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6日发布 | 118阅读

【风向标】首个RCT证据:太极拳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善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和轻度认知损伤

脑医汇

达人收藏

睡眠障碍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健康问题,近半数60岁以上的老年人饱受其困扰。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障碍会加剧认知能力下降,并被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独立风险因素,同时患上痴呆症的风险会上升30%。


虽然药物通常是睡眠障碍和MCI的一线治疗选择,但往往存在局限性,例如副作用或随着时间推移的疗效降低等。因此,无创脑刺激(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整体疗法(如太极拳)作为有前景的替代方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此前的研究大多将它们分开讨论,或者仅仅聚焦于潜在疾病的某一个临床角度。


图片1.png
图片2.png


2025年1月10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康复学专家陈立典教授团队,在JAMA Network OpenIF10.5/Q1上发表了一项双盲、假对照、双臂、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太极拳用于治疗老年人睡眠障碍和慢性认知损伤:一项随机临床试验”(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54307)。


图片3.png


图片4.png


研究人员共纳入110名年龄在60至75岁之间且患有睡眠障碍及MCI的中国老年人。入组时,参与者在过去3个月内未进行过定期的中等强度锻炼或太极拳运动。在为期6周的治疗阶段,所有参与者需参加太极拳晨练,每周5次,每次60分钟。同时,55名(50%)参与者在晚间接受针对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的1-Hz抑制性rTMS治疗,每周5次,每次20分钟(试验组);另一半参与者接受假刺激(假刺激组)。最终,92%的参与者完成了6周治疗和12周随访。


结果显示,相较于假刺激组,试验组参与者在6周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更低,即睡眠质量更佳(组间平均差异,-3.1 [95% CI,-4.2~-2.1];P< 0.001)。而且,试验组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更高,即认知表现更佳(组间平均差异,1.4 [95% CI,0.7~2.1];P<0.001)。


12周时,两组在PSQI(平均差异,-2.1;95% CI,-3.1~-0.1,P<0.001)和MoCA(平均差异,0.9;95% CI,0.1~1.6,P=0.01)方面的得分差异仍然显著。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显示,PSQI评分与MoCA总分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安全性方面,共发生7起与治疗无关的非严重不良事件(试验组2起;假刺激组5起),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图片5.png


综上,该研究首次证明,rTMS相较于假刺激能够更有效地增强太极拳的益处,为睡眠障碍和MCI康复的非药物策略提供了新数据,并揭示了此疗法在延缓和预防老年人MCI方面的潜力。


对于研究结果,陈立典教授团队在文中表示:“支持当前研究发现的潜在机制,可能是太极拳与rTMS的互补作用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锻炼方式,相当于对大脑的广泛启动,增强了大脑对后续输入信息的接受能力。针对DLPFC的低频rTMS能诱发远端神经活动,同时持久地调节神经元兴奋性与连接性,提高神经可塑性有助于改善功能失调的大脑状态,进而推动大脑神经重塑,提高睡眠质量。夜间睡眠质量提升,可以增强大脑类淋巴系统的流动,并促进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等神经毒性代谢产物的清除,这反过来又改善了日间认知功能。


此外,在JAMA Network Open同期刊发的述评“睡眠与认知的无创脑刺激和整体疗法”(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54316)中,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副教授、 IRCCS Oasi研究所临床神经生理学部主任Giuseppe Lanza教授等人表示:rTMS与太极拳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很有说服力。过度觉醒理论在失眠领域早已确立,即较高的精神和身体觉醒状态,会扰乱睡眠并加剧认知障碍。同时,多项研究也确定了一些脑电图神经生理标志物,作为皮质过度觉醒的指标(比如睡眠期间高频活动增加),而且这种过度觉醒状态甚至在清醒时也持续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在AD(阿尔茨海默病)包括早期或临床前期MCI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皮质过度兴奋模式,而且可以通过TMS测量。这被解释为对于神经元丢失的一种可塑性代偿反应,并支撑了痴呆是一种动态病症的概念,以及将特定TMS参数变化作为皮质可塑性指标的观点。”


图片6.png


“结合上述观点来看这项研究,其结果可能表明,MCI患者睡眠紊乱认知障碍的神经生理相关性可能存在重叠。因此,针对与认知控制和睡眠调节均相关的右侧DLPFC施加抑制性rTMS(与本研究作者采用的方法相同),与调节过度觉醒和兴奋以同时改善认知和睡眠的目标十分契合。然而,鉴于这种方法尚处于初步阶段,其临床应用需要结合脑成像技术和/或其他电生理工具(如高密度脑电图),以阐明神经刺激的神经生物学效应,并针对患有痴呆或MCI的个体患者或特定亚组,定制优化rTMS方案。Giuseppe Lanza教授等人补充道。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