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9日发布 | 1110阅读

【中国声音】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刺激后的运动网络重组

章文斌

南京脑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罗备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常磊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第一作者:罗备,常磊

通讯作者:章文斌

其他作者:邱畅,董文文,赵亮,卢越,孙健,闫久祺,魏翔,阎俊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Luo B, Chang L, Qiu C, et al. Reorganization of motor network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fter deep brain stimulation. CNS Neurosci Ther. Jun 2024;30(6):e14792. doi:10.1111/cns.14792



摘要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在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手术后、电刺激开始前,运动症状就有所改善,即微毁损效应(Microlesion effect,MLE),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分析,全面探究PD患者微毁损时期运动相关脑区FC模式的变化。我们收集了49例PD患者DBS手术前后(刺激关闭状态)静息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选取与运动功能相关的皮层及皮层下区域进行基于种子点的FC分析,同时研究其与运动量表评分的关系。我们观察到运动网络脑区内不同程度的FC下降。DBS术后运动功能下降主要发生在左侧颞中回、双侧额中回、右侧辅助运动区、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额下回、右侧额上回。由此可见,微毁损期间运动相关网络发生广泛重组,本研究从网络层面为微毁损期间运动功能改善提供了新的信息




引言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已成为帕金森病(PD)的主要外科治疗方法。PD患者接受DBS治疗后,往往要等待2至4周的时间,才开始接受电刺激,在开启电刺激之前就可以观察到PD患者的运动症状有所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微毁损效应(MLE),通常可持续数天至数周。然而,MLE背后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考虑到MLE的短暂性,目前认为PD患者运动症状的改善与电极植入引起的神经核团损伤、短暂性创伤反应以及电极周围术后水肿有关。MLE的发生被认为是DBS电极在目标结构特定部位内良好放置的标志。MLE甚至可以作为STN-DBS治疗PD有效性的预测因素。因此,充分研究MLE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有利于对DBS机制的理解。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BS通过电刺激调节脑网络来改善症状,因此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也可能是探究MLE机制的好方法。目前只有少数研究使用fMRI来探讨MLE期间运动症状与神经影像学异常之间的关联。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在微毁损阶段中,中央前回和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等运动相关脑区的激活度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收集了49例PD患者DBS手术前后的静息态fMRI数据,选取与运动功能相关的皮层及皮层下感兴趣区域进行基于种子点的FC分析,以全面了解微毁损时期运动网络的变化,最后对每个种子点的静息态FC与运动症状临床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材料与方法



受试者与量表


我们招募了49名PD患者,本研究所有数据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评估所有参与者的认知和精神状态。我们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the three sessions with the 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part-IIIUPDRS-III)以评估运动症状。

数据分析


在对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之后,我们提取了与运动功能相关的皮质和皮质下种子,包括双侧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双侧SMA、双侧背外侧运动前皮质(Dorsolateral premotor cortex,PMd)、双侧前SMA、双侧运动壳核和双侧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IFG)进行基于种子点的FC分析。我们进一步研究了FC与临床运动量表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结果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


PD患者的临床特征见表1。PD患者手术后1天UPDRSIII评分由手术前的39.73±12.56分降至30.39±9.34分(p<0.001)。手术后1个月UPDRS-III恢复至手术前水平(p=0.872)。这些结果证明了MLE的暂时性。


表1:参与人的临床特征


基于种子的FC分析


我们观察到运动网络脑区内不同程度的FC下降(见图1、图2)。


图1:帕金森病患者在DBS手术前后FC发生改变的大脑区域。

图2:帕金森病患者在DBS手术前后FC发生改变的大脑区域。


相关分析


左侧中央后回与右侧M1之间的FC值改变与手术前后UPDRS-III评分下降呈负相关(见图3)。


图3:左侧中央后回与右侧M1之间的FC值改变与UPDRS-III下降之间的相关性。



讨论



本研究以皮层和皮层下运动相关脑区为种子点,进行全面的FC分析,以全面了解MLE过程中运动网络的变化。本研究结果揭示了DBS术后运动相关网络的显著变化。我们发现DBS术后微毁损阶段运动相关网络脑区的FC显著减少,尤其在左侧颞中回、双侧额中回、右侧SMA、左侧中央前回和左侧中央后回。有趣的是,左侧PMd与左侧枕中回之间的FC值增加了。此外,右侧M1与左侧中央后回的FC改变与UPDRS-III评分下降之间的负相关性进一步证实了运动网络与PD运动功能改善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DBS治疗后,感觉运动网络中M1与脑区之间的连接明显减少。M1是运动计划和执行的关键脑区,多项基于各种运动任务的PD患者与健康对照脑功能的对比研究发现,M1及PMd均过度激活。Haslinger等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患者在服用左旋多巴前后双侧M1活动均增强。经左旋多巴治疗后,PD患者M1激活降低,左旋多巴可使运动皮层功能受损的过度激活相对正常化。一项关于PD的PET研究发现,左旋多巴可明显降低左侧M1区域葡萄糖代谢,且抑制程度与临床改善相关。因此,植入电极引起的M1的FC解耦可能使DBS后微毁损时期M1功能相对正常化,进而导致此阶段运动症状的改善。右侧PMd与左侧颞中回之间的FC减少也可能参与了上述过程。


SMA是前额叶运动系统的一部分,参与复杂的运动准备和控制,分为前SMA和尾部SMA。前SMA区域在运动准备的早期阶段起着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运动启动时脑活动的影像学研究的一个共同结果是PD患者的SMA活动降低。吴等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患者的SMA局部一致性降低。在最近的研究中,DBS术后MLE期间SMA的局部一致性增加,这表明DBS使SMA活动相对正常化。前额叶负责计划、调节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在人的高级和有目的的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Moraschia等人分析了6名早期偏侧PD患者的任务状态皮层激活区域,发现患侧半球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比健康半球表现出更强的激活。在本研究中,DBS后运动启动区域种子点与前额叶和颞叶的许多区域之间的FC普遍下降。我们推测SMA与运动相关区域的脱钩可能意味着相关脑区的补偿活动减少。


PD的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这种丢失优先影响向后外侧壳核的投射,壳核参与运动的规划,PD患者的壳核活动减少已被多项研究证实。颞中回与认知功能特别是言语流畅性相关,许多研究表明,DBS治疗后认知功能特别是言语流畅性明显下降,壳核与左侧颞中回之间的FC下降可能预示着DBS治疗后认知功能的下降。左侧IFG拥有传统的布罗卡区,是人类完成语言产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左侧IFG的岛叶部是语言网络中的主要枢纽,与多个脑区有关联。因此,我们推测DBS治疗后认知功能下降可能与电极植入后额颞叶与IFG的FC下降有关。



结论


本研究通过基于种子点的FC分析,充分了解了DBS术后微毁损期间运动网络的变化。DBS术后,运动网络发生重组,FC大量减少。因此,我们目前的研究结果支持在DBS研究中需要更加重视运动网络的改变



通讯作者简介



章文斌 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

  • 博士、教授、主任医师

  • 主要从事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的外科治疗,近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及省级重点研发项目等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建立华东地区最早的远程程控中心

  •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电生理监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国神经调控联盟常务理事

  • 湖南省癫痫与帕金森专病联盟特聘专家

  • 国家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制定多个神经调控专家共识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