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5日发布 | 689阅读
动脉瘤
神经介入

【精选编译】Contour神经血管系统治疗复发动脉瘤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姚金彪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卢旺盛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许奕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本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姚金彪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Contour神经血管系统治疗复发动脉瘤》,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神经放射学系的Lukas Goertz描述了单中心机构使用CNS治疗复发动脉瘤的经验,结果于2024年8月在线发表在《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Lukas Goertz, et al. Interv Neuroradiol. 2024 Aug 1:15910199241264871. doi: 10.1177/15910199241264871】



研究背景


过去十年间,囊内血流阻断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特别是难以通过传统血管内方法治疗的宽颈和分叉动脉瘤的成熟治疗选择。Contour神经血管系统(CNS)是一种双层镍钛合金微编织网状装置,可重建动脉瘤颈部并覆盖动脉瘤下半部。早期研究表明该装置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关于使用CNS治疗复发动脉瘤的数据很少。来自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神经放射学系的Lukas Goertz描述了单中心机构使用CNS治疗复发动脉瘤的经验,结果于2024年8月在线发表在《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上。



研究方法

回顾性审查了2018年10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单一机构使用CNS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连续患者,评估技术成功率、操作过程、并发症以及血管造影结果。


表1. 动脉瘤特征。



研究结果


在研究期间接受CNS治疗的76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为复发性动脉瘤。患者中位年龄为53岁(range:30~73岁),6例患者为女性。4个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Acom),3个位于基底动脉(BA)顶端,眼动脉段、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和小脑上动脉各1个。残动脉瘤中位宽度5.3mm(range:1.8~10.4 mm),残动脉瘤中位高度3.5mm(range:2.0~18.0mm)。中位颈宽为3.8mm(range:1.6-6.3mm)。所有残存的动脉瘤均为宽颈动脉瘤。10例复发动脉瘤最初通过血管内治疗(9例)和夹闭术(1例)进行治疗。(动脉瘤的特征见表1)。


在CNS治疗失败的一个病例中,最小的CNS装置仍由于过小而被移除。两个伴有瘤腔内部分血栓形成的复发性基底动脉尖大动脉瘤进行了弹簧圈辅助栓塞。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或死亡。在中位随访9个月时,8例动脉瘤(10例中有1例失访、1例手术失败)中有4例(50%)完全闭塞,2例(25%)有瘤颈残留,2例(25%)有瘤体残留并接受了弹簧圈栓塞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再次治疗。


表2. 手术及血管造影结果。


图1. 典型病例的CNS置入情况。


图2. 典型病例的CNS置入情况。



研究结论

当前研究结果表明,CNS治疗宽颈动脉瘤残余和复发是可行的,且没有发生手术或治疗相关并发症。在两例伴有部分血栓形成的大型复发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由于弹簧圈压缩和后续的CNS移位均进行了再次治疗。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从CNS再治疗中受益的动脉瘤亚组,并定义中长期的闭塞率。




关注Contour神经血管系统

新型Contour装置和传统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动脉瘤的计算机比较


评价Contour囊内装置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和并发症:一项多中心分析


Contour神经血管系统(Contour)治疗分叉部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CERUS研究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姚金彪 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 校




卢旺盛 教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