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飞跃梦想-扬帆起航-2025年度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
神经介入进修医生招生简章
医院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始建于1956年,医院传承“医德高尚、精益求精、严谨求实、勤俭廉洁”的院训精神,秉承“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工作宗旨,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发展成一所以神经系统疾病为先导,以神经科学集群为特色,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亚洲神经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基地。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全国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WHO神经科学培训合作中心、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等机构设在医院,成为中国神经科学临床及科学研究的引领者。
科室介绍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3病区(前身历经神经介入科、神经介入中心)成立于1996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专门治疗脑与脊髓血管性疾病的神经介入专科中心。历任科室主任为吴中学教授、李佑祥教授、缪中荣教授。该科室2022年9月加入神经外科学中心,成立神经外科脑血管病3病区,现任科室主任为杨新健教授。科室现有医师17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主任医师10名、副主任医师4名。现有床位34张,配备6个导管手术室,每年完成脑血管介入治疗与造影手术约8000余例,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复合治疗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开展脊髓血管诊疗及脑动静脉疾病的诊疗。
教学特色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3病区多年来致力于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技术培训、教学及推广。通过神经介入技术培训班、进修访学、院际及科室间交流等方式,经几代科室主任的引领,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神经介入专科医生。2018年10月,伴随天坛医院整体搬迁,师资力量更加雄厚,12间数字化导管室和充足的床位为神经介入医生的培训搭建了完整的智慧医疗平台,方便学员快速进入高水准的神经介入临床工作模式,年均培养进修医师80余人次。
在神经介入方向学员进修期间,设置了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出血性疾病的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外闭塞的血管治疗课程,学员可优先参加天坛之声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系列培训班会议培训。
进修期间针对学员需求增设临床科研相关课程,毕业后成果可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优先审核,通过后刊登。
对于优秀毕业学员,毕业后与当地单位进行合作,进行“天坛之声——天坛医院神经介入合作共建单位”授牌,保持持续学术联动。
每年将举办“进修医生返院毕业同学会”,邀请往届应届毕业生齐聚首都,加强毕业生沟通交流。
介入专家
吴中学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原副所长
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主席,中国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Chin Med SciJ等多种核心期刊编委。曾参加或主持国家“七五”、 “八五”、 “九五”等重大医学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的著名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七次获得国家、市级科技成果奖,曾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杨新健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
神外脑血管3病区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常委、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出血疾病治疗组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2017年被评选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作为“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2016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神经系统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对颅内动脉瘤、脑和脊髓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的诊疗有丰富经验。其带领的团队致力于颅内动脉瘤破裂、生长及栓塞术后转归的血流动力学机制等热门领域的研究,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发表于该领域顶级杂志,如JACC、Neurology、Stroke、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
姜除寒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攻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脑血管狭窄的支架植入等。师从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神经介入学科创始人之一吴中学教授。参与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介入治疗技术在硬脑膜动静脉瘘治疗中应用的研究》、《介入治疗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应用的研究》等多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在国内,首先应用股静脉-面静脉-眼上入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首先应用闭塞相关引流静脉治疗前颅窝底和天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在国际上,首先采用ONYX填塞海绵窦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在国内首先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窦瘘,首先应用静脉入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专项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在Stroke、Journal of Neurosurgery、European Radiology等国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论著三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多篇SCl和国内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累及影响因子达100.3分。受邀于国内神经外科最权威的核心期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作为编委,并担任Neuroradiology和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Surgery等国外期刊的审稿专家。
