率高,保持了输入和输出动脉的通畅,并发症发生率低。



彩蛋!脑医汇AI怎么看?





扫描下面二维码,阅读完整内容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陈雍 医师

温州市中心医院


孙军 主任医师

温州市中心医院


审 校




吴培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3618内容1018阅读

进圈子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