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包括社交互动障碍、沟通困难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尽管现有的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为部分患者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对于中重度ASD患者而言,这些方法往往效果有限。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脑深部电刺激(DBS)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为AS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袁邦清教授及其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的DBS手术治疗ASD的临床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拓展了神经调控机制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症状改善。本期脑医汇-神外资讯有幸邀请到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袁邦清教授向我们综述DBS技术在ASD治疗中的应用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其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潜力与前景。欢迎各位道友阅读,分享!
术前
1
情绪方面:情绪不稳定、波动起伏较大(例如频繁哭闹,并且需要很长时间调节)
2
有大量自我刺激行为、重复刻板行为(如重复拍脸、蝴蝶手、自言自语或发出怪声、大叫、蹦跳、摇晃身体、不能改变日常生活流程)
3
感知觉异常(如经常斜视、听觉触觉敏感)
4
语言交流能力差(构音不清晰,理解能力弱)
5
非语言交流差(如与人目光接触少,不关注不理解他人肢体动作或表情)
6
服从性差(不听他人指令,上课多动坐不住,不配合老师)
7
睡眠障碍严重(难入睡,易醒)
8
生活自理能力差(全部需要家属代完成)
术后
1
情绪方面(大部分时间情绪稳定,调节时间缩短)
2
行为问题方面(上述行为问题几乎全部消失
3
感知觉(极大改善,不会再脱衣服,捂耳朵,很少斜视)
4
语言交流能力(理解能力提高,能听懂家属的日常指令、构音比之前清晰)
5
非语言交流(眼神变柔和自然,与人对视增多,能理解他们肢体动作)
6
服从性(极大提升,能听从家属指令,上课能安坐,配合老师)
7
睡眠障碍改善(睡整夜觉)
8
生活自理能力(极大提升,能在家属的口头指导下,自主完成晾衣服、洗碗能家务活动)
已经过家属允许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能描述一下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主要特征和当前的治疗挑战吗?
袁邦清教授:自闭症,亦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其核心症状包括社交交流障碍、刻板行为以及兴趣范围狭窄。通常在儿童1至2岁之间,家长可能会注意到孩子表现出与人交流的不情愿,长时间专注于单一玩具,且不主动提出需求。这些行为可能提示家长孩子的性格发展存在问题。对此敏感的家长若带孩子前往儿童医院就诊,可能会被诊断为孤独症的早期阶段。随着孩子的成长,可能会出现强迫行为、智力障碍、睡眠问题等更多症状,使得孤独症的诊断变得更加明确。
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用于孤独症的治疗。特殊教育学校提供的专项培训虽能提供一定帮助,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对于中重度孤独症患者,现有的治疗方法较为有限,包括传统中医、中药、抗精神病药物、物理治疗以及新兴的粪菌移植等,其疗效均有限。深部脑刺激(DBS)作为一种新型外科治疗方法,目前已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是如何开始关注并研究DBS(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在孤独症治疗上的应用的?
袁邦清教授:孤独症的发病率较高,据估计,在儿童群体中的发病率约为1%。根据美国2020年发布的统计数据,8岁儿童中每36人就有一例被诊断为孤独症,其发病率约为2.67%。因此,孤独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目前,孤独症的治疗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自2005年左右起,我便开始从事临床精神外科工作,对精神病患者群体持续保持关注。近年来,随着自闭症儿童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传统的精神外科手术方法,如射频或靶点毁损治疗,因其在伦理和疗效方面可能存在的争议,对儿童患者而言可能不太适宜。
深部脑刺激(DBS)技术,尤其是脑起搏器植入治疗,其适应症范围已有所扩大。其最初主要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和其他运动障碍,但是现在该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强迫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因此,我们开始探索DBS技术是否也适用于孤独症的治疗,并已将其纳入我们的研究范畴。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能介绍一下,除了您目前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该项手术,国际上是否有DBS治疗孤独症的先例以及相关的经验?
袁邦清教授:在开展当前研究之前,我们也进行了广泛的国际文献分析与学习。自2013年起,国际上已有关于该领域的个案报道。例如,2013年荷兰一位教授对一位同时患有自闭症和强迫症的患者实施了深部脑刺激(DBS)治疗,并观察到了一定的疗效改善。直至2022年,我们检索到8篇文献提及了通过DBS治疗取得症状改善的个案。2019年,加拿大注册了一项临床研究,涉及6例年龄在7至18岁之间的自闭症患者,他们接受了针对伏隔核的DBS治疗。尽管该研究结果尚未公布,我们无法得知其疗效,但从国际研究趋势来看,已有众多研究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这次使用DBS的治疗也是一次相对比较新的尝试,您能否向我们介绍您如何选择其刺激靶点?
袁邦清教授:我们研究组目前注册的12例孤独症患者均为重症病例,其症状复杂且严重。这些患者的年龄范围从7岁至18岁,除了典型的自闭症特征外,大多数患者还伴有强迫行为、自残倾向,部分患者甚至伴有癫痫和睡眠障碍。鉴于症状的复杂性,我们认为单一靶点的伏隔核刺激可能不足以全面覆盖这些症状。因此,基于我们前期的理论基础研究和精神外科临床经验,我们选择同时刺激伏隔核和内囊前肢这两个靶点,以期获得更全面的疗效。初步的手术结果,结合我们对靶点设计的优化和术后的程控随访,显示出了积极的效果。
脑医汇-神外资讯:能否为我们解释一下DBS手术的基本原理和它在神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DBS手术与传统治疗孤独症的方法(如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相比有哪些优势?
