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精选编译」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姚金彪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脑膜瘤血管造影特征预测外科手术前栓塞程度》,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神经外科的Stavros Matsoukas建立了一种纯粹基于血管造影的分级系统,以预测通过术前栓塞所能实现的脑膜瘤去血管化程度,结果于2024年8月在线发表在《Neurosurger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Stavros Matsoukas, et al. Neurosurgery. 2024 Aug 1;95(5):1010–25. doi: 10.1227/neu.0000000000003054】
术前栓塞作为脑膜瘤切除手术的血管内辅助方法被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尚无标准化系统来评估栓塞过程中的效果或栓塞程度。来自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神经外科的Stavros Matsoukas建立了一种纯粹基于血管造影的分级系统,以预测通过术前栓塞所能实现的脑膜瘤去血管化程度,结果于2024年8月在线发表在《Neurosurgery》上。
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21年间作者中心所有接受术前脑血管造影(无论是否进行栓塞)并随后行开颅切除的脑膜瘤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体积、栓塞到开颅手术的间隔天数、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肿瘤位置、供血动脉、栓塞等级、根据术后MRI及外科医生评估的全切除情况、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人口学、临床、影像学和围手术期数据。
为对血管造影图像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估,引入了血管造影去血管化分级标准:0级为未进行栓塞;1级为“部分”栓塞(定义为肿瘤初始充盈减少<50%);2级为“多数”栓塞(肿瘤初始充盈减少50%-99%);3级为颈外动脉供血完全栓塞,但可能存在残余内颈动脉或后循环供血;4级为完全栓塞,无残余内、外或后循环供血。
图1. 脑膜瘤的解剖分类。
研究共纳入80例连续患者,其中60例进行了术前肿瘤栓塞(20例接受了血管造影,虽有治疗意图但最终未进行栓塞)。接受栓塞的肿瘤体积较大(59.0 vs 35.9 cc,P=0.03)。
表1. 基线信息与临床结局。
图2至图8展示了本研究中最常见解剖位置的脑膜瘤的血管造影和解剖特征,涵盖了从0级到4级的不同去血管化等级的肿瘤栓塞。
图2. 血管造影去血管化分级为0级的肿瘤影像。
图3. 血管造影去血管化分级为1级的肿瘤影像。
图4. 血管造影去血管化分级为2级的肿瘤影像。
图5. 血管造影去血管化分级为3级的肿瘤影像。
图6. 血管造影去血管化分级为3级的肿瘤影像。
图7. 血管造影去血管化分级为4级的肿瘤影像。
图8. 血管造影去血管化分级为4级的肿瘤影像。
栓塞组和非栓塞组的全切除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不同位置肿瘤的供血动脉分布差异显著。肿瘤位置及供血动脉类型均能预测栓塞的程度。前中线脑膜瘤与内颈动脉(眼动脉、筛动脉)供血相关,去血管化等级较低(P=0.03)。由脑膜供血动脉(凸面、大脑镰、蝶骨嵴外侧)供血的肿瘤与较高去血管化等级相关(P<0.01)。肿瘤栓塞的操作并发症发生率为2.5%。
表2. 肿瘤位置及其与肿瘤血管供应的关系。
表3. 肿瘤位置及其与去血管化分级的关系。
表4. 肿瘤血管供应及其与血管造影结果的关系。
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血管造影的临床分级,用于客观评估肿瘤栓塞的程度,并描述了预测栓塞程度的解剖学和血管特征,该系统可能有助于提高血管造影结果报告的均质性。此外,供血动脉随着肿瘤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些变化模式与各部位肿瘤通常能达到的去血管化程度密切相关。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姚金彪 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 校
吴培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