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例 分 享
C1极重度狭窄夹层,1个月狭窄显著缓解,4个月管腔管壁
完全恢复

患者:男,41岁
发病时间:2024-2-18
症状:右眼一过性黑矇
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无特殊


2024-2-19
CT平扫:未及明确异常。
头-颈部CTA:右侧颈内动脉窦部以远长段不规则狭窄,局部管腔极重度狭窄;狭窄处血管轮廓较对侧明显增大,真腔狭窄,并见局部管壁偏心等低密度增厚(壁内血肿所致),符合典型夹层表现。
诊断:
1、短暂性视网膜缺血发作;
2、右侧颈内动脉夹层(C1段,伴管腔重度狭窄)。
临床处置:
1、颈托制动,避免头-颈部过伸/过屈活动;
2、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事件,阿司匹林 0.1/日+氯吡格雷 75毫克/日;
3、阿托伐他汀 20毫克/日;
4、建议一个月后复查颈部血管影像学,评估颈动脉夹层修复情况。
2024-3-24 复查
3D-TOF-MRA和增强MRA:原右侧C1夹层极重度狭窄管腔已获得明显缓解,局部管腔不规则,或轻度狭窄。3D-TOF-MRA上壁内血肿呈高信号。
三维黑血高分辨T1-SPACE清晰显示了夹层壁内血肿高信号。
因夹层壁内血肿部分吸收,狭窄管腔获得明显改善,但壁内血肿仍然明显存在,且管腔轮廓不规则,故继续给予双抗治疗预防血栓事件(注:双抗三个月,后单抗治疗),以及他汀促进管壁修复。
2024-6-27 复查
3D-TOF-MRA和增强MRA:原右侧C1夹层处管腔恢复正常。
三维黑血高分辨T1-SPACE增强扫描:原右侧C1夹层处壁内血肿已完全吸收,管壁恢复正常。
由于夹层处管壁异常恢复良好,停用他汀,氯吡格雷预防血栓事件。



以管腔狭窄为表现的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的病理基础是:各种因素引发动脉壁滋养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内膜和中膜剥离,内膜-中膜间的壁内血肿压迫内膜偏向一侧,导致真腔狭窄;壁内血肿同时也压迫中膜和外膜,局部动脉外部轮廓增大。这是影像学诊断夹层病变的基础之一。
CTA通过识别血管轮廓增大和偏心壁内血肿(通常呈等低密度,急性早期可能呈高密度)来诊断表现为管腔狭窄的颈内动脉夹层;因其扫描快速和易获取性好,CTA是发病早期快速筛查颈动脉夹层病变的理想选择。
如本病例所示,即使颈动脉夹层发病早期管腔狭窄十分严重,经积极的保守治疗,1个月左右时间后,管腔狭窄可能会获得非常明显的改善。
颈动脉夹层治疗后管腔狭窄改善的机制是:壁内血肿逐渐吸收,体积缩小,对内膜压迫减轻。
颈动脉夹层狭窄治疗随访过程中,即使短时间(一个月左右)内管腔狭窄明显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壁内血肿已基本吸收,可能此时仍然存在明显壁内血肿,正如本病例所示;此时,TOF-MRA和高分辨MRI对检测这类壁内血肿非常敏感,呈高信号;而增强MRA无法显示壁内血肿。
经一段时间治疗后,此患者是4个月,壁内血肿可能会完全吸收,管壁完全修复,目前的黑血三维高分辨MRI是很好的评估工具。
如本例患者,颈动脉夹层狭窄患者随访中,如管腔和管壁已完全恢复,下一部该如何治疗?还需要随访吗?



陈红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协作组委员;
中国神内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介入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
广东省卒中学会理事;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副主委;
长期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神经介入和脑血管病影像。完成近千例神经介入治疗手术,熟练掌握各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择期和急诊手术,在复杂高危脑动脉缺血病变和脑静脉窦狭窄/闭塞介入治疗领域有一定造诣,尤其是脑静脉窦血栓闭塞介入治疗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较早将管壁高分辨MRI和多模式CT技术应用于脑血管病诊治,极大提高了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对药物和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目前已应用于数千病例,积累了丰富经验,国内领先。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