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8日发布 | 3026阅读

FAST ICAS技术治疗ICAS-LVO操作步骤详解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鹏飞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张永巍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李子付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张磊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邢鹏飞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达人收藏



技术背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的大血管闭塞(ICAS-LVO)是导致缺血性卒中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人种之间差异明显,在亚洲人群相对常见,占缺血性中风的25%~50%。CICAS研究[1]中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中,46.6%合并ICAS(狭窄率>50%)。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2]指出:颅内动脉闭塞合并原位狭窄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尚不明确,由于单纯支架取栓困难大、开通率低,临床常会选择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作为补救措施。急诊血管内治疗时可以考虑应用血管成形、支架置入等补救措施,以使再灌注血流达到eTICI分级2b50~3级(Ⅱb类推荐,B级证据)。

但先取栓后血管成形的处理方式存在诸多困难:如血栓易位、狭窄远端的血栓难以取出,再通率低;反复交换与取栓可能损伤血管,引起斑块破裂、血管夹层,导致再次通过困难等。现有的取栓器械只是为了单纯的取栓操作而设计,对于ICAS-LVO这类复杂情况,尚缺乏专门的器械与技术。

近两年提出的BASIS技术,可以同时解决狭窄与栓塞的治疗ICAS-LVO患者。目前获得了临床专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初步验证了BASIS技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FAST ICAS技术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杨鹏飞教授、张永巍教授李子付教授、张磊教授邢鹏飞教授提出,即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能够与Syphonet®等多种取栓支架相结合,可以采用FAST ICASFASTunnel in thrombectomy for ICAS occlusion)技术,在取栓支架释放后,可以通过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扩张解除近端狭窄对取栓支架的限制,减少血栓因刮擦造成的血栓逃逸。FAST ICAS技术利于急性ICAS闭塞远端血栓取出,缩短手术时间。FAST ICAS技术能够防止急性ICAS闭塞血管成形后,栓子向远端逃逸,提高手术安全性。



FAST ICAS技术操作步骤



01

ICAS-AIS

对于急诊高度怀疑是ICAS患者,FAST ICAS操作步骤:


步骤1

利用同轴技术,微导丝引导Fastunnel®穿过病变*。

*常规选择2.0mm×15mm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步骤2

首过效应*提示局部存在血栓。

*首过效应操作步骤见文末


步骤3

Fastunnel®跟进至远端,撤出微导丝, Fastunnel®内造影确认位于血管真腔且无远端栓塞后,沿Fastunnel®输送Syphonet®等取栓支架*。

  • 17系列 Fastunnel®可以适配经0.017inch 微导管释放的取栓支架,例如:Syphonet®全系列,Solitaire X 3mm;Trevo XP 3mm;Jrecan 2.5mm;天戈 3.5mm等。

  • 21系列 Fastunnel®可以适配除经0.027inch 微导管释放的取栓支架,例如:Solitaire AB 6mm、Trevo XP 6mm等,所有经0.017inch 微导管或者0.021inch 微导管释放的取栓支架。


步骤4

回撤Fastunnel®释放Syphonet®等取栓支架,Tethys®等中间导引导管/Tethys AS®等血栓抽吸导管造影观察局部管腔形态,若存在局限性狭窄则考虑是ICAS-AIS-LVO。


步骤5

沿着支架推送杆,将Fastunnel®向前跟进使球囊覆盖狭窄病变部位。


步骤6

球囊缓慢充盈扩张。


步骤7

Fastunnel®球囊泄压,回撤Fastunnel®完全释放Syphonet®等取栓支架。


步骤8

利用Syphonet®等取栓支架远端锚定作用撤出Fastunnel®,前进Tethys®等中间导引导管/Tethys AS®等血栓抽吸导管。


步骤9

SWIM抽拉结合取栓。


步骤10

造影确认狭窄程度。


步骤11

若残余狭窄程度≥70%,或存在局部限流性夹层,Fastunnel®沿微导丝重新到位,造影确认狭窄部位。


步骤12

撤出微导丝,沿Fastunnel®输送颅内自膨式支架*。

*NeuroStellar®目前处于注册阶段,预计2025年上市


步骤13

调整系统张力,定位支架远端,沿Fastunnel®释放颅内自膨式支架。


步骤14

再次造影观察残余狭窄程度,必要时行球囊后扩,观察15-20min,前向血流稳定,撤出所有器械,结束手术。

02

单纯ICAS

对于急诊高度怀疑是单纯ICAS患者,FAST ICAS操作步骤:


