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之“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4年7月月度人物候选人网上评议环节正式启动。经广大群众热情推荐线索、各省(区、市)卫生健康委认真审核报送,2024年7月共有55位候选人接受评议。其中,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神经科医师郭红玲,上海市东方医院副书记、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兼任同济大学脑血管病研究中心主任李刚教授和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神内肾病党支部书记、神经内科主任兼神经内科古田病区主任沈伟教授成功入围。
郭红玲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神经科医师
李刚
上海市东方医院副书记、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兼任同济大学脑血管病研究中心主任
沈伟
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神内肾病党支部书记、神经内科主任兼神经内科古田病区主任
评议通道
点击上方按钮
选择“郭红玲”、“李刚”、“沈伟”
留下您的“昵称”,在页面输入“您想对TA说的话”
最后输入正确的验证码,点击“提交”
您的留言就有可能入选精选留言,在本期评议页面下方展示哦!
快快行动起来吧!
丨郭红玲事迹简介:做卒中患者的“守护神”
郭红玲,女,中共党员,1972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郭红玲是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一名神经科医生,多年来致力于脑卒中防治工作,在全县率先开展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为降低滑县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作出积极贡献。2021年获安阳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22年获评“出彩河南人”第三届最美医生。
2016年8月2日,郭红玲正在医院值班,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担架车轮滚动的声音从走廊传来,担架车上躺着一位老人,几个家属一看见她同时喊着:医生,快点!快点!如果像往常一样用传统方法治疗,患者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患者发病时间短,适合静脉溶栓,但很多年医院都没有开展过,时间不等人,郭红玲早已把溶栓相关知识指南熟记于心,迅速作出决定:溶栓!溶栓时她不敢离开半步,严密观察患者的情况,一边不停安慰疏导患者。接下来一夜她每1~2小时就要看患者一次。可喜的是,患者两天后肢体活动基本自如了,出院时,患者一再拉着郭红玲的手说“郭主任谢谢你!是你救了我,你是我的大恩人啊!” 接下来第二例、第三例……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半夜三更,只要科室有一个符合溶栓治疗的病人,郭红玲都会立即前往医院查看患者。每一例病人都严格评估,严谨操作,同时对科室医生进行规范培训,把患者不易理解、难沟通的谈话内容做成图示台签,大大减少了沟通难度,提高了溶栓治疗率。
8年来,郭红玲填补了全县溶栓技术应用空白,她带领的团队成功救治卒中患者3000余名,挽救无数家庭,使上千名患者免于残疾痛苦,数百名危重患者脱离死亡。
郭红玲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奔波在23个乡镇、街道,首先对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进行脑卒中相关知识宣教,让他们把这个理念传递给患者。接着对机关、学校、企业等宣教。6年来无论严寒酷暑,足迹遍布全县每个角落,令人欣喜的是,每次宣教之后都有收获。比如,一次刚讲过课,第二天就有一个乡村医生打电话给她说:“郭主任,我母亲现在不会说话,半身不会动了,现在2个小时了,我昨天刚听你讲课,是不是能溶栓?”还有一次凌晨1点多突然电话铃响了,一个急切的声音传来“郭主任,我前几天刚听完你的课,我现在突然半身麻木,就是你讲的症状。”“郭主任,我这里有一个病人,可能是脑卒中……”
这样的电话从开始下乡的每月个位数,到后来的20多个,再到后来40多个,60多个……郭红玲的宣教也早已是第二轮,第三轮……
卒中防治,任重而道远。郭红玲常说“如何让老百姓少得病不得病是我最大的心愿”。风雨兼程换来春华秋实。2020年,滑县人民医院被授予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并且在国家脑防委前600强排名中,多次斩获第一。截至目前,科室已经为2300余名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而郭红玲还将在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丨李刚事迹简介:破解卒中“密码”的医学工匠
李刚,上海市东方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兼任同济大学脑血管病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他深耕神经疾病诊治近三十年,在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和卒中预防、对口援疆任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与救治等方面,持续书写着医者的仁心和共产党员的担当。2020年获上海市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2021年获脱贫攻坚“记功”;2022年获“浦东工匠”;2022年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23年获“上海好医生”;2023年获上海市医疗应急青年职业技能赛“特殊贡献奖”。
脑卒中作为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负担。脑卒中发生后每一分钟就会有190万个神经元的死亡,时间是治疗关键。李刚医生带领团队千方百计提高卒中患者救治率,不仅在急救抢救室设立“天使零等待”党员先锋岗,带头加班加点提高急诊抢救效率;还针对性的为120医生进行卒中救治培训,努力让患者实现上车即入院,压缩抢救时间。带领团队将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静脉溶血时间DNT,从国际指南建议的60分钟,降低到30分钟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进一步提升急救效率,2013年他在全市率先启动“脑卒中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社区—120—院内—社区”闭环服务圈打通了院前、院内急救壁垒,被《2016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称为“神经内科一带一路”的创新型发展模式,卒中院前识别率从24%上升到93%,该模式于2023年获评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为适应公共管理中老龄化和社区化的国情,他还创建并打造“脑卒中小屋”,为社区居民提供卒中早期筛查、卒中急救培训、卒中科普宣教等惠民服务,从源头上降低卒中发病率、提高救治效率。
