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公众号:神经病学思辨
(续接前文)
三,“音乐强迫”(musical obsessions, MO)
又称之为“单曲循环综合征”(stuck song syndrome)、缠人的曲调(Sticky tunes)、“侵入性音乐意象”(Intrusive musical imagery,)、“耳虫”(earworms)
MO是非自主的音乐意象(INMI)的一种亚型,可以用 INMI 的重复循环来解释。以脑中不断重现音乐片段为主要特征,每段约15-30秒,但不存在耳部或神经系统的病变;这种音乐碎片足以对个体持续造成厌烦。 “耳虫”(earworms)是通俗称谓,形容音乐旋律如虫子一般爬进耳朵,让你久久难以摆脱。它并不是耳朵里的虫,而是一种纯粹的来源于大脑的神经活动。有研究认为是自发听觉活动的抑制能力下降所导致,通常在清醒时发生,但Scullin发现,它们也可能在试图睡觉时发生。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耳虫效应。表现为音乐曲调在没有主动回忆的情况下进入脑海,并在没有意识控制的情况下重复循环播放。主要的发生在大约30岁左右的年轻人,没有性别差异。
“耳虫效应”的侵入性音乐意象的发生率与个体“暴露”于音乐的量,以及音乐在他/她心目中的重要性有关。那些脑部活动更加频繁、思维更加活跃、喜欢音乐、爱听音乐的人更容易产生这种现象。其耳虫效应持续时间更长,更难控制。尽管耳虫复发相对较少,不太可能持续超过24小时,但是耳虫和耳虫体验的长度经常超过听觉记忆能力的标准估计。在大多数情况下,耳虫的感受是中性的,不严重,甚至可能是你大脑创造过程的一部分。这种现象一般与对某段音乐的深刻记忆有关,并没有伴随着听力损失或其他耳部疾病。一项针对音乐家的抽样研究发现,多达32%有耳虫效应出现,其中58%的人报告出现是最近听过或排练过的音乐,往往与负面情绪无关
产生“耳虫效应”的曲调在不同的人之间差别很大,但是对于那些经历过这些的人来说曲调总是很熟悉的。研究发现一些器乐(无人声)比抒情歌曲更容易导致“耳虫效应”和破坏睡眠质量,其导致的“耳虫效应”是其他音乐的两倍。包括单曲或一系列歌曲。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对患者本人有特殊的意义,可以是流行音乐或者包含广告歌曲,对手机铃声的痴迷也有报道。关于持续时间,症状发作各不相同;具有连续或间歇的过程,并且被描述为持续数月至数年,
“耳虫效应”并不等于音乐幻听(musical hallucinations)。比起音乐幻听,耳虫的重复性高,出现频繁,内容熟悉,常自带歌词,更容易跟着哼唱,可以更好地反映当下的心情。而音乐幻听有可能与耳聋、抑郁症、强迫症、酗酒、癫痫等各类疾患相关。耳虫更像是假性的幻听(患者认为听源来自自身内部,真性幻听患者则认为听源来自外界)。但与假性幻听的随机播放不同,耳虫总是喜欢重复那些已经深深刻印在你记忆里的曲调,一遍又一遍。
“耳虫效应”也不是耳鸣,耳鸣是一种听觉功能紊乱症状,患者会感觉到耳朵里有嗡嗡声、嘤嘤声、轰轰声、汽笛声或嘶嘶声等,这些声音并非外界声音引起,且其他人通常听不见。耳鸣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包括耳蜗病变为主耳部疾病、精神性疾病,噪声损伤等。
“耳虫效应”大部分发作呈间歇性的良性过程;然而,也有耳虫持续存在的个案报告,被认为有可能是一种音乐偏执症,用音乐意象强迫性地思考音乐曲调是一种强迫症,从历史上看,临床研究人员低估了其发病流行程度和顽固性。音乐偏执症被定义为侵入性、重复性、持续性的声音或旋律,不受意志控制,会导致临床上明显的焦虑和痛苦。有观点认为可能是强迫症症状的一部分,与强迫洗涤、核对、攻击、性观念、宗教观念等临床表现并列。面临应激情境及神经系统存在病变时,除了出现脑中持续播放音乐的情况。此时的重复性音乐的发生改变,如:节奏感强的歌曲,或其他任何音乐及其片段均可形成,内容随时间变化而有所不同,如新歌取代老歌。
近一段时间以来,强迫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揭示了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通路的过度活动,特别是在休息状态、症状激发期间前额叶/眶额叶皮质的过度活动。然而,很少有研究涉及音乐强迫症期间的神经生物学激活模式;在一项研究中,对2名音乐痴迷患者进行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结果显示颞叶和额叶的脑血流减少,尽管他们的发现与强迫症中经典描述的数据不同,但这些数据与在其他音乐障碍如音乐幻觉,音乐致癫痫和音乐错觉中观察到的颞叶功能障碍是一致的。观察结果的差异说明仍然需要更多的相关功能研究。
从病因上讲,耳虫与记忆有关:听觉信息具有很强的记忆功能。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耳虫是一种“认知瘙痒”:大脑会自动回抓,导致恶性循环。一个人越是试图压制歌曲,它们的动力就越大,这是一种被称为讽刺过程理论的心理体验。最容易患单曲循环综合征的是:女性、青年和强迫症患者
