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6日发布 | 2715阅读

第一届(2024)中国神经外科装备创新发展大会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装备发展促进分会成立大会成功举办!

脑医汇

达人收藏

2024年9月20-21日,第一届(2024)中国神经外科装备创新发展大会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装备发展促进分会成立大会于宁波成功举办!此次大会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旨在搭建医、科、教、研、产、学、用一体化平台,推动神经外科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与临床应用。

点击观看录播.png

点击上方图片观看大会录播



9月20日




成立大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终身荣誉会长、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副主席、中国院院长黄正明院士发表重要讲话。黄院士强调了协会坚持政治建会、学术立会、科技强会、服务兴会的指导思想,为新成立的分会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张福教授宣读分会成立批复文件。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包志宏教授发表致辞。包教授向新成立的分会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对大会的圆满成功表达了诚挚的祝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装备发展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健康医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副院长孙丽萍教授主持成立大会。


会议经过投票,选举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冷冰教授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装备发展促进分会主任委员,中科院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孙树杰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李储忠闫东明骆锦标周健张洪钿卢国辉姚瑜廉莲张涛王庆君担任副主任委员,并选举产生52名常务委员和107名委员。随后,授牌仪式举行,并为当选人员颁发了聘书。


右一为冷冰主委


右一为冷冰主委



9月21日下午




第一届(2024)中国神经外科装备创新发展大会


本会场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装备发展促进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科院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孙树杰教授主持。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医疗装备发展促进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合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徐波院士发表致辞。徐院士首先对分会主委和秘书长的专业素养及领导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调了神经外科装备分会在驱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进一步阐明了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能够成功转化并产生实际效益的成果比专利本身更为宝贵。徐院士鼓励在座的专家学者,在深耕基础研究的同时,也应积极投身于应用研究,打通完整产业化链条,确保科研成果能够广泛惠及临床,造福患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装备发展促进分会主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冷冰教授发表致辞,并以《医工联合(脑血管病篇)》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冷教授首先概述了个人专业背景,包括所从事的脑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及出版的相关著作。他强调了装备委员会的核心价值,指出其使命不仅在于推动医疗设备的直观发展,更涵盖了转化医学研究的范畴,如基因、蛋白质和神经环路等的探索。


冷教授提出,委员会的工作应融合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以实现医学成果的有效转化。他分享了自己对于医工联合项目的独到见解,视之为通往精准医疗的必由之路。此外,冷教授还提到了动脉瘤治疗领域内的若干关键问题,以此展示医工合作在解决临床问题中的实际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储忠教授带来题为《神经外科专用低温等离子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的报告。李教授首先回顾了等离子刀在其他外科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分享了与耳鼻喉科携手研发神经外科专用等离子刀的宝贵经历。他详细介绍了等离子刀的工作原理,阐述了其如何将气体解离为导电的原子核、电子和光子等,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李教授进一步展示了等离子刀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多元化应用,包括脑膜瘤、垂体瘤和胶质瘤的精准切除。他强调,等离子刀的设计旨在全面覆盖神经外科手术的多个场景,甚至有望取代传统的激光刀、超吸刀和电磁刀等工具。此外,李教授还介绍了他们在等离子射流方面的研究,以及获得的发明专利,并对未来等离子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表达了乐观态度。


解放军总医院张洪钿教授带来了题为《电子药物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与进展》的报告。张教授首先介绍了电子药物的概念,它起源于心脏起搏器和帕金森电刺激仪,现在泛指可植入人体的微型医疗设备。随后,他展示了血管吻合机器人的最新研发成果,并解析了其在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潜力。他强调了电子药物在治疗梅杰综合征、酒精成瘾、小脑共济失调、癫痫、糖尿病足、自闭症、肌张力障碍和中风后遗症等疾病中的创新应用。


张教授还提到了电子药物的未来发展,并分享了团队在偏头痛微电刺激器和迷走神经刺激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张教授展望了电子药物与生物仿生芯片融合的未来。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骆锦标教授带来题为《创新驱动脑出血诊治技术进步》的报告。骆教授指出,脑出血治疗技术经历了从古代的钻孔手术到现代的微创手术的演变。他提到了脑出血治疗领域内的创新和挑战,强调了医工结合的重要性,同时提醒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应保持谨慎的态度。骆教授通过具体实例,阐述了微创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展现出的优势,并分享了自己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此外,骆教授还提及了自己在广东牵头成立的高血压性脑出血专病委员会,该委员会作为全国首个专注于脑出血疾病的专业委员会,旨在推动脑出血多学科参与综合诊治,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