吕明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门从事神经系统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主攻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脑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等各类脑脊髓血管病。承担天坛医院部分协作单位的会诊工作,带动和促进了国内多家省市医院神经介入技术的开展。目前科研方向致力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受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和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资助。社会任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穆士卿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医学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论文评审专家,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编委。目前专门从事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及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等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及颅内血管狭窄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经验。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卫健委等科研课题7项。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其中二十余篇被SCI收录。
刘爱华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医工结合研究室负责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介入组长,参加中组部博士团挂职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兼神经中心主任。学术兼职: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党建书记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神经外科专委会主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医工结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青年医师分会会长、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委,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杂志副主编。
擅长脑出血、脑动脉瘤、脑梗塞、脑血管狭窄与脑血管畸形等脑科疾病微创介入治疗。获“中国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人物”、“国家脑防委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国卒中学会优秀脑血管专家”、“首都医学创新学者”、“王忠诚神经外科青年医师”等荣誉称号;入选“北京科技新星”、“北京优秀卫生人才”与北京优秀人才“登峰团队”。脑血管疾病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后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6项,先后承担国自然与京津冀研究课题11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96篇,获国家专利24项,培养硕士研究生21名,博士研究生13名,博士后2名。
孙立倩
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
专业擅长:曾经从事神经外科、神经重症及神经介入等多项工作,目前主要致力于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治疗,尤其擅长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锁骨下开通、颅内复杂动脉瘤、复杂动静脉瘘、复杂动静脉畸形、颅内外血管狭窄、静脉窦疾病等神经介入治疗,并长期从事脑血管病与脑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科研工作。
主要社会任职和成绩:神经外科科普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荣获中华麒麟奖及参与北京市登峰计划。曾以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近三年来以第一作者在Cellular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Oncotarget,Behav Brain Res、Cell Mol Neurobiol、Neurol Sci等国外著名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编出版《实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重点与难点》、《现代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学》学术专著,参与培养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数十名。
姜鹏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师从吴中学教授,200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至今在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从事临床工作,主要致力于各类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如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等。
科研与培训:2009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0年在法国罗斯柴尔德基金会医院接受神经介入专业培训。
社会兼职:北京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医师分会理事。
刘恋
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学博士
主要专业为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精通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急诊取栓、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等介入治疗。
主要社会任职和成绩:中国老年学学会脑卒中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青年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委员。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医学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参与翻译专著两部。
刘健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介入诊疗工作。自2010年开始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进行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省市、局级科研课题4项,参与科研课题5项;以第二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另有9项专利申请处于实质审查阶段,3项发明专利完成了转让许可。作为第一作者或责任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5篇,影响因子共计85.04分。2016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出血性脑血管血管内治疗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获得2021年首都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张义森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委员。擅长脑血管狭窄、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院所级科研项目两项。执笔行业共识两项:《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美国期刊《Frontiers in Neurology》客座主编。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80余分。
王坤
副主任医师
留美临床医学博士
毕业后就业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现为神经外科脑血管三病区副主任医师。年手术量500台以上,善于各类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参与十四五国家脑血管病专题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Nano Today》、《Neurology》等期刊发表脑血管病研究成果,累计影响因子达到100分以上。