目前尚无具有足够效力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如下:
应该与音乐幻听区分开来,音乐幻听是指在缺乏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即可听到,患者确信来源是外部的。这类“释放幻觉”常在听力丧失后,大脑对失去的听觉输入进行的一种补偿,这类患者的精神健康。音乐幻听也可发生在偏头痛、癫痫或者听觉持续症等的神经系统病变中。而“耳虫效应”患者则少见。
尽管30% 的受访者认为“耳虫”令人不安,但大多数人认为“耳虫”是中性的,甚至是有趣的。很少有患者会与他们的医生讨论这个问题,可能更少的医生会主动询问这个问题。为了区分常见的生理学和可能的病理学,下面的线索是有帮助的。
首先,考虑病人所经历的痛苦程度。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仅仅是烦人”可能会变得非常具有破坏性,导致共病睡眠障碍和白天功能受损。其次,考虑回避: 这种行为通常见于强迫症患者,他们会主动避免音乐来源,如铃声和商店。最后,考虑询问其他强迫症的症状,如是否存在洁癖和检查冲动。
如何应对和管理
大部分人在遇到耳虫作祟时会试图压制脑中的旋律,但这个方法其实是无效的。认知心理学证明,你越努力压制一个想法,则被压制的想法就越容易重复出现这种念头被叫做“侵入性想法”。采用分散自己对这首歌的注意力,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耳虫效应”。最常见策略是冷静地等待,让时间过去,让耳虫消失,或者使用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如听、唱歌或哼唱其他歌曲。
药物治疗:一般来说,音乐强迫症的治疗与强迫症的治疗相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氯丙咪嗪和认知行为疗法是最为推荐的。
最近的一项多重治疗荟萃分析发现,SSR类药物对成年强迫症患者的影响程度相似。然而,每种 SSRI 的药效学性质是不同的。除了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氟西汀还具有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和5-羟色胺2C (5HT2C)拮抗作用。一些动物模型已经研究了5HT2C 受体在强迫症中的作用,表明它的拮抗作用可以解释这种治疗效果。帕罗西汀和氟伏沙明不具有5HT2C 拮抗剂的性质,可能效果会与氟西汀略有不同。
四,音乐幻觉((musical hallucinations,MH)
音乐幻觉代表了复杂幻听症候群的一种亚型,属于感官剥夺(丧失听力引起的)的释放性幻听.患者在没有相应外部声刺激的情况下听到连续或间歇性的音调和旋律。释放性幻听一般多以音乐的形式体现,这种疾病有很多名字,如:音乐耳综合征、音乐幻觉症、奥利弗·萨克斯综合征(Oliver Sacks syndrome)和听觉查尔斯·邦纳综合征(Auditory Charles Bonnet syndrome)。其基本特征是:许多MH患者感觉声音来自大脑之外,声音源于外部环境,大约一半的MH被描述为不能被意志控制。Saba和Keshavan认为这应该被视为MH的一个关键特征。
已经提出了几种病理生理机制,特别是涉及听觉剥夺:进行性或突然性听力损失中听觉皮层传出的丧失,通过中断某些传出听觉通路的反馈回路来改变功能,导致联想听觉皮层触发听觉产生。同样的现象也会发生在视觉模式中,眼科医生称之为查尔斯·博内综合征Charles Bonnet syndrome,视力严重丧失的患者会出现或多或少复杂的视觉幻觉。因而音乐幻觉又被称之为“听觉查尔斯·邦纳综合征”。
临床的所有的幻觉中,听幻觉(AH)是最常发生的,其中又以言语性听幻觉(AVH)最为多见。尽管最常见的AH形式是AVH,调查也表明,相当一部分言语性听幻觉患者也报告了同时存在音乐幻觉的感受。有两项最大调查报告称患有言语性听幻觉的精神病患者中有15%-36%的人描述了MH的发生。最常见的报告是听到合唱音乐、管弦乐、也有听到流行音乐的报告。患者最常见的幻听音乐风格倾向于 “舒缓”(62%)。大多数人都包括乐器和抒情元素,这些元素往往对个体来说很熟悉。
在现今的评估普通人群产生幻觉倾向的问卷中虽然包含有非言语幻觉相关的项目,但很少报告MH的单独结果。因此,对MH在临床中的患病率或症状表现知之甚少。事实上,非言语幻觉在心理学文献中一直被忽视。
数据表明,与音乐意象或者耳虫相比,MH 更少被音乐家体验,更少重复,更少包含抒情内容,并且被描述为更少与自己的感觉相关联。数据还表明,与耳虫相比,MH更有可能被视为是自己“创造”的。
由于许多患者对MH并不感到痛苦,所以有些患者可能不会意识到这种体验的是异常的。如果个人不寻求医疗救助, MH现象的患病率可能会偏低。还由于幻听与精神健康障碍有关的污名化和耻辱感,MH临床表现经常被严重低报或漏报。总体而言MH是一种未被充分报道和认识的疾病表现。