脑医汇创始人兼CEO张涛带来题为《数字创新平台在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的报告。张总首先回顾了脑医汇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其在临床神经科学领域的战略定位,即打造一个全连接的数字生态平台。该平台广泛涵盖了文献编译、医学传播、数字营销、互联网医疗、数据应用以及手术室硬件数字化等多个方面。他提到,脑医汇致力于支持医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为此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包括会议直播、病例文章、手术视频和云课堂等。同时,他还分享了脑医汇在数字营销和在线诊疗方面的探索,并展示了平台先进的AI问答功能。


在谈及脑医汇如何推动脑疾病诊疗规范化时,张总特别介绍了脑医汇LINK数字全景系统,该系统已在脑卒中领域近100家中心得到应用。最后,张总展望了脑医汇的未来,希望借助神经外科装备分会的力量,构建脑科数字创新平台,更好地服务医生、患者和企业。


联影智融神经外科产品线负责人廉莲女士带来题为《机器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展望》的报告。廉女士首先介绍了联影智融公司,该公司作为联影集团旗下专注于外科产品和业务的子公司,致力于开发包括手术机器人在内的外科领域新产品。廉女士强调了手术机器人在神经外科微创手术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立体定向手术中的应用。她提到,手术机器人能够提高手术的效率和精准度,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风险,并为医生提供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引导和评估。


她还介绍了手术机器人在技术层面的最新突破,包括无创注册技术、病灶提取技术,以及手术路径的智能化规划。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旨在简化手术流程,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并提高手术的标准化和同质化。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装备发展促进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科院研究员孙树杰教授发表了题为《医智能可视软通道新技术:混合现实(MR)智能精准方体定向内镜置管脑干出血清除术》的报告。孙教授强调了神经外科发展的三个关键方向:智能化、精准化和可视化。他介绍了团队在混合现实技术(MR)方面的研究成果,该技术融合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扩展现实(XR)技术,用于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可视性。孙教授详细阐述了他们如何利用方体定向技术进行脑干出血的治疗,强调通过精准的定位和微创手术,可以显著减少手术中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他还展示了如何使用AR眼镜进行手术,该设备能够提供增强现实的视觉辅助。


孙教授还讨论了如何利用智能化技术来预测并评估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以及如何设计规划更有效的手术路径。最后,孙教授展望了未来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他认为通过智能化和远程技术,能够提高医疗服务的可达性和质量,同时降低医疗成本。


医工结合圆桌论坛环节,上海塞克赛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庆君、香港证监会注册持牌代表及负责人陈鸣忠、新医三附院神经外科主任王玉峰、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崔海坡、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系副主任姜杉、沃福曼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创始人匡皓、奉越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海涛齐聚一堂。


诸位专家围绕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这一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就如何搭建桥梁、推动行业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大家一致肯定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并指出在神经外科装备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市场成功的迫切需求。


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神经外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宝贵平台,更为神经外科装备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期待,坚信通过不懈努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神经外科装备领域的科技进步与临床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装备发展促进分会组委会


特聘顾问:

毛颖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名誉主委:

徐波院士(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


主委:

冷 冰


常务副主委兼秘书长:

孙树杰


副主委:

李储忠、闫东明、骆锦标、周 健、张洪钿

卢国辉、姚 瑜、廉 莲、张 涛、王庆君


副秘书长:

王治瑜、张义松、王 翀、杨 涛、高 旭

陶艳莉


常委委员:

虞 剑、谢 涛、丁宛海、李 轶、周 宇

田 宏、曲 鑫、冯珂珂、赵旭东、章文斌

杭春华、俞文华、黄齐兵、钱若兵、殷 成

肖安琪、吕 健、杨玄勇、张世玺、郑树法

段 剑、郭 华、迁荣军、祝 亮、钱东翔

邓 磊、李晓东、熊华威、胡韶山、綦 斌

戴 炯、刘祥璐、伍 军、计 跃、徐勇刚

周海燕、唐重阳、周 全、戴思平、卢恒聪

梁日生、廖胜辉、姜 杉、林品如、陈国云

杨成林、匡 皓、谢志永、王玉峰、张泽文

孙 涛、李 炜、王 旋


委员:

卓 杰、崔大明、齐向前、于 淼、卢贤贵

黎 军、胡新华、许智蕾、姜 萌、亓立国

刘 斌、靳 峰、房 华、王 铂、聂 晟

王 鑫、王林国、何 超、孙晓欧、姜德华

陈茂刚、蒋晓明、魏文峰、郭传军、费小瑞

徐 燊、程崇杰、李 琦、彭建华、李慎杰

雷 明、张华平、段继新、李孝生、陈 轩

黄海生、李光亮、崔连旭、冯海滨、杨建雄

薛建荣、张先斌、别小华、吴勤奋、段 强

任仲坤、关 锋、王维军、褚桂芬、唐学杰

程 鹏、黄 锐、孙 鹏、夏寒松、沈建忠

梁洪生、马德选、李文华、刘 超、王永红

王延金、汪美平、马斯奇、陈 红、周 强

陈卫良、周艳玲、崔 明、尚冰冰、陈 颖、喻栋平

安庆祝、秦宣锋、徐 鹏、滕鹏飞、李 论

刘俊涛、王育胜、黎志洲、金文彬、徐斌顶

张文明、孙 博、杨 龙、许敏纳、陈炜天

陈鸣忠、尹升明、韩沁驰、唐龙军、刘加因

王熙迥、张海涛、任 璐、赵 彤、葛正礼

谭平川、汤 林、沈泳泳、兰 津、丁青龙

夏国金、易金萍、金 棠、王 磊、刘 斌

杨邦坤、刘保国


9月21日上午



院士论坛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杨清仁教授发表开幕式致辞。杨教授介绍了本次大会的各项流程,并向与会的各位领导、院士、专家及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医疗装备发展促进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徐波院士发表致辞。徐院士向出席会议的嘉宾以及对医疗设备产业发展给予支持的各界朋友表达了衷心感谢,并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张福教授发表致辞。张会长介绍了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推动医药教育事业进步和促进“健康中国”实现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协会与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的强强联合,为协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副主席德米特里教授发表致辞。他对近年来中国院取得的成就表示了高度肯定,并期待未来在医疗装备创新发展领域能够取得更多建树。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终身荣誉会长、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副主席、中国院院长黄正明院士发表致辞。黄院士强调本次大会聚焦医疗装备创新发展和生态生命健康两大主题,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推动科技进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际科学院外籍院士、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院长赵玉芬院士发表致辞。赵院士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医疗装备领域的重要性,鼓励各位专家深入交流、相互启发,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倪跃忠发表致辞。倪局长简述了宁波市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诚邀各界英才在此逐梦。


《医疗装备创新与转化》团队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本环节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装备发展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崔海坡教授主持,同时与黄正明院士、张福会长、徐波院士、刘成良教授、江志强书记、谭蔚峰主委、尹峰主委、张勤主任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第四届副会长杨新波教授主持。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终身荣誉会长、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副主席、中国院院长黄正明院士发表了题为《微生态与人类健康的理论关系和发展趋势》主旨报告。


主题报告环节由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医院装备创新转化分会主任委员杨国斌教授主持。


中国工程院顾晓松院士带来题为《科技进步与现代医学发展》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庄松林院士远程分享了题为《从科技创新转化为医疗服务创新》主题报告。


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会长毛振宾院士带来《监管科学引领高端医疗装备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主题报告。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医疗装备发展促进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徐波院士发表了题为《医疗装备创新转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题报告。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蔡秀军院长远程分享了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医院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


新晋院士颁发证书环节由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院常务副院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装配式建筑分委员会主席尹伯悦院士主持。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副主席德米特里教授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终身荣誉会长、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副主席、中国院院长黄正明院士为韩贵清杜继臣肖纯凌薛冰毕亚雄侯连兵凌沛学杨华清梁会亮张宗申禹宝庆黄勇赵健项玉章娄岩蒋平安刘建17位新晋院士颁奖。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