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man®颅内压监测系统以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监测技术,为神经重症监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助力医生进行实时监控和及时干预,极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为此,脑医汇-神外资讯特别邀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王玉海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冯军峰教授,就颅内压监测这一话题,分享他们的独到见解和学术洞见。
脑医汇-神外资讯:王教授您好,您能否向我们详细阐述一下控制性减压技术和颅内压监测方面的创新是如何具体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的?此外,您如何看待多模态监测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前景?
王玉海教授:
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我们发现以10-15mmHg/10分钟的速度降低颅内压,可以显著减少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风险。此外,颅内压监测不仅有助于控制压力,还能让我们了解脑灌注压的变化情况。脑灌注压的逐步升高而非急剧上升,对于避免术中脑膨出至关重要。这是因为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尚未恢复时,血流的突然增加可能导致脑组织肿胀和损伤。通过颅内压监测,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脑灌注压,使得许多以前认为不可避免的并发症变的可控,从而显著提高了重型颅脑创伤的治疗效果。除了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监测外,结合脑温控制和以血流导向为目标的综合治疗方案也相继出现。这些多模态监测技术对神经外科产生了深远影响,显著提升了神经外科的救治质量。在国内,颅内压监测设备已有多个品牌,如英特格拉等,这些设备的应用对颅脑创伤的救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也期待更多公司和制造商能够开发出更多产品,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我相信,有了这些支持,神经外科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
专家简介
王玉海 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
●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协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神经外科创伤学组组长等18项学术任职
● Global neuro全球项目首批中国讲师团成员,《中华创伤杂志》和《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审稿专家
● 曾赴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学习,擅长颅内肿瘤和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及重型颅脑创伤的救治
● 先后获军队和省部级二等奖7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16项,累计科研基金1000余万元。发表论文130余篇,SCI收录55篇,主编、主译专著各1部,参编专著5部
● 培养硕士生35名、博士生4名。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优秀党支部书记,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带领科室团队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

脑医汇-神外资讯:冯教授您好,我们了解您在脑创伤领域深耕多年且建树颇多,那么能否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在您看来目前颅脑创伤的治疗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其中颅内压监测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冯军峰教授: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能否介绍一下在脑创伤治疗过程中,ICP监测数据是怎样能够帮助医生做决策的?这些决策对患者的康复有没有什么带来良好的影响?
冯军峰教授:
在讨论颅内压监测的全流程应用时,我们需关注三个关键环节:早期救治、后期康复以及术中监测。首先,颅内压监测在急性期的应用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早期救治阶段。近年来,我们的团队,包括我自己,一直在强调术中颅内压监测的重要性,它对于制定手术策略和控制风险具有显著作用。
在手术前,我们通常依赖于临床信息和CT影像,但这些信息可能存在时间延迟,无法实时反映患者状况。如果在手术初期就能进行颅内压监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全脑压力状况,从而对骨窗的大小设计、手术进程的规划以及脑膨出等风险的控制提供指导。因此,颅内压监测不应仅在手术末期进行,而应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为外科医生提供实时数据。
其次,颅内压监测在重症监护阶段的应用也至关重要。许多专家和团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来指导药物治疗、CT复查、低温治疗以及必要时的再次手术,这些都是颅内压监测在重症监护阶段的重要应用。
脑医汇-神外资讯:作为临床医生来说,对于以颅内压监测为核心的技术或者其他衍生技术,您希望有哪些改进?您觉得怎样帮助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冯军峰教授:
这是一个非常全面且有价值的问题。颅内压监测在治疗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正如我们日常饮食中主食的重要性,但除了主食,还需要其他食物来实现营养的全面性。同样,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颅内压监测这一核心手段,还需辅以其他多种检测方法,如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MRA等)以及血液学检查,现在还有多种分子标志物的应用,这些都是从不同维度提供信息的监测手段。我们可以用一个流行的概念来描述这种综合监测——多模态监测。多模态监测的目的在于更全面、全流程地控制病情,我相信这对治疗是有益的。
专家简介
冯军峰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 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副所长
●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学组委员
●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创伤学组副组长
● 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兼秘书
● 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王正国创伤医学奖创新奖、上海市银蛇奖、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青年)、上海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 专注于颅脑创伤、神经重症相关临床手术及综合救治,开展脑损伤保护和神经修复再生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授权专利20项、发表30余篇SCI论文

Codman颅内压(ICP)监测系统以其全面的监测深度和广度,为神经重症监护提供了一种先进的解决方案。其新一代的CODMAN MICROSENSOR RM系列颅内压传感器,以其小巧的体积和易弯折的设计,实现了硬膜下、脑实质和脑室内压力的直接监测,并保持了长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因漂移原因的更换。搭载NEUSTRO神经重症监护处理系统和CODMAN ICP EXPRESS颅内压监测仪,该系统能够实时计算临床参数,全面评估个体化的神经重症指标,如脑血管反应指数(PRx)、脑压力代偿指数(RAP)、脑灌注压(CPP)以及最优脑灌注压(opt CPP)。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