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2日发布 | 78阅读

文献查阅丨微创通道下单侧入路椎板切除双侧减压

江伟

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

毛紫龙

西安市第三医院

达人收藏

单侧入路椎板切除双侧减压 (Unilateral laminec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通过仅暴露单侧的肌肉和椎板,从而达到减少对椎旁肌肉和棘突/棘间韧带及张力带结构的医源性损伤。
PART 01
手术适应症、禁忌症
1.适应症
● 腰椎管狭窄导致的神经源性跛行;
● 侧隐窝狭窄导致的神经根受压; 
● 伴有中央管狭窄的小关节囊肿。
2.禁忌症
● 既往手术已行双侧减压和神经的广泛暴露; 
● 无法进行对侧椎间孔出口区和远侧区域的狭窄; 
● 椎弓根较短导致的先天性椎管狭窄,可能不适合 ULBD。
PART 02
手术步骤

1.透视、定位

● 全麻后,取俯卧位。
● C臂透视确认手术节段。
● 透视确定上位椎体的椎板下方,并在此开始椎板的暴露和切除。

2.关键手术器械

● 撑开器,例如采用逐级扩张的管状撑开器。
● 高速磨钻,4 mm带角度的磨钻,以达到侧隐窝及周围的减压。
● 椎板咬骨钳,使用 2 -3 mm的椎板钳,带有弧度的椎板钳,可用于对侧减压。
● 刮匙器,拥有各种角度的刮匙器至关重要,以进行对侧黄韧带解剖切除。

3.椎板切除

确定上位椎体椎板下部后,使用高速磨钻磨除。 
4.棘突基底部切除
● 调整撑开器的角度,以能够看到棘突底部并进行切除。
● 为更方便地接近对侧,可将手术床向术者这侧旋转。
● 使用高速磨钻切除棘突基底部,便能够看到对侧的黄韧带。(黄韧带保护下方的神经。
● 通常可以在不破坏棘突底部的情况下进行棘突的部分切除,但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偶尔会发生骨折。
5.确认黄韧带附着点
①接近黄韧带的边缘和附着点时,注意“减速”,以免钻头损伤硬脊膜。
②可以使用斜角刮匙扫过上位椎体椎板下方,以协助去除韧带。
③磨钻适当切除棘突并去除椎板后,用斜角刮匙去除对侧黄韧带附着点。
④去除黄韧带附着点后,确认硬脊膜。
⑤将弯刮匙的前缘保持在骨骼上,并小心缓慢地将硬膜从椎板下表面分离,以避免硬膜撕裂。
⑥确保分离硬膜和黄韧带之间的任何粘连,避免硬膜损伤和脑脊液漏出。建议使用有角度的刮匙在硬膜和黄韧带之间“扫过”,以确定应分离的粘连点。
(注意:当使用刮匙剥离近端黄韧带的附着点时,硬膜撕裂的风险会增加,尤其是在严重狭窄的情况下。在黄韧带附着点的正上方,硬膜与残留椎板下表面的骨骼直接接触。对于狭窄严重的患者,硬膜可能会粘附在黄韧带附着点正上方的椎板下表面的骨骼上。
6.同侧侧隐窝减压

①用刮匙和椎板钳,切除同侧的部分关节突和黄韧带,暴露神经根。

②暴露露神经根并切除同侧黄韧带,以便在处理对侧时有“移动空间”。

③术者需切除下位椎体的部分上椎板。可使用磨钻、刮匙和椎板钳。

④处理对侧椎管减压之前,先完成同侧减压。包括黄韧带和部分关节突内侧的切除,暴露同侧硬膜和神经根。

⑤暴露黄韧带的上下附着点后,进入椎管的最安全方法是先暴露硬膜中线的黄韧带,然后将黄韧带向外侧拉,这样就可以用小刮匙将硬膜表面的静脉预先处理(避免出血),并解除粘连(韧带和硬脑膜之间的纤维附着物)。

7.对侧椎管减压

①对侧椎管硬膜减压最容易发生硬膜损伤和脑脊液漏;因此,需要在同侧减压出足够的空间,以便器械可以安全地对对侧椎管进行减压。 
②同侧减压完成后,开始对侧减压。  
③斜角刮匙是手术此阶段的关键器械。具有两个作用:(1)在硬膜和黄韧带之间形成一个解剖平面;(2)将黄韧带拉向术者侧,以便用 Kerrison 钳将其切除。
此手术步骤,风险较高,最好缓慢进行。最好在直视下使用刮匙和椎板钳来移除黄韧带。

8.止血

● 减少椎旁肌肉剥离可大大减少医源性肌肉损伤和失血.
● 骨切除引起的渗血可用骨蜡止血。
● 流体明胶可对硬膜外静脉丛止血.
● 此外为减少疤痕组织形成,在硬膜和神经根附近应该减少双极使用。
● ULBD 通常仅有极少量出血,平均只有10-20 ml。

9.缝合

● 一般不使用引流,可降低伤口引流相关的并发症和感染风险。
● 需要缝合筋膜和浅表层。
● 在手术入路侧肌肉注射局麻,以减轻术后疼痛。(这也可“填满”肌肉,以填满手术通道,有助于减少死腔,从而减少术后血肿。


参考文献

Mobbs R, Phan K. Minimally Invasive Unilateral Laminec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 JBJS Essent Surg Tech. 2017;7(1):e9. Published 2017 Mar 22.

PMID:30233944


本文仅限文献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组稿:毛紫龙

审校:江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