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4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丕楠教授团队在学术期刊Annals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neurology发表题目为Pituitary neuroendocrine tumor: A neuropsychological comparison with intra-axial tumor的文章,汤寒碌博士和房烨虹博士为第一作者,王兴朝副教授、刘丕楠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随着现代神经外科理念的发展,临床大夫对脑肿瘤患者的治疗不仅仅只强调肿瘤的切除和神经功能的保护,也会更多的关注患者临床神经心理学的管理(包括脑认知功能和围术期情绪状态的管理等)。
脑内肿瘤根据起源,大致可以分为轴内和轴外两大类。胶质瘤和垂体瘤分别作为脑内发病率第一和第二高的两大原发肿瘤,分别起源于轴内和轴外,可以作为颅内肿瘤的代表。
既往脑肿瘤的临床神经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胶质瘤这一发病率第一高且直接破坏脑组织的轴内肿瘤。相关的临床神经心理学研究数据已经很充分了。
近些年,临床大夫也逐渐观察垂体瘤患者表现出的一些神经心理学问题,尽管其是轴外肿瘤,对脑组织没有直接损害。
目前,尚不清楚垂体瘤的临床神经心理学特点和围术期变化,以及其和直接破坏脑组织的轴内肿瘤之间是否存在神经心理学差异。本前瞻性研究旨在澄清这一区别,为不同起源的颅内肿瘤的临床神经心理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刘丕楠研究团队和高之宪研究团队招募了垂体瘤患者、健康对照组,并纳入胶质瘤患者作为轴内肿瘤的代表,共近三百例数据。三组人群在年龄、性别和受教育水平相匹配。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的临床治疗和术后康复管理。垂体瘤和胶质瘤组进行两次(术前和术后3月)多种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的量表评估,包含:一般认知状态、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抑郁、焦虑、正/负性情绪和同理心。健康对照组也进行相同的两次评估,排除练习效应。
研究团队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胶质瘤患者和垂体瘤患者均承受着异常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的双重打击。不同的是:胶质瘤患者的异常认知和情绪更多更严重,垂体瘤患者的异常认知和情绪更少更轻微(表1)。面对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表现出较多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的改善。相反,胶质瘤患者在手术后并没有明显的改善,认知神经功能损伤仍然存在(表2和表3)。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病程长短是影响胶质瘤患者认知和情绪异常的关键临床因素,而肿瘤大小是影响垂体瘤患者认知和情绪异常的关键临床因素。此外,研究团队也发现,记忆功能的减退是垂体瘤患者的特征性表现,且不会因为手术干预而改善。
该研究通过严谨的临床试验和客观的数据,明确了垂体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特征和围术期变化,以及其和胶质瘤患者在神经心理学方面的区别。提示轴外肿瘤与轴内肿瘤的临床神经心理学的差异,临床管理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案。
刘丕楠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神外疾病的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关注患者围术期的脑功能变化,对垂体瘤、胶质瘤、听神经瘤和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神经心理学研究处于国内前列。
表1 胶质瘤患者、垂体瘤患者和健康对照之间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的比较
表2 垂体瘤患者术前术后认知和情绪的变化
表3 胶质瘤患者术前术后认知和情绪的变化
专家简介
刘丕楠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肿瘤七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系统)党总支副书记 ,神经肿瘤7病区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重建室主任 ,北京市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神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生物数字融合联合系统委员会国内对口工作组成员单位联络人,中国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抗癌协会常务委员,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常务委员,北京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长期从事神经外科颅底肿瘤和神经内镜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自然面上课题4项、北京市自然等省部级课题5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匹配项目1项、国防科技创新特项1项。于PNAS、Neuro-oncology等发表SCI 70余篇。建立我国首个 NF2 诊疗体系,建立并推广 NF2 分层手术标准引导的个体化、多模态手术治疗方案。确定中国人 NF2 遗传学特征及疾病进展规律,建立全世界首个人源的 NF2 神经鞘瘤移植瘤模型,创建针对疾病靶点的药物研究和指导体系。主持编写国内首个Ⅰ 型神经纤维瘤病多学科诊治指南、2 型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系统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策略中国专家共识。获得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学术成就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编《腹侧颅底内镜解剖图谱》、《神经外科名家经典 3D 手术精粹颅内外沟通性病变分册》等多部书籍。
王兴朝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外科中心神经肿瘤七病区副主任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导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
神经外科学中心神经肿瘤外科7病区副主任
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访问学者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全国委员、副秘书长
中国心理学会神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秘书
北京围手术医学研究会内分泌外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等国家/省部级课题4项
入选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青苗”人才
组织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台合作项目、北京市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
擅长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神经鞘瘤等脑肿瘤的临床治疗及神经内镜微创手术
于Brain、eLife、Neurosurgery、JNS、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杂志发表论文35篇。
汤寒碌 博士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医学博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医学博士,师从刘丕楠教授
相关工作发表文章13篇,其中,SCI论文11篇,中文核心2篇,以第一作者或者共同一作在JNS, Neurosurgery, Annals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neurology, Journal of neuro-oncology,Endocrine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
房烨虹 博士
天津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博士在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医学硕士
天津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博士在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医学硕士,师从高之宪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脑肿瘤患者的认知及情绪研究,特定区域脑损伤患者共情偏向注意的研究,脑肿瘤物理治疗的临床研究,脑胶质瘤及脑血管病机制及治疗的基础研究等;相关工作在Annals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neurology,Scientific reports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