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3日发布 | 299阅读

脑子里不停放音乐,被忽视的临床现象 ——“不自主音乐意象”、“音乐幻觉”和“蠕虫效应”

季晓林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达人收藏

本文源自公众号:神经病学思辨

门诊可以遇到患者叙述这样的烦恼:在安静的环境里,一段旋律或歌曲在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单曲循环播放,挥之不去,如同大脑中内置了一个小收音机,但又无计可施。在临床常常会简单地考虑为释放性幻听的表现。但问题似乎并不那么简单。人们比较熟悉的听幻觉被定义为在没有任何实际感官输入的情况下对声音的有意识体验,并且听幻觉常常是出现的是言语性质的声音。对于只是发生音乐缭绕患者来说,与语言性质的幻听之间有什么不一样吗?

在过去的近50年里,科学界对这些现象的兴趣显著增加,从认知形成的研究角度出发,探索了包含有音乐意象力异常的谱系病症表现及其关联,主要有基础性概念:音乐意象不自主音乐意象,以及其他涉及精神病理学方面的概念,如:音乐幻觉、音乐强迫、耳虫效应。从历史上看,临床研究人员低估了这一类疾病的患病率和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国内尤为突出) 因此所见报告的病例很少。并且有概念错误的情形。

现今还没有研究直接将音乐意象耳虫效应音乐幻觉进行比较,事实上,在许多文献中,它们之间的界限有些不清楚。目前将音乐幻觉定义为达到病理水平的不自主音乐意象(可能反映在个人经历的痛苦中),这意味着音乐幻觉只是一种更极端、持久或令人痛苦的耳虫效应。另一方面,一些作者似乎将耳虫效应音乐幻觉等同起来,还有一些作者则将耳虫效应不自主音乐意象等同起来,认为它们指的是同一现象。

 Williams认为,不自主音乐意象(INMI应该被用作一个更广泛的术语,以此定义在意识控制之外出现的任何类型的音乐意象。“耳虫效应”仅限于定义一种以重复性为特征的INMI。在Williams的框架内,将不自主音乐意象(INMI)作为研究侵入式音乐意象的总括术语,进而亚分类音乐强迫(耳虫)音乐幻觉(MH认为MH和耳虫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对感知来源的空间位置,音乐记忆的重复性、熟悉性,性格因素等等。文献中关于如何准确定义这种体验还存在一些争论,仍然有待于后续的探索。

下面结合文献谈谈音乐意象,不自主音乐意象,音乐幻觉、音乐强迫、耳虫效应和听觉持续症等概念。它们都与听觉相关的大脑网络的连通性或兴奋性变化有关。深入的探究,可能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认知功能的形成。进而有利于提升对认知健障碍性疾病的诊治水平。

一,音乐意象(Musical imagination

音乐意象是存在于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甚至欣赏者头脑中不可或缺的中介要素,是音乐表象,音乐意义(思想,价值观,理想追求),情感等有机融合的产物.是指音乐在人的头脑中反应性地产生思想意境,即一种心理意象(mental imagery)。音乐意象是一种丰富的内部体验,它可以包括几种模式,最常见的是视觉、运动和听觉领域。它可以是自发的involuntary,也可以是有意识的;可以是中性的,也可以是情绪化的;可以是对正在进行的任务有帮助的,也可以是混乱的。在音乐演奏的过程中,听者往往会进行多模态的感知过程,即一种感觉模式的信息可以影响另一种感觉模式的信息处理。事实上,多模态心理意象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都在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音乐通过引发不同模态的心理意象,可以较为准确地传递出其所要表达的意境。而音乐诱发的心理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以及其背后的神经机制等问题也是相当复杂。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可以自愿地想象或记忆音乐。事实上,音乐意象被许多音乐家用来创作他们的作品或在心理、精神上练习他们的音乐作品。在更高的层次上,伟大的作曲家,如贝多芬或斯梅塔纳,他们后来失聪,但仍然能够能够创作出美妙的音乐,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内心唤起音乐意象有关。

  功能性神经影像学揭示,次级听觉皮层的激活是想象音乐的基础。这个过程必不可少的涉及额叶和听觉皮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一个人想象一首带有已知音乐和歌词的歌曲时,可以观察到听觉皮层的双侧激活。但是当只想象乐器时,激活模式会向右侧听觉皮层移动。这些研究表明,当我们想象带有歌词的歌曲时,左半球的语言功能被激活,而当我们想象带有器乐的歌曲时,声调信息处理优先激活右半球。事实证明,想象音乐和聆听音乐都会触发类似的额叶空间激活。
二,“不自主音乐意象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INMI,)

  INMI其描述的是这样一种体验: 一小段音乐自发地在大脑响,在没有意识控制的情况下重复播放,是一种在清醒时发生的一种音乐心理体验(非自主性的音乐回忆),这种体验无需刻意去启动或维持,通常包括重复某段音乐旋律,挥之不去,无法自行控制。甚至还会不自觉哼唱。IMI在一般人群中极其常见;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欧美超过85%的应答者报告自己每周都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经历非常普遍,但是人们通常不认为这种幻听是有病理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患者在听到 INMI 重复播放的同一首歌曲时会得到心情缓解。其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还有待深入的探讨。

INMI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迅速扩展到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证据表明,想象音乐或者是感知音乐的期间,大脑激活的一系列表现非常相似。因此,音乐意象成为听觉意象研究(这一更大领域)中的一个子课题。尽管最初只是被视为音乐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但现在很明显,INMI可以提供独特的见解,促进我们对注意力、记忆力和意识等更广泛认知功能的理解。

 INMI与艾宾浩斯(1964)最初提出的三种记忆唤起的类型,是一致的。即: 内隐的记忆、自主的记忆和非自主的记忆。一般而言,INMI 的研究与非自主记忆的研究最为相关。非自主记忆又有三种: 普通的非自主记忆、连锁记忆和创伤性记忆

记忆巩固是INMI的另一种假设功能作用,也出现在一些现有的研究中。该假设认为,重复的INMI可能是连续、持续,且通常是非自主记忆巩固过程中的有意识的反映,该过程将新的音乐记忆印在长期记忆中。而实际的意识体验可能是记忆过程的副现象。这种“无风不起浪”的说法意味着INMI的缺失可能是记忆功能失调或巩固不成功的迹象。

Jakubowski等人发现,与自主音乐意象相比,INMI似乎能引发更强烈的情绪反应。情绪调节是INMI的一种替代但并非相互排斥,INMI的体验将有助于维持日常情绪和调节。

INMI发作通常有可识别的触发因素,似乎更常由外部因素触发,比如:最近听到一段音乐或其他外界因素(人物、单词、声音或视觉场景等)。而不是由于情绪状态或走神的原因所激发。

(未完,待续)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