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OCIN 2024——Revascularization血流重建专题论坛在上海成功召开。论坛就当下动脉瘤的治疗策略进行了热烈讨论。支架还是血流导向装置?选择什么样的产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智强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陈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高超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苏万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朱悦琦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微创脑科学工程师蔡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李强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李西锋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邓剑平教授以及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张永巍教授共11位讲者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论坛主持工作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生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段传志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顾宇翔教授共同担任。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生教授予以会议致辞:在本章节中,将重点讨论中小型动脉瘤。实际上,昨天和今天的多个环节以及午间的手术直播都已提及这一问题。因此,关于中小型动脉瘤的治疗,究竟是倾向于使用单纯支架进行辅助栓塞,还是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本论坛特别组织了5位讲者进行深入讨论。
面对这一论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智强教授开篇即给出答案:有必要。对于中小型动脉瘤的治疗,在FD出现之前,传统的弹簧圈栓塞占据了主要地位,但术中破裂风险及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关注。影响中小动脉瘤栓塞安全性的因素包括微导管因素、术式的选择、弹簧圈的选择以及围手术期的管理。为了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有时需要牺牲手术的有效性。一些有关血流导向装置的研究正试图解决平衡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问题,但血流导向装置是否能替代传统治疗方式还需要长期的随访研究。
由于单纯弹簧圈栓塞在治疗一些特殊动脉瘤时的技术困境,越来越多的其他EVT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临床研究得出,与单纯弹簧圈栓塞组相比,其他EVT技术的DWI序列出现病灶的患者比例均较高。姚教授展示了三例单纯弹簧圈栓塞的病例,术后即刻与随访都显示出良好的栓塞效果。
姚教授总结道,中小型动脉瘤单纯栓塞技术仍然还有它的不可替代性,表现为技术的微创性优势和有效性,且并非所有的动脉瘤都适合植入血流导向装置,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陈儇教授分享的文献提到,FD辅助大型动脉瘤栓塞能够达到较高的六个月完全闭塞率,而支架辅助组显示出更高的载瘤动脉通畅率。但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型动脉瘤,针对中小型动脉瘤的研究还有所欠缺。选择辅助支架联合栓塞还是血流导向装置,陈教授团队的经验是,出血急性期首选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而未破裂动脉瘤选择血流导向装置。
陈教授带来了一些病例,集中体现了不同结构、工艺的支架在辅助栓塞复杂动脉瘤中的多样化应用。对于极远端破裂动脉瘤,使用激光雕刻开环支架可以实现理想的栓塞效果,而密网支架难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夹层动脉瘤或伴子瘤的破裂动脉瘤,编织类支架不仅有助于动脉瘤的愈合,还能促进内膜修复。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现在主要用于宽颈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直径差异过大的动脉瘤等。在陈教授的病例中,也都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在神经介入治疗中,要根据具体病情灵活选择治疗方案。无论是支架辅助栓塞还是血流导向装置,选择合适的器械和治疗策略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陈教授希望通过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和技术创新,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高超教授提到,已有一些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中小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表现良好,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治疗效果越来越好。中国专家共识也逐步认可了FD在中小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特别是在2022年的共识中,明确推荐用于颈内动脉宽颈、多发的小型及中型动脉瘤。FD治疗不仅避免了瘤内操作,减少了对医生技术要求高的操作,而且其并发症发生率并不高于传统治疗。
PARAT MINI是关于Tubridge密网支架在中小型动脉瘤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6个月和12个月的完全闭塞率分别为80.65%和84%左右,有效性与安全性指标与国际研究相近。此外,研究还发现,Tubridge密网支架结合弹簧圈使用可以将愈合率提高至100%,但这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总体而言,FD治疗中小动脉瘤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宽颈、囊性动脉瘤。随着FD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输送系统的改进,可以预见,FD治疗将成为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选择。因此,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FD治疗中小动脉瘤的应用,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苏万东教授的体会是血流导向疗法将动脉瘤治疗从简单的“填坑”提升到重新“铺路”。市面上已有较多血流导向装置, Tubridge密网支架为解决临床痛点做了两大改进:第一,两端喇叭口改进;第二,支架有效段编织结构改进。