专门针对MH的调查表明,它们可能发生在约16%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以及多达41%的强迫症患者。也可以见于:局灶性脑损伤、全身性脑萎缩、癫痫、中毒和老年人,社会孤独者,抑郁症。然而,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尚不清楚。此外,由于专门MH研究比较少,诊断不足仍然是一个挑战。
音乐幻觉在综合医院环境中是一种罕见且异质的实体。听力受损尤其影响双侧听力损失的受试者为多见,且没有任何神经或精神病理学倾向;听力受损受试者出现各种幻听的机会本身就很高:老年人为33%。研究表明,近10%的听力损失患者都经历过MH。据报道,佩戴助听器或植入物的听力受损患者也会出现音乐型幻听。
并非所有的MH都是良性的。当超过24小时的持续性脑子里不停放音乐可能由许多不同的疾病引起的幻听,有可能患上功能性或器质性脑部疾病。Golden和Josephs通过医疗记录回顾性调查,包括393例MH病例,将数据分为五类:与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结构性脑损伤、药物毒性相关的MH,以及那些无法分类的MH。这项研究注意到许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其MH经历是与“情绪一致的”(例如,当他们感到沮丧时感觉到悲伤的音乐)。
尽管MH大都不危及生命,但它也会引起大量压力,会造成很多痛苦,侵犯个人的生活质量。在缺乏病因依据的情况下,但有一些治疗策略旨在减少MES的负面影响,由于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还没有治愈方法。可以采用非药物手段来进行管理
1,可以评估并排除医疗状况或脑部疾病。虽然罕见,但影像学可以帮助排除这种情况,并缓解对潜在病理的焦虑。
2,检讨曾经使用过的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导致或恶化MH。
3,使用遮蔽,一种管理方法是创造舒缓的背景噪声。例如,考虑白噪声,自然声音,或其他背景噪声,以帮助掩盖声音。
4,管理压力,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压力和焦虑会导致这些感觉。对于合并焦虑症状或影响睡眠,可以应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另有少数报道MH对口服奥氮平治疗有反应。
5,由于MH与声音剥夺有关,主要的治疗策略之一是放大患者所接触的声音。应用助听器等辅助听力设备,会减少音乐幻觉。除了放大声音之外,另一种治疗MH的策略是感受意识的训练,可以通过意识专注力的训练(Awareness)即患者利用两种有效的技巧,一种是通过听其他声音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另一种是训练你的大脑忽略音乐幻觉。
五, 听觉持续症(Palinacousis)
(Palinacousis 源于希腊语 palin,意为再次或重新开始,以及 acousis,意为听觉)。听觉持续症被描述为持续或阵发性,反复发生的听错觉。这种症状很少被报道,常提示颞叶功能障碍。在颞叶,颞顶交界处,或颞-枕交界处的神经功能障碍,病变多种多样的(如肿瘤、血管畸形和脑内出血)。听觉持续症是一种听觉错觉。与音乐强迫(musical obsessions, MO)不同,听觉持续症是一种虚幻的现象,可以持续几秒钟到几个小时。表现为当一个外界声音消失后,你还会继续听到它。在这种现象中,如果是终止播放音乐,此音乐声音会持续存在,且其他来自环境声音也会像回声一样同时持续发生。在经过最初的刺激后,听觉持续症会立即出现,是发作性的。还必须与精神疾病中的幻听区分开来,精神分裂症幻听是特有的消极型的思维形式障碍的回声现象,没有实际的外部听觉刺激。
听觉持续症虽然很少见,但它的病因有多种的不同,有可能比人们所认识的更常见。回顾性病例报告,在癫痫局灶性感觉发作和全面性运动发作时,无论是否作为先兆或发作后事件,多有可能见到听觉持续症症状的发生。
小结
音乐在人类文化中无处不在,音乐作为情感和愉悦体验的来源,音乐感知相关的认知神经科学文献认为,音乐认知、音乐加工涉及到与行为、情绪和学习有关的大脑结构,依附于听觉系统外和大脑神经功能网络,涉及复杂的认知功能活动。
脑对音乐的加工(即对旋律、和声和节奏的感知)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普通的听觉现象,仅仅使用被动聆听范式进行研究。然而,音乐认知、音乐加工涉及到与行为、情绪和学习有关的大脑结构。音乐感知依附于听觉系统外和大脑神经功能网络,涉及与行动、心理感知、情绪和学习、记忆和自发思维相关的等复杂的功能活动。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