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9日发布 | 522阅读
脑血管-颈动脉狭窄

【病例分享】C1极重度狭窄夹层,1个月狭窄显著缓解,4个月管腔管壁完全恢复

陈红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


病 例 分 享

C1极重度狭窄夹层,1个月狭窄显著缓解,4个月管腔管壁

完全恢复


病例信息

患者:男,41岁

发病时间:2024-2-18

症状:右眼一过性黑矇

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无特殊


病例影像

2024-2-19

ea0ba72c8b945f74b44e1344504ec8a8.png

CT平扫:未及明确异常。


50cb00167fbf03eae02d114d9ed686e1.jpg

31640165e6e42c94708b2dff6a529259.jpg

1c2e12ccd4c2b4757290703e5aae88ba.jpg

头-颈部CTA:右侧颈内动脉窦部以远长段不规则狭窄,局部管腔极重度狭窄;狭窄处血管轮廓较对侧明显增大,真腔狭窄,并见局部管壁偏心等低密度增厚(壁内血肿所致),符合典型夹层表现。


诊断:

1、短暂性视网膜缺血发作;

2、右侧颈内动脉夹层(C1段,伴管腔重度狭窄)。


临床处置:

1、颈托制动,避免头-颈部过伸/过屈活动;

2、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事件,阿司匹林 0.1/日+氯吡格雷 75毫克/日;

3、阿托伐他汀 20毫克/日;

4、建议一个月后复查颈部血管影像学,评估颈动脉夹层修复情况。


2024-3-24 复查

a9f9cd7453a605fab52cb6200d11c350.jpg

e5a1d2760368b64eb1a401014a3bde1c.jpg

ab0b141d0e552c85ddcbf452bafc20ba.jpg

3D-TOF-MRA和增强MRA:原右侧C1夹层极重度狭窄管腔已获得明显缓解,局部管腔不规则,或轻度狭窄。3D-TOF-MRA上壁内血肿呈高信号。


d5995189e5610a92094d3dbe53820622.jpg

03fa9b913db239e37889e4918e9f51b6.jpg

6b14bcfbfb65e5d7abfcea1a8b872bff.jpg

三维黑血高分辨T1-SPACE清晰显示了夹层壁内血肿高信号。


因夹层壁内血肿部分吸收,狭窄管腔获得明显改善,但壁内血肿仍然明显存在,且管腔轮廓不规则,故继续给予双抗治疗预防血栓事件(注:双抗三个月,后单抗治疗),以及他汀促进管壁修复。


2024-6-27 复查

2ddc2bd3cad1908f24fb74abcd60ba9b.jpg

6313e0274ea915e0e1d9fac088353f9f.jpg

3D-TOF-MRA和增强MRA:原右侧C1夹层处管腔恢复正常。


fd58e1acd88e635952b97db7f463f890.jpg

4b951bd2f4201597a8e8655951241585.jpg

三维黑血高分辨T1-SPACE增强扫描:原右侧C1夹层处壁内血肿已完全吸收,管壁恢复正常。


由于夹层处管壁异常恢复良好,停用他汀,氯吡格雷预防血栓事件。



知识点
1

以管腔狭窄为表现的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的病理基础是:各种因素引发动脉壁滋养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内膜和中膜剥离,内膜-中膜间的壁内血肿压迫内膜偏向一侧,导致真腔狭窄;壁内血肿同时也压迫中膜和外膜,局部动脉外部轮廓增大。这是影像学诊断夹层病变的基础之一。




2

CTA通过识别血管轮廓增大和偏心壁内血肿(通常呈等低密度,急性早期可能呈高密度)来诊断表现为管腔狭窄的颈内动脉夹层;因其扫描快速和易获取性好,CTA是发病早期快速筛查颈动脉夹层病变的理想选择。






3

如本病例所示,即使颈动脉夹层发病早期管腔狭窄十分严重,经积极的保守治疗,1个月左右时间后,管腔狭窄可能会获得非常明显的改善。







4

颈动脉夹层治疗后管腔狭窄改善的机制是:壁内血肿逐渐吸收,体积缩小,对内膜压迫减轻。







5

颈动脉夹层狭窄治疗随访过程中,即使短时间(一个月左右)内管腔狭窄明显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壁内血肿已基本吸收,可能此时仍然存在明显壁内血肿,正如本病例所示;此时,TOF-MRA和高分辨MRI对检测这类壁内血肿非常敏感,呈高信号;而增强MRA无法显示壁内血肿。







6

经一段时间治疗后,此患者是4个月,壁内血肿可能会完全吸收,管壁完全修复,目前的黑血三维高分辨MRI是很好的评估工具。



-思考-

如本例患者,颈动脉夹层狭窄患者随访中,如管腔和管壁已完全恢复,下一部该如何治疗?还需要随访吗?



术者简介
陈红兵.jpeg

陈红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协作组委员;

中国神内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介入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

广东省卒中学会理事;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副主委;

长期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神经介入和脑血管病影像。完成近千例神经介入治疗手术,熟练掌握各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择期和急诊手术,在复杂高危脑动脉缺血病变和脑静脉窦狭窄/闭塞介入治疗领域有一定造诣,尤其是脑静脉窦血栓闭塞介入治疗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较早将管壁高分辨MRI和多模式CT技术应用于脑血管病诊治,极大提高了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对药物和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目前已应用于数千病例,积累了丰富经验,国内领先。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