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3日发布 | 949阅读
脑肿瘤-胶质瘤
小儿-儿童肿瘤

【浙二神外周刊】第471期:儿童结节性硬化伴丘脑及脑室内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一例(小儿神经外科系列六)

季剑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徐锦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张建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
































































































“浙二神外周刊”每周病例回顾,提出最优化的临床治疗分析和随访指导意见。专业讨论意见仅代表浙二神经外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每期讨论病例资料及整理均为“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二神经外科”授权官方合作新媒体《神外资讯》发布,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提示

“浙二神外周刊”不定期接收外院投稿,审核后发表。欢迎各专业同道联系我们,分享精彩病例、研究热点或前沿资讯。投稿请联系:shishi74@163.com


前言


小儿神经外科泛指18岁以下需外科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的亚专科。主要疾病范围包括:儿童脑肿瘤(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胶质瘤等)、儿童脑血管病(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海绵状血管瘤等)、发育畸形(脊髓拴系综合征、狭颅症、Chiari畸形、蛛网膜囊肿等)、颅脑外伤、脑瘫运动障碍、脑积水、难治性癫痫等。浙大二院小儿神经外科由徐锦芳主任负责,每年手术患者约500例。浙大二院有完善的儿科、儿童麻醉、儿童护理等团队,有神经外科各个亚专科做支撑,多学科协作治疗从婴幼儿到各个年龄段的小儿神经外科疾病,很多是鞍区、松果体区、脑干等复杂疑难脑肿瘤,以及复杂脊髓疾病、烟雾病、难治性癫痫等。从466期开始系列报道该专业组的相关病例,与同道共享,并希望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小儿神经外科诊治水平的共同提高。


病史简介


患者女,7岁,因“6年余内发热抽搐3次”入院。


患儿6年余前高热时出现抽搐,表现为头部及双眼左斜,四肢抖动,牙关紧闭,口吐泡沫,呼之不应,急至当地医院就诊,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持续20分钟左右缓解,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3年前患儿再次出现抽搐,表现同前,持续十余分钟缓解,至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治疗后好转出院,2年前患儿发热后再次出现抽搐,测体温40.7℃,性质同前,持续2-3分钟自行缓解,后至我院住院治疗,查脑电图:异常儿童脑电图(头前部高幅节律性δ活动长程阵发出现)。心脏B超:1. 室间隔基底段、三尖瓣前瓣瓣环处占位,结合病史,横纹肌瘤考虑,2. 三尖瓣少量反流。头颅CT及MRI:脑白质多发病变伴右侧基底节区、室管膜下多发结节灶。检测TSC2基因变异。诊断为“1. 结节性硬化症;2. 癫痫;3. 心脏横纹肌瘤”,此后定期复查,近日复查头颅磁共振提示:两侧额顶叶皮层下多发异常信号,两侧侧脑室侧壁多发异常信号,考虑结节性硬化,右侧基底节区脑室内病灶明显增大,梗阻性脑积水。


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可,咽无充血,心肺听诊无殊,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脑膜刺激征阴性,双侧巴氏征阴性,面部少许红色斑疹,大小不一,压之褪色,骶尾部可见约7cm×12cm鲨鱼皮斑,全身可见多处色素脱失斑,右背可见一牛奶咖啡斑,约3cm×3cm。双侧肋骨外翻。


辅助检查:三年前头颅CT及MRI:脑白质多发病变伴右侧基底节区、室管膜下多发结节灶(图1)。


图1. 三年前头颅CT及MRI:脑白质多发病变伴右侧基底节区、室管膜下多发结节灶。

此次入院头颅磁共振提示:两侧额顶叶皮层下多发异常信号,两侧侧脑室侧壁多发异常信号,考虑结节性硬化,右侧基底节区脑室内病灶明显增大,梗阻性脑积水(图2)。


图2. 术前头颅CT及MRI:右侧基底节区脑室内病灶明显增大,梗阻性脑积水。

诊疗经过

入院完善各项术前检查,神经导航下行经额右侧丘脑及脑室内肿瘤切除术。


术中见肿瘤微红,质地软,血供丰富,见肿瘤从右侧丘脑生长通过透明隔至对侧侧脑室,镜下肿瘤全切。术后一般情况良好,神清,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头颅增强MRI示右侧丘脑及脑室内病灶切除术后改变(图3)。


图3. 术后复查CT及MR。

病理报告


术后病理报告:(右侧丘脑及脑室内)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WHO I级(图4)。 


免疫组化结果:GFAP (+),Olig-2 (散在少量+),P53 (弱+),Ki-67 (约2%+),IDH1(H09) (-),ATRX (+++),Syn (部分弱阳性),NeuN (-),NF (-),EMA (弱阳性),D2-40 (++),CD34 (部分散在小片状 +),H3K27M (-),H3K27Me3 (+++),TTF-1 (++)。 


图4.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室管膜下巨细胞瘤。


出院时情况:患儿无发热,无抽搐,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无头痛头晕,胃纳可,二便无殊。查体:神清,精神可,头部见一纵行切口,无渗血渗液,咽不红,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性啰音,心音中,心律不齐,未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脑膜刺激征阴性,双侧巴氏征阴性,面部可见少许红色斑丘疹,骶尾部可见约7cm×12cm鲨鱼皮斑,全身可见多处色素脱失斑,右背可见一牛奶咖啡斑,约3cm×3cm,双侧肋骨外翻。