李刚医生善于聚焦临床争议难点进行探索攻关,作为主要完成人牵头迄今为止国际上最大规模的脑卒中院前急救血压管理研究(INTERACT4),证实了脑出血存在超早期黄金治疗时间窗,研究结果受邀在2024年欧洲卒中会议发言,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步发表且配发述评。作为目前国际最大的卒中急救多模式影像数据库研究(INSPIRE)中国区负责人,他还提出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的影像学新标志及相关新策略,利用该数据库在国际上最早提出“核心梗死增长速度(CG)”与动脉取栓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医者仁心,党员担当。李刚同志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发扬“工匠精神”。2012年7月-2013年12月,李刚主动请缨对口支援新疆莎车县人民医院。刚到莎车县人民医院,他面临的是没有神经内科、没有专科医生的现实,分配到的三名医生只有一位有医师执照。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脑梗、高血压、癫痫、中风等本该由神经科专业来处理的疑难杂症疾病,往往被当做“发烧”处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李刚首先要组建一个神经内科科室。创科的艰难可想而知,面对各种困难,李刚说:“唯有扎实的工作才能说服大家。”
当地医疗资源匮乏,所有的器械检查仅有一台CT,全县80万人口就他一名神经科医生,除去日常基础医疗工作的同时,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对当地医生进行集中授课培训,没有节假日,半夜随时起来抢救病人,到邻近县会诊,举办教学示范查房等。工作中还发现莎车脑血管病患者很多,便将把卒中单元的建设视为工作重点,经过近1年努力,建成卒中单元专科病房5间、危重患者病房1间,不少当地患者慕名而来,并在2013年6月27日凌晨成功完成了当地第一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填补喀什地区医学空白,并为莎车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2014年他获得上海市第七批援疆干部“沪疆杯”优秀援疆建设者。
2020年3月5日,李刚同志接受上级指令,即刻赶赴浦东新区10号隔离观察点,连续“三拓隔离点”,当好“一线总指挥”。“关键时候,共产党员要站起来、冲上去”,26日,他再次接指令率东方医院医疗队紧急支援医疗点,并担任东方医院医疗队总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始终以强烈的政治和责任担当,带领团队坚持生命至上,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特殊医疗点疫情得到彻底控制,运行转入正轨,医疗队零感染,他也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浦东新区优秀共产党员。
丨沈伟事迹简介:十年坚守,为“帕友”点亮人生
沈伟,男,汉族,1971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神内肾病党支部书记、神经内科主任兼神经内科古田病区主任。从事神经病学临床、科研工作30年来,沈伟对技术精益求精,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荣获2023年荆楚楷模·最美健康守护者、湖北省抗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十余年来,无论坐诊还是查房,沈伟都坚持跟帕金森患者握个手。一年5000多次的温暖紧握,通过这种方式,他既能感受患者的肌力和肌张力,判断是否有震颤、迟缓,又能用肢体语言拉近与患者的距离,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他被患者称为“握手医生”。
每次出帕金森门诊,沈伟检查得都非常仔细,并且擅长从细节中找到疾病的蛛丝马迹。帕金森患者的症状不同,治疗目标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沈伟总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最适合他们、性价比最高的治疗方案,尽可能为患者节省治疗费用。不少帕金森患者合并焦虑抑郁,一度失去治疗信心,沈伟和团队不仅治病,也重视“医心”。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帕金森病患者逐年增多,沈伟带领团队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慢性病管理数据库。10年来,他们为300余名帕金森患者病情“踩刹车”,帮患者尽早治疗,改善症状,让他们活得更有质量、尊严。沈伟长期投身于以帕金森及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神经变性病的临床基础研究,主持国家、省市科研基金共10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1篇,获科学进步奖2项。
近年来,脑卒中成为危害国人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及时血管再通、再灌注治疗。2015年,沈伟带头创建卒中急诊救治团队,建立高效的卒中救治“绿色通道”。2019年,沈伟在湖北省率先引进“脑卒中急救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建立了一套完善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救治流程。依托放射科的CT和MR精准扫描多重序列,从组织时间窗等维度,挖掘各种病灶的独有特征,迅速完成病变的精确分割和性质判定,同时给出精确的病灶解剖定位,能在超窗口期实现较好的救治效果,提高患者的健康生存率,减少患者死亡和功能残疾。武汉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获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成功创建“武汉市高级卒中中心”。
作为古田神内肾病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党支部在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期间受到湖北省委组织部通报表扬,被评为武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4年,沈伟所在党支部内的肾病内科成立了集“医疗、护理、卫教、营养师”为一体的肾脏病志愿管理团队,开展慢性肾脏病随访与管理志愿服务项目,先后服务肾脏病患者约1.2万人、545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名腹膜透析患者,每人每年至少随访宣教4次,形成了可以复制的慢性肾脏病创新管理模式,志愿服务总时长超过5万小时。
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沈伟号召“我是党员我先上”,在武汉市属三级医院中率先进入满负荷运行状态,拍摄“组织生活我规范”示范课和示范党课视频,被作为武汉市卫生健康系统范例学习。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诊疗中,沈伟总是用一次次温暖的紧握、一句句耐心的沟通、一场场精准的卒中救治,让医生和患者心手相连,共同对抗疾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白衣战士”的初心使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让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快发动身边的朋友一起评议,
为郭红玲、李刚和沈伟助力吧!
来源:健康中国、中国文明网、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湖北省卫生健康委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