金恒伟
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擅长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包括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和颅内外脑血管狭窄等。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著2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2部,撰写《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获得教育部奖励1项,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青年医师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共病精准诊疗分会会员、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会员。
刘新科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大学分校(UCSF)联合培养博士
专业领域为神经外科脑脑血管病方向,擅长脑血管病的介入及手术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的磁共振成像及智能诊断。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教委课题1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科技部血管介入机器人重点研发项目及国家863项目。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 Frontiers in Neurology杂志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Medicine, Frontiers in Neurology, Frontiers in Genetics, JMRI等杂志审稿人。累计发表SCI 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 1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约40分。
李文强
主治医师
神经外科博士、博士后
熟悉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狭窄、脑动静脉畸形等常见脑血管病的诊疗;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 (包括Stroke,Neurology等),累计影响因子88分,主持国自然青年、中国博士后面上等课题6项,参与实施包括“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自然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国自然面上项目以及首都卫生发展专项重点项目等重大课题,参与执笔国内行业指南1项,参编著作1本,担任包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Neurosurgical Review、Frontiers in Neurology、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Frontiers in Surgery、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Frontiers in Immunity 等多个 SCI 杂志特约审稿人。
外科手术专家
李鑫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
美国凤凰城 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高级访问学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专业青委会委员
北京科学学会脑心共患病专委会委员
在赵继宗院士、王硕、张东、杨新建、曹勇、赵元立教授所领导的脑血管病研究团队学习和工作多年,擅长各类动脉瘤、血管畸形、烟雾病和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和复合治疗。
2018年参加中华医学会神外分会组织“精益求菁”神经外科青年医师手术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优胜奖。
2019年参加中华医学会神外分会组织“踏血无痕”神外止血共识规范操作视频比赛脑血管病新锐青年组,获得全国第三名。
2021年参加中华医学会神外分会组织7th“RCRC”优秀病例及演讲大赛总决赛,获得全国优胜奖。
2024年参加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年会青年医师手术评比优胜奖。
招生简章
我们热忱欢迎全国各地致力于
开展神经介入的同行来学院进修学习
招生计划:
半年期,20人(脑血管出血及缺血专业各10人),计划3月1日报到。
招生方式:
1、登录天坛医院官网-科研教学-进修申请-进修医师网上申请-项目类别神经介入2025(神经外科),在线填写个人信息,
网址:https://jx.bjtth.org/#/jx/index。(报名通道:神经外科-全国高级神经外科医师(神经介入方向2025))
2、教育处审核基本情况。
3、面试和笔试结合,科室和教育处共同考核,初试为网上统一面试,报道时进行笔试,择优录取。
4、笔试题目包含: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病例分析、论述等题型。
招生条件:
1、思想进步,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品行端正,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入科培训,培训期间及出科的规章制度。
2、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研究生毕业优先;终身致力于中国神经介入发展的学员优先;有执业医师执照,专业方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专业优先,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神经介入属于高风险手术操作技术,不鼓励条件不成熟的中医或者民族医院开展。因此,中医或民族医学专业报考人员,需要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接受更严格挑选,录取条件更严苛。
3、报考人员年龄限制在45岁(含45岁)以下,性别不限,身体健康,并经过专业医疗机构评估鉴定。
4、医院要求:原则上三级以上医院,三甲医院优先,知名学者及教授推荐者优先。
培训内容及目标:
1、理论培训:1)专题讲座,每周1-2次,课件主要内容围绕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影像及介入治疗的策略与进展;2)临床教学,包括日常查房病例分析、病例讨论的方式及带教老师亲自带教规范的脑血管造影及神经介入疾病治疗。
2、技能培训:模拟器训练、动物实验、导管室手术观摩等相关技术培训;以住院医身份参加临床工作,承担病历书写、患者管理、医患沟通、手术预案汇报和手术助手等任务,结业时能独立完成脑血管造影及部分神经介入治疗。
结业要求:
1、结业考核形式:阅片能力考核、脑血管造影操作考核、神经介入手术入门操作考试。
2、日常工作出勤考核、参加科室会议出勤考核、进出京请假制度考核。
3、结业证书:进修期满,经考试考核合格,仅颁发天坛医院教育处结业证书,加盖北京天坛医院教育处公章。
4、不参与暴力、煽动不良网络言论、抽烟、酗酒等各种违纪违法评估考核。
5、禁止出入娱乐场所,禁止参与不法行为。
6、严格遵守国家及北京疫情防控政策。
考试安排:
每期考试安排和注意事项另行通知。
考试参考用书:
1.脑血管造影诊断学(第二版).安妮G.奥斯本著,李松年译.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脑血管病和神经介入技术手册第3版.MarkR.Harrigan等著,王君、梁永平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吕明主译,李佑祥、杨新健主审,《神经介入诊断与治疗》第2版,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4.《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入门与进阶》,李晓青,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联系方式:
张衡老师(教育处教学部217室)
联系电话:010-59978078
神经外科脑血管病3病区教学秘书:
权璐老师
电话:13716761670(优先联系)
邮箱:luquan19881217@126.com
刘恋主任
邮箱:liuliandaxiang@126.com
天坛医院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19号天坛医院教学部,邮编:100070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