术后10个月复查头部MR:右侧脑室内病灶切除术后,两侧室管膜下多发结节,皮层下多发结节,考虑结节性硬化。两侧半卵圆区腔隙灶(部分VR间隙考虑)。两侧海马体积略小(图5)。


图5. 术后10个月复查CT及MR。


讨论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是一种由TSC1或TSC2基因失活性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几乎累及所有器官和系统,尤以脑、皮肤、肾脏、心脏表现明显,病理改变是错构瘤[1]。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 SEGA)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脑肿瘤,绝大部分与TSC相关。在TSC儿童和青少年中,SEGA是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2]。TSC新生儿发病率为1/6000~1/10000,成人约为1/8000[3]


TSC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或病理遗传学结果。癫痫、智力低下和面部血管纤维瘤的典型三联征的表现有助于及时诊断TSC,但在缺乏这些表现的情况下,提示TSC的多系统表现变化很大。TSC的临床表现还包括皮质发育不良、室管膜下结节、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SEGA)、心脏横纹肌瘤、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其他表现还有皮肤和眼科表现、肾囊肿、肾细胞癌(RCC)、多灶性微小结节样肺细胞增生(MMPH)、脾脏错构瘤和其他罕见肿瘤,如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2021年国际TSC临床共识小组发布了TSC的最新诊断标准(图6),强调了基因诊断的重要性[4]


图6. TSC的诊断标准。


SEGA占所有儿童脑肿瘤的1%~2%,在TSC中SEGA患病率从6%到25%不等[5],男性的SEGA发病率(22%)高于女性(18%)。SEGA在儿童中的发生率高于成人,SEGA在25岁后增长的报道很少。

皮质结节、室管膜下结节(SEN)和SEGA是TSC患者的主要神经病理病变。与不增长的皮质结节相反,SEN和SEGA可能逐渐增大,甚至危及生命。SEN被认为是SEGA的前驱病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SEN向SEGA的转化可能是由MAPK通路相关基因的上调触发的[6]

SEGA通常生长缓慢,可以长时间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如果堵塞室间孔,可能导致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以前SEGA常在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后发现,如今,由于MRI检查的普及,许多肿瘤可以早期诊断,早期得到治疗。目前,有两种办法用于SEGA的治疗:手术或mTOR抑制剂(mTORi)药物治疗。在mTORi以前,神经外科手术切除SEGA是TSC患者的标准治疗。目前,根据国际结节性硬化症共识会议的建议,对于有症状的急性的SEGA进行手术切除(有时需要脑脊液分流)。对于生长但无症状的SEGA,可以手术切除或mTORi药物治疗。手术常用入路是经额叶皮层入路和半球间经胼胝体入路。早期和全切除肿瘤与较好的预后相关。手术团队的经验也是获得良好结局的重要因素[4]


目前,依维莫司是一种在SEGA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具有循证依据的雷帕霉素类似物,但由于其价格昂贵,有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患者也可选择西罗莫司作为替代[7,8]。国际结节性硬化症共识会议广泛推荐mTOR抑制剂用于无症状和生长中的SEGA患者,以及不适合手术或偏好药物治疗的轻、中度症状患者。但mTORi治疗也会导致一些不良事件。首先,治疗需要长期持续,停止治疗肿瘤会继续生长。其次,高达96%的患者存在mTORi的副作用,包括口疮性溃疡、口腔炎、发热、鼻咽炎、疲劳、中耳炎和上呼吸道感染,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岛素抵抗的风险也增加。还有一些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包括肺炎、败血症和闭经。第三,P450活性药物可能会干扰mTORi的治疗[9]


随着新的治疗手段的出现,SEGA的治疗决策更加复杂,建议多学科团队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相关科室、患者及其照护者共同决策,治疗要考虑到患者的需求、治疗持续时间和手术团队的经验等。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
1. Curatolo P, Specchio N, Aronica E. Advances in the genetics and neuropathology of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edging closer to targeted therapy[J]. Lancet Neurol, 2022,21(9):843-856.
2. Randle SC.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A Review[J]. Pediatr Ann, 2017,46(4):e166-e171. 
3. Islam MP.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J]. Semin Pediatr Neurol, 2021,37:100875.
4. Northrup H, Aronow ME, Bebin EM, et al. International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Consensus Group. Updated International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Surveillance and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J]. Pediatr Neurol, 2021,123:50-66.
5. Jansen AC, Belousova E, Benedik MP,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 in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J]. Front Neurol, 2019,10:705.
6. Danassegarane G, Tinois J, Sahler Y, et al. Subependymal giant-cell astrocytoma: A surgical review in the modern era of mTOR inhibitors[J]. Neurochirurgie, 2022, 68, 627–636.
7. Bobeff K, Krajewska K, Baranska D, Kotulska K, Jozwiak S, Mlynarski W, Trelinska J. Maintenance Therapy With Everolimus for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 in Patients With Tuberous Sclerosis - Final Results From the EMINENTS Study. Front Neurol. 2021 Apr 9;12:581102.
8. MacKeigan JP, Krueger DA. Differentiating the mTOR inhibitors everolimus and sirolimus in the treatment of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Neuro Oncol. 2015 Dec;17(12):1550-9. 
9. Gao C, Zabielska B, Jiao F, et al.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s in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Current Views on Their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J]. J Clin Med, 2023,12(3):956.

(本文由浙二神外周刊原创,神经外科季剑雄主治医师整理,神经外科徐锦芳主任医师审校,张建民主任终审)


往期回顾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浙大二院神外官方账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