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片太大咽不下去,能掰成两半分开吞吗?不喜欢吃胶囊,把药粉倒出来兑水吃行吗?随手拿起矿泉水,和着药一起喝可以吗?
以上情况很多人都碰到过,殊不知这些不起眼的小动作,可能把药片变“毒”片!最近,张女士就因把这种药掰开吃致昏迷,上了热搜。
福州的张女士今年40多岁,有1年多高血压史。近几周,她的血压跟着天气出现波动,最高血压达160/100mmHg。她以为是药量不够,想着再加半粒药,于是用牙咬断服用的降压药,吃了大半片。
服药不到半小时,张女士突觉眼前发黑、冒冷汗、脚软站不住,一下子瘫在沙发上,没力气睁开眼睛,甚至血压都测不出来了。家人多次尝试后才测到血压仅85/50mmHg,休息一小时后,她的血压逐渐升到110/60mmHg以上,家人赶紧将她送往医院。
医生接诊后,发现家人带来的降压药是硝苯地平控释片,这种药物1片相当于3片普通硝苯地平片的剂量,一旦咬碎、掰开、研磨服用,大剂量的降压药会瞬间释放到体内,导致血压突然明显下降。张女士听完连连表示后怕,表示再也不敢随意掰开药物服用了,之后医生根据她的情况调整了药物。
特点:控释片是在药物外面包裹上一层“水进得来但药出不去”的不溶性半透膜的外壳,再在外壳上打个能精准释放药物的微孔,这样能以相对均匀稳定的速度释放药物,大大消除因药物浓度波动而产生的副作用,从而能保证24小时平稳控制血压,也减少患者每天服药的次数。随着药物释放完毕,空壳则会被排出体外。
用法:控释片不可咬碎、掰开、研磨服用,否则大剂量的降压药会瞬间释放到体内,也称“药物倾泻现象”,导致患者血压过低甚至出现黑朦、晕厥等休克症状。
特点:缓释片剂型和控释片工艺不同但目的一样,都是为了让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掰开会破坏它们的缓释结构,导致药物突然大量释放,可能引起血压骤降或其他不良反应。
用法:一般可掰开服的药片上面有刻痕,如美托洛尔缓释片可沿刻痕掰开服用,但不可研磨服药。
特点:这类药物可以根据说明书或医生要求掰开服用。
用法:若药物无刻痕,不建议掰开,因为掰开一来不能精准剂量,二来有误伤风险,建议购买专用的“切药盒”,可简便、准确、安全地使用。
特点:胶囊剂型的药物,如缬沙坦胶囊,不宜掰开服用,否则不能准确控制剂量,同时可能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
用法:应将胶囊整粒吞服,可用水一并吞下,避免立即躺下以防胶囊粘在食管上。
1.仔细阅读说明书
患者在服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剂型、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2.遵医嘱服药
必须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和用药指导进行服药,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改变用药方式。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患者在服用多种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确保用药安全。
4.药品储存
注意药品的储存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线等,以免影响药品的疗效。
服药TIPS
这几类药物可以掰开吃
药片能不能掰开或碾碎吃,主要取决于药物剂型。临床常用片剂种类繁多,可分为普通压制片、薄膜衣片、肠溶片、包衣片、舌下片、分散片、口含片、缓释片、控释片、泡腾片等。
其中,分散片、口崩片、舌下片、咀嚼片等由于性质比较均一,进入人体后可迅速崩解吸收,在保证剂量准确的情况下,可按要求掰开、碾碎或咀嚼服用。
除了上述的缓释片、控释片、胶囊外,肠溶片、包衣片、泡腾片、化疗药、靶向药并不推荐掰开、含服或咀嚼,否则可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正常吸收、代谢,还可能会加大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甚至造成更严重后果。
服药最佳搭档——温白开
服药用水最安全的是温白开水。正常人体口腔温度在36.2℃-37.2℃,低于这个温度为“凉水”,接近这个温度为“温水”,高于这个温度为“热水”。热水和某些药一起服用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失去药效,并对咽喉、食管产生刺激,比如止咳糖浆、胶囊类药物、维生素C、维生素B1、妈咪爱、合生元等。
服药时不要偷懒,随手选择茶水、果汁、牛奶、酒、咖啡服药,甚至是矿泉水也不建议。矿泉水中的一些矿物质(如钙)和金属离子对有些药物会有影响,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菌等药物严禁与钙制剂一起服用。此外,矿泉水也不可用来煎中药。
服药主要采用站立、端坐和半卧位
一般而言,对大多数药物,服用时最好采用直立或端坐姿势,尤其是大药片或胶囊剂,而且要喝足量的水(100-200ml)。这样的姿势服药,可使药物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肠道。
但有些药物,最好采取半卧位含药,比如硝酸甘油舌下含片,用半卧位能使回心血量减少,利于心绞痛较快缓解,又可避免引起低血压的危险。
还有些药物,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降压药,安眠药(如咪达唑仑、唑吡坦等),应坐位服药后立即躺卧,以免发生意外。
我们在用药前应仔细了解药物剂型,正确使用药物,确保用药安全。在用药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医嘱和说明书,不得随意改变用药方式,如出现不适症状务必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 科普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本文来源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

如您想要了解更多神经内/外科疾病或用药相关问题,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脑医咨询助手并备注疾病名称进入病友群交流:18621705623(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