苏教授分享了两例使用第一代支架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的病例,6个月随访发现狭窄。随后苏教授与微创神通的工程师沟通,Tubridge密网支架做出了针对性的升级。在使用改进版Tubridge密网支架进行49例手术后,苏教授欣喜地发现其推送性、打开贴壁能力和支撑力都有显著提升,还在减少术后狭窄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朱悦琦教授在讲课中提到,血泡样动脉瘤(BBA)发病率较低,但再出血率非常高。在早期,使用支架结合弹簧圈进行辅助栓塞和外科夹闭手术进行治疗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近90%的完全闭塞率和低于5%的复发率远远优于传统治疗方式。
WILLIS颅内覆膜支架是血泡样动脉瘤的绝对适应证。对于覆膜支架的选择,朱教授的经验使是可以选择略大于治疗血管直径的支架可以降低内漏的风险,特别是在BBA的情况下,宜短不宜长。此外,要注意腔内隔绝治疗的并发症,包括支架移位、侧支覆盖、术中破裂出血、血栓事件、侧支闭塞、迟发出血以及膜膨出等。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指出,我们共同见证了微创神通在神经介入领域的创新发展历程,从全球首个颅内狭窄支架APOLLO支架,到全球首个覆膜支架WILLIS支架,再到Tubridge——全球头部前三的血流导向装置,这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上市,不仅代表了中国神经介入企业的实力,更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Tubridge自2018年上市以来,其研发历程长达15年,体现了企业在创新道路上的勇气和担当。在Tubridge到Tubridge Plus的演变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产品在安全性、操作简便性以及对治疗细节把控上的显著提升。刘教授几天前的亲身经历得出,Tubridge Plus单手操作便利,无需按摩和挤压,保持张力直接释放,大大简化了手术流程。
微创神通的产品在上市前后都能够按照美国FDA标准进行科学验证,我们也看到了一系列临床研究,如PARAT研究、TRACE-IA研究、IMPACT研究和PARAT MINI研究,证实了Tubridge支架在治疗大型和小型动脉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最后,刘教授强调,真正的创新来自于医工交叉融合,需要医生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微创神通的发展历程以及Tubridge系列产品的迭代升级,正是这一理念的最好证明。
微创脑科学工程师蔡帅介绍了第二代血流导向密网支架Tubridge Plus的特点。与第一代Tubridge支架相比,Tubridge Plus有四大特点:通体显影、瞬时贴壁、导向卓越、表面处理。
蔡工程师从结构和材料角度,详细解释了Tubridge Plus的升级之处。支架主体的编织丝使用了镍钛铂金复合丝,并保留了双螺旋铂铱显影丝,从而实现在颅底清晰的通体显影。二代支架的密度做了提升,喇叭口处也更小更平滑,增加支撑力的同时减少了对血管的刺激。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李强教授介绍,PARAT PLUS研究,即Tubridge Plus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性单组临床试验,由上海长海医院协调进行。主要终点是术后6个月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研究共纳入了99例病例,重点关注了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以及手术的安全性和支架内狭窄的发生情况。
从研究结果来看,Tubridge Plus在6个月时的完全闭塞率为69.9%,而到了12个月时,这一比率提升至接近85%。此外,12个月时的成功闭塞率达到了91.3%,表明Tubridge Plus能为动脉瘤患者术后提供持续稳定的保护。在安全性方面,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4%,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仅为3%,远低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报道。
特殊病例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Tubridge Plus的有效性,无论是大型不规则动脉瘤还是复发性动脉瘤,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均显示动脉瘤完全愈合,血管重建良好,且支架内狭窄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Tubridge Plus在设计和操作上都有了显著的改进,提供了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神经介入治疗中值得青睐的重要工具。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李西锋教授介绍了Tubridge Plus支架在珠江医院13例患者的单中心临床随访效果。从复查DSA来看,除了一例病人在复查时尚未完全愈合外,其余病人的动脉瘤均已愈合,整体治疗效果良好。其中,一例病人出现了支架内狭窄,但病人并无明显症状,因此继续药物治疗并计划进一步复查。
病例涵盖了颈内动脉系统的多种动脉瘤,以女性病人为主。在手术过程中,Tubridge Plus展现了良好的推送性能和贴壁性,使得手术操作更为简便。特别是在血管迂曲的情况下,推送顺滑,显影也非常清晰。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Tubridge Plus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潜力和价值。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邓剑平教授分享了唐都医院使用第二代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 Plus进行治疗的心得体会。与第一代相比,Tubridge Plus在操作体验上有了革命性的提升,其改进点完全解决了第一代产品的缺点和短板,同时保留了其大口径优势,能够处理一些极端病例。
唐都医院的单中心研究共入组了10例病人,病例涵盖了从眼动脉段动脉瘤到海绵窦段动脉瘤等多种情况,展示了Tubridge Plus在不同类型动脉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邓教授同样强调了支架头端位置对狭窄发生率的潜在影响,并强调了在手术操作中选择合适的着陆点的重要性。
总得来说,Tubridge Plus在操作上的简便性、良好的显影性,都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Tubridge Plus的这些改进使得医生能够更轻松地进行治疗,同时节省了医生的精力,能够处理更多的病例。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张永巍教授介绍了在取栓操作中使用球囊导引导管(BGC)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处理血栓脱落和减少远端逃逸的风险方面。微创神通新上市的NeuroGuard球囊导引导管,具有更大的内腔,可以兼容8F短鞘和所有6F导管,提供了更好的临床使用体验。
张教授还分享了一些特殊病例的处理经验,如使用双支架取栓技术和在颈动脉手术中使用近端球囊保护。球囊导引导管不仅可以用于取栓,还可以探索在其他领域,如动脉瘤破裂出血和血管畸形栓塞等情况下发挥作用。
在会议的尾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顾宇翔教授发表了总结性发言。顾教授对与会专家的积极贡献和不懈坚持表达了感谢。此外,感谢微创神通公司对本次会议的支持。作为国内神经介入领域的领军企业,顾教授期待微创神通能够持续推出更多例如Tubridge Plus和NeuroGuard球囊导引导管这样的高质量产品,以增强手术的舒适性,保障患者安全,并提升治疗效果。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