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发布 | 122阅读

Stroke: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临床特征

杨中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临床特征

1989年Caplan首次报道了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其特征是穿通动脉起始处狭窄或闭塞,引起皮层下梗死。与脂透明变性引起的腔隙性梗死不同,BAD归因于动脉粥样硬化。由于缺乏进一步的病理研究,几十年来BAD一直是一个被忽视和未充分利用的概念。借助磁共振成像(MRI),最近的研究发现,BAD相关的卒中在亚洲人群中更为常见,容易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并与不良预后有关。BAD相关卒中正日益成为一种独立的疾病。


然而,TOAST(ORG 10172在急性卒中治疗中的试验)分型对BAD相关卒中的分类有限,大多数病例被归类为小血管闭塞或原因不明。例如,12.6%的未确定卒中原因可能被诊断为BAD。因此,急性BAD相关卒中在研究工作中很少受到关注,同时诊断标准、数据收集和先前研究结果的差异。因此,关于BAD相关卒中的科学知识存在重大差距。


几个影像学特征支持BAD的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对于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分布区域,轴位影像上连续>=4张切片的病变可能意味着动脉粥样硬化;对于桥脑旁中动脉(paramedian pontine artery,PPA)分布区域,桥脑腹侧的病变可能意味着动脉粥样硬化。参考临床实践和血管机制,我们提出了诊断BAD的影像学标准,BAD与脑小血管疾病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不同。


为了填补这一科学空白,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彭斌教授等在Stroke上公布了BAD-study结果,旨在调查BAD相关卒中的人口统计学、临床、治疗和预后特征。


BAD-study是一项全国,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涵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的20家中国医院。仅招募了发病后72小时内符合以下所有影像学标准的18至80岁BAD相关卒中患者:(1)弥散加权成像病变:单发(孤立)深(皮质下)梗死;(2) 病变血管为LSA或PPA,弥散加权成像上的梗死病变符合以下特征之一(A/B):(A)LSA:影像学冠状位从下到上呈扇形延伸的逗号状(comma-like)梗死病变,或轴位弥散加权成像≥3层(层厚5-7mm);(B)PPA:轴位弥散加权显像上梗死病变从桥脑深部延伸到桥脑腹侧;(3)犯罪血管母动脉无≥50%狭窄。主要排除标准包括:(1)基线时颅内出血性疾病、血管畸形、动脉瘤、脑脓肿、恶性占位性病变或其他非缺血性颅内病变;(2)同侧颅外血管狭窄≥50%;(3)心源性栓塞;(4)其他明显原因引起的卒中。在入组之前,患者接受了脑MRI和颅内外血管检查,以确认BAD相关卒中的放射学标准,特别是将其与脑小血管疾病区分开来(表S1)。BAD研究已获得北京协和医院(编号ZS-2982B)的批准,所有患者均提供了书面知情同意书。


图.单个皮层下梗死的神经影像。A,豆纹动脉和B,桥脑旁正中动脉:

收集基线临床、实验室和治疗数据。主要结局是90天时良好结局的比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主要次要结局包括90天随访期间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脑血管事件、大出血和良好结局(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


最终招募了476名患者,中位年龄为60岁(四分位数间距,53-68岁),70.2%为男性。入组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的中位数得分为3(四分位数间距,2-6)。豆纹动脉受累比桥脑旁中动脉更常见(60.7%对39.3%)。14.7%的患者发生END,中位发病时间为38小时(四分位数间距,22-62)。Good和Excellent结局比例分别为86.5%和72%。其90天卒中复发率为1.9%。急性期治疗(从发病到入组7天)显示出异质性,与预后无关。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入院时NIHSS评分≥4和END为良好预后的阴性预测因素,颅外动脉狭窄为良好预后的阳性预测因素。年龄≥60岁、入院时NIHSS评分≥4和END是优秀结局的阴性预测因素。


最终作者认为,由于具有独特的人口统、临床和预后特征,以及较高END发生率和低风险卒中复发,BAD相关卒中可被归类为一个单独的疾病。此外,其急性期治疗策略尚未确定,有待进一步的高质量研究。

文献出处

Stroke

. 2024 Oct;55(10):2431-2438. doi: 10.1161/STROKEAHA.124.047688. Epub 2024 Sep 24.

Clinical and Progno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BAD-Related Stroke: A Multicenter MRI-Based Prospective Study

*文章转载自“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发布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3970内容1089阅读

进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