步骤1

利用同轴技术,微导丝引导Fastunnel®穿过病变。


步骤2

首过效应阳性证实是ICAS-LVO,局部无血栓,无需取栓。


步骤3

Fastunnel®向前跟进,使Fastunnel®球囊部位覆盖狭窄病变,缓慢充盈球囊扩张。


步骤4

Fastunnel®球囊泄压,将Fastunnel®向前跟进,撤出微导丝,沿Fastunnel®输送颅内自膨式支架。


步骤5

调整系统张力,定位支架远端,沿Fastunnel®释放自膨式支架。


步骤6

再次造影观察残余狭窄程度,必要时行球囊后扩,观察15-20min,前向血流稳定,撤出所有器械,结束手术。

*首过效应

步骤1:在造影证实颅内大血管闭塞;

● 步骤2:用微导丝带着微导管通过闭塞部位远端;

● 步骤3:回撤微导管,一直退回到闭塞部位的近端,然后造影来检查闭塞部位的远端血管是否有血流,如果有血流,这个就称为“首过效应 (First-Pass Effect) ”阳性

反之,如果微导管回撤后远端血管没有血流,就称为“首过效应”阴性


专家介绍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战创伤中心主任
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
国家卒中中心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会长
OCIN主席;世界神经介入大会(WLNC)执委;2011世界颅内支架大会(ICS)主席;2016/2021 WLNC主席;东亚神经介入大会(EACoN)主席
脑医汇-神介资讯主编
 

杨鹏飞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脑血管病中心执行主任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共同主任
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国防生物科技优秀青年人才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青年委员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医用有色金属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篇,代表性成果发表于NEJM、Lancet杂志,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
 

张永巍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
担任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副秘书长、中国卒中学会青年常务理事兼重症脑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学组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重症脑损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全军神经病学专委会青年委员及脑血管病介入学组委员等。
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等科技奖励7项,多次被评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优秀中青年专家奖”。
DIRECT MT和ENCHANTED-2/MT研究主要成员,发表论文60余篇,代表性著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参编专著6部,参与撰写5部脑血管病专家共识或指南。
 

李子付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诊医师,国家脑防委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家取栓优秀个人称号。
主攻各种缺血性疾病及颅内动脉瘤等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擅长急性缺血性疾病救治,在AIS绿色通道、信息化建设、各种疑难机械取栓、重症救治及系统性卒中中心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目前任上海市脑卒中学会流行病学与预防诊治学组委员,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目前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项,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以Sub-PI参与和承担国内多项RCT研究,共发表SCI论文80余篇,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以及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参与专著编写5部。
 

张磊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助理。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卒中中心培训基地、英国皇家外科学院神经外科学部认证神经介入专科培训导师。 
主攻方向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在NEJM、Radiology、Strok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 STROKE VASC NEUROL、FRONT NEUROL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项,参编专著及规范共识6部,授权专利4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邢鹏飞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
擅长急性缺血性卒中急诊绿色通道救治、脑供血动脉狭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手术治疗。
负责/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立项课题五项;负责/参与十余项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取栓器械、药物球囊等临床注册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脑卒中学会缺血性诊疗规范学组委员。
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担任Stroke、AJNR、European Radiology、BMC Surgery、BMC Neurology等杂志审稿人。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阅览):

  1. Wang, Y., Zhao, X., Liu, L., Soo, Y. O., Pu, Y., Pan, Y., Wang, Y., Zou, X., Leung, T. W., Cai, Y., Bai, Q., Wu, Y., Wang, C., Pan, X., Luo, B., Wong, K. S., & CICAS Study Group (2014). 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stenoses and occlusions in China: the Chinese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CICAS) Study. Stroke, 45(3), 663–669. https://doi.org/10.1161/STROKEAHA.113.003508

  2.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et al.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J].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6):684-711.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