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9日发布 | 1132阅读

全面关注患者功能恢复:北京天坛医院何江弘教授详解网络神经外科在慢性意识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脑医汇

何江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2024年9月20日-22日,“议‘谊’谈‘坛’网络神经外科功能重建”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盛会汇聚了国内神经外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他们围绕神经运动失能的治疗创新,特别是针对偏瘫、截瘫及二便功能障碍等疾病的难点,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何江弘教授在本届大会-“网络神经外科前景专题”上以《意识障碍的外科干预:技术扩展与连横》为题,介绍了外科医生在提升治疗技术的同时,需加强跨学科合作,以全面关注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整体功能恢复的治疗策略。


点击观看录播.png
点击上方图片观看精彩录播


值此盛会之际,脑医汇-神外资讯为传播学术理念,传递学科精神,助推慢性意识障碍诊疗领域的热点问题与最新进展的交流和研讨,特邀采访了何江弘教授,欢迎阅读、分享。


脑医汇-神外资讯:本次大会以“网络神经外科功能重建”为名,您认为这反映了神经外科领域哪些趋势与热点?对功能重建有何影响?



何江弘教授:

“网络神经外科”这一概念,由我院赵继宗院士率先提出并倡导,契合当前神经科学发展的整体趋势。传统外科多聚焦于局部问题解决,对整体功能恢复关注不足。而随着脑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家认识到脑功能广泛关联,需一体化关注与处理以达最佳疗效。这一转变标志着技术与神经科学发展至新阶段,催生了“网络神经外科”这一新型治疗方式与理念。
未来,“网络神经外科”的发展将依托更先进的神经系统检测技术,以全面评估复杂功能关联,推动神经科学技术迈向新里程碑。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在《意识障碍的外科干预:技术扩展与连横》报告中提到的“扩展与连横”具体指哪些技术革新与跨学科合作?如何应用于慢性意识障碍的外科干预中?



何江弘教授:

本次大会分享的主题报告聚焦于“扩展”与“连横”两大策略。作为外科医生,我们致力于在外科手术技艺上持续精进,确保技术成熟稳定且疗效确切。然而,仅聚焦于疾病本身不足以全面保障患者功能恢复。因此,强调“连横”策略,即加强与其他学科及技术的横向联合,在深化外科治疗手段的同时,广泛拓展技术应用范畴,以全面优化患者治疗体验与功能恢复。

针对慢性意识障碍、昏迷促醒,我们采用从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如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到更复杂的外科介入,如脑深部电刺激(DBS)、脊髓电刺激(SCS)的递进治疗策略。在此过程中,精准植入电极至预定位置及个性化参数设置成为技术扩展的关键挑战。然而,单纯依赖调控技术虽能部分恢复患者意识,却常伴随语言、运动等功能的严重受损。故需不断探索新技术应用,以实现功能实质性改善,满足患者预期。

为此,我们引入多种意图识别技术,如功能磁共振、脑电图、眼动追踪脑机接口等,旨在提前侦测并辅助患者运动意图表达,通过脑控轮椅、外骨骼机器人等工具,促其主动康复训练,缩短康复周期,预防并发症,加速其社会功能恢复。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在意识恢复的基础上,实现自主控制与社会行为能力的全面恢复,早日重返社会。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认为目前慢性意识障碍外科治疗中最具创新性和前景的治疗方式是什么?天坛医院有何独到经验或成果?



何江弘教授:

昏迷促醒治疗的核心技术涵盖意识检测、意识提高及意识输出三大环节,针对患者不同阶段需求精准施策。首先,意识检测除通过临床检查、经验判断外,还可通过先进手段,如功能磁共振、近红外光谱(NIRS)、脑电图及其事件相关诱发电位等技术,捕捉患者脑部微弱神经活动、探测隐匿意识,筛选出潜在可恢复患者,避免无效治疗增加患者负担。这一阶段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后续疗效。

其次,意识提高采用神经调控策略,包括无创治疗,如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和手术干预,如DBS、SCS等,需依据患者病情阶段与承受能力,科学规划治疗方案,优先尝试非手术、低创伤、经济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医疗机构存在未充分评估即快速推进手术的情况,此做法对患者不利。我院一般会在门诊进行初步评估,住院后再进行更深入的检测后,才会最终制定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因此,除技术持续进步外,如何恰当选择治疗途径并准确评估患者状态,仍然非常关键。

最后是意识输出,即在意识恢复基础上,早期识别患者意图,借助辅助工具促进其行动能力恢复,实现社会功能重归。综上所述,意识检测、提高与输出三者相辅相成,均融合了多项新技术应用,都极其重要。


脑医汇-神外资讯:当前慢性意识障碍治疗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您认为这对推动神经科学领域发展有何意义?目前又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加速技术临床转化?



何江弘教授:

近年来,国内外同行在昏迷促醒领域的努力,显著推动了知识体系与临床经验的积累,使得慢性意识障碍的治疗技术取得新进展,吸引了更多医疗机构参与。这一趋势令人鼓舞,因应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迫切需求,扭转了以往治疗乏术、信心缺失的局面。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而言,业内普遍聚焦于手术对意识恢复的提高作用,尤其是神经外科单位,其核心任务虽在于手术治疗,但部分单位在初期意识检测、意识输出等环节因条件限制而难以全面支持,导致治疗策略单一化。这不仅促使了对患者未经充分筛选即行手术的现象,还忽视了手术后综合治疗的必要性,仅依赖手术解决复杂临床症状,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大家陷入了外科治疗可以“一招制敌”的误区,最终致医患双方均感挫败。

实际上,昏迷促醒治疗中真正需手术者仅占30%~40%,多数患者需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早期复杂病情管理、术后精细参数调控、康复训练等。因此,强调“网络神经外科”概念尤为重要,它不仅是神经系统内部网络连接的深化,更需跨学科合作网络的构建,涵盖康复、影像、高压氧、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领域,以支撑其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网络”模式不仅要求技术上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除确保技术指标准确实施于患者外,还需庞大的专业人员网络共同参与,强调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对慢性意识障碍外科治疗的未来有何期待?行业内外应如何加强合作以促技术发展与应用?



何江弘教授:

我从事慢性意识障碍治疗近三十载,历经试探、犹豫与彷徨,如今信心渐增,得益于临床手段的不断丰富与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预期未来该领域将加速发展,患者受益良多,我对此满怀信心。同时,鉴于慢性意识障碍治疗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呼吁同行保持耐心与信心,精选病例,共克时艰,并呼吁社会各界对从事此艰难领域的医生给予更多宽容与支持。

在“网络神经外科”时代背景下,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神经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应局限于外科的单一手术范畴,而应倡导多技术融合,共促患者康复。我们应理解并尊重医生为追求最佳治疗效果而采取的多元治疗手段,即便这些手段可能超越传统外科范畴,但其核心目标仍是一致的——让病人最大获益。


专家简介

何江弘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天坛医院意识障碍外科主任。从事昏迷及植物状态促醒治疗。认知与意识障碍患者隐匿意识的多模态检测与评定;无创神经调控(TMS,tDCS等)治疗方案与评定,外科促醒手术及程控技术。基于检测的精准术后程控;残存意识与运动意图的人机交互输出。在“昏迷与意识障碍领域”近5年Scholarly学术排名中,亚太地区排第一,全球排第八

.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牵头制定中国专家共识2部。荣获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分会意识障碍学组主任委员

.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意识与意识障碍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生理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分会委员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