袁邦清教授:深脑刺激(DBS)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神经外科治疗技术,具有微创性、疗效显著、可逆性和快速恢复等优势。该技术的核心机制在于精准地将电极植入大脑特定核团,并通过刺激信号干预神经传导,以达到改善甚至完全控制相关症状。
DBS的适应症范围广泛,不仅包括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传统适应症,还涵盖了舞蹈症、植物人促醒、癫痫等病症。近年来,DBS的应用进一步扩展至强迫症、抑郁症以及自闭症等精神疾病领域,临床效果显著。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DBS的优势在于其微创性和可逆性,术后可通过调整电压、频率和脉宽等参数,持续优化患者症状。
本研究对12例患者进行了至少半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总体疗效稳定。其中,9例患者的症状改善较为显著,2例患者虽有改善但需进一步调整参数以优化疗效。另有1例患者疗效欠佳,需辅以药物治疗。总体而言,DBS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展现出了积极的临床应用前景。
脑医汇-神外资讯:我们了解到您使用“双靶点同时刺激伏隔核+内囊前肢”的DBS治疗手术方案的第一例孤独症患儿改善症状随访满1年,疗效满意。您能否详细介绍该手术方案特点和创新之处?
袁邦清教授:该患者是一位9岁的女孩,她的主要症状包括刻板行为、社交交流障碍以及情绪控制困难,常表现为脾气暴躁、乱扔东西,以及频繁的狂躁状态。由于难以控制其行为,她的家长不得不将她限制在卧室内,以防她外出时产生不可控的冲动行为。尽管曾尝试将她送至自闭症特殊学校,但由于无法配合,导致无法在学校环境中持续学习。患者家长对我们的手术治疗方案抱有极大的信任,并愿意尝试这种新的治疗方式。
该患者接受了我们的首例手术。术前,我们为她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颅脑核磁共振检查、脑电图以及自闭症术前的8个评定量表的综合评估,并进行了术前常规的血液检查,确认她符合手术适应症。我们为她实施了双靶点深部脑刺激(DBS)方案,即内囊前肢加伏隔核的双靶点刺激,这是世界首例双靶点DBS手术治疗孤独症。手术进展顺利。一个月后,我们为她开启了刺激器,开机当天即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疗效。开机后,患者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明显变得柔和,情绪稳定性显著提高。据其母亲描述,患者首次能够使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开机现场,患者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情绪稳定性,不再出现暴躁和冲动行为。术后不久,她便能够顺利进入自闭症学校学习,并且配合度良好,康复进展顺利。半年后,她已经能够协助家人完成简单的家务,如帮助母亲打饭、装水果等,家里卖水果,她每天能装100多个水果箱。她的母亲对此感到非常高兴。目前患者的康复仍在持续改善中,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我们的双靶点深部脑刺激(DBS)治疗孤独症的方法,据目前所查新掌握的资料,属于国际首创。采用双靶点刺激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精确的程控技术,全面覆盖重度孤独症患者的复杂症状。由于孤独症的症状多样且复杂,单一靶点的治疗可能难以有效缓解。根据我们的手术实践经验,伏隔核(NAc)的激活主要有助于减轻攻击性行为及成瘾性强迫动作;而内侧前脑束(MFB)的激活则主要针对缓解复杂的精神症状,如抑郁和焦虑。这两种靶点的协同程控,目前看来,能够有效地覆盖重度孤独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手术使用的8触点电极与我们传统的4触点电极相比,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案,并且由于其长度更长,能够实现一次穿刺穿过两个核团,从而解决了传统4触点电极在这一方面的局限性。这一创新在国际上也是具有前瞻性的。
脑医汇-神外资讯:关于术后程控方面,您有什么经验要与我们一起分享的吗?
袁邦清教授:双靶点术后程控策略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其复杂性不容忽视。在术后阶段,我们拥有专业的程控人员负责操作。对于开机策略,我们并不总是同时激活两个靶点。有时,我们会先激活伏隔核,并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如果症状改善达到预期效果,部分患者可能暂时不需要激活内囊前肢。对于其他患者,在激活内囊前肢后,若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我们会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再次激活伏隔核,而有时则选择暂时不进行激活。这种灵活的双靶点程控策略,结合个体差异,对靶点或开机参数进行个性化组合。目前,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认为DBS手术在孤独症治疗中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您和您的团队是否有计划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DBS手术的效果?
袁邦清教授:DBS治疗孤独症的临床研究在我国乃至国际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我们通过首组12例患者初步观察到了较为积极的临床疗效,但作为一种新兴疗法,无论是在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方面,我们仍需进行长期而深入的探索。例如,内囊前肢和伏隔核靶点的组合是否为治疗自闭症的最佳选择,这一问题仍需通过更多的病例研究和多中心临床合作来进一步验证。
此外,关于内囊前肢和伏隔核刺激机制的具体研究,我们正在申请福建省的重点基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加强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同时,我们也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开展合作,旨在使这项研究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将其作为一个长期的研究项目。医院和福建省残联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高度关注。由于自闭症患者群体对社会构成了重大负担,我们的目标是通过DBS手术干预,将重度自闭症患者转变为中度或轻度患者,使他们能够接受学校教育和培训,提升自身能力,并最终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融入社会,甚至能够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形成一个有效的治疗闭环。
在研究方面,除了临床工作,我们还依赖于高科技芯片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闭环治疗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这将推动我们在这一领域持续取得进展。
专家简介
袁邦清 主任医师
●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一病区主任,硕士导师
● 原南京军区优秀中青年医学专家,中华医学会福建省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创伤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外科疾病治疗联盟委员,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福建省分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军队优秀科技人才津贴
● 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2014年到美国学习功能神经外科。第一作者获得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院内新技术新业务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军队和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1篇
● 擅长:DBS治疗帕金森病,梅杰综合征,痉挛性斜颈,抽动症,舞蹈症,强迫症,震颤,抑郁症,植物人唤醒手术;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精神外科手术。显微切除脑肿瘤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