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4日发布 | 943阅读
脑血管-动脉瘤

【D6放映室】曹勇教授团队: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栓塞术

曹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江裕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明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病情简介

患者女性,58岁,主因“突发头痛2周”,急诊以“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收入院。


现病史

患者缘于2周前出现无诱因突发头痛,就诊当地医院,完善CT提示颅内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行介入动脉瘤栓塞治疗,拟行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支架释放后栓塞未成功,现患者为进一步治疗转诊我院。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多年,未规律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欠详。


入院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神清语利,双瞳等大等圆,直径3mm,光反应灵敏。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

CT平扫:

CT平扫示左侧鞍上弧形高密度影:血管介入治疗后改变;SAH;左侧侧脑室枕角少量积血


CTA检查:

左侧颈内动脉末端下壁小突起,动脉瘤;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入院诊断

1. 颈内动脉分叉段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2. 高血压

病例分析

这是一例较为常见的颈内动脉末端分叉部动脉瘤,近期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急诊治疗的手术指征。患者于外院尝试行介入栓塞,因栓塞过程中导管头端被顶出,以及弹簧圈部分逸出而使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最终因效果不理想而撤回弹簧圈。此例动脉瘤顶颈距约3.45mm,且与颈内动脉主干成一定角度,较为考验术者对解剖结构的理解以及栓塞导管的塑形能力。当前瘤颈处有支架遮挡,使超选难度进一步提升。术者为了避免重蹈“踢管”覆辙,同时增加穿支架网孔的成功率,采取增加微导管头端曲度和弯曲半径的策略,以获得足够的支撑力。同时,术者也做好了超选失败,使用弹簧圈钻支架网眼的准备。


手术过程

手术方案:经皮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手术医师:江裕华 王明泽


右侧股动脉行Seldinger穿刺,置入6F动脉鞘,行右侧颈总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右侧胚胎型大脑后


Terumo 150cm导丝携ENVOY Guiding 6F选入左侧颈内动脉岩骨段,行三维血管采集,结果显示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大小2.2mmX2.1mm,瘤颈宽2.0mm,顶颈距3.5mm;左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累及脉络膜前动脉起始,大小约1mm;颈内动脉交通段至大脑中动脉可见支架影


在工作位路图下,经导引导管将微导丝+微导管(Synchro-14+Echelon-10)钻支架网眼超选入分叉部动脉瘤内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缓慢送入弹簧圈1枚(APB-1-4-3D-ES),期间注意观察弹簧圈成篮情况,调整填塞位置,避免弹簧圈突出瘤颈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工作角度下,经导引导管复查造影,确认动脉瘤近全栓塞(Raymond II级)(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行左侧颈内动脉标准正侧位造影,显示动脉瘤近全栓塞,分支血管显影正常;左侧椎动脉标准正侧位造影显影正常。撤出导管,拔出动脉鞘,缝合器缝合穿刺点,压迫止血满意后安返病房


临床预后


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复查颅脑CT提示动脉瘤栓塞术后改变,未见新发出血,病情稳定,术后4天出院。

专家简介

曹勇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1病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副主任兼脑血管病外科1病区主任,长期从事神经外科脑血管疾病诊疗工作,在脑血管疾病精准手术治疗、复合手术治疗复杂脑血管病、脑血管疾病精准医学基础研究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创建基于个体化脑功能保护的脑血管疾病精准外科治疗体系,保护大脑重要功能,预防严重并发症;建立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相融合的神外复合手术平台,创建复合手术治疗复杂性脑血管病的新模式,降低了复杂性脑血管疾病手术致残率和死亡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治疗水平;在国际上率先开展脑血管外科疾病多组学基础研究,探索和发现脑血管疾病新的致病机制,为精准治疗脑血管病提供候选靶向药物

目前兼任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副院长

先后承担国家“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科研课题。近五年,以最后通讯作者于Circulation Research、Neurology、AJHG、Angiogenesi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30篇,封面论文2篇。获自主知识产权8项,临床转化3项

2019年荣获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健康时报主办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荣誉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入选北京市科委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医管局登峰人才计划和北京学者



江裕华 副主任医师

博士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副组长,副主任医师

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在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信评审专家,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副总干事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神经损伤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质控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委员会青年委员

现在从事神经介入的基础及临床工作,目前主攻方向为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包括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

目前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专项智能机器人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公开课题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课题1项、院级青年基金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专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联合课题等10项课题,在神经介入领域取得了一些创新与成果,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获得全国医药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参与编写《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等著作3部,目前是《Europeanradiology》、BMJ等杂志的特约审稿专家



王明泽 住院医师

博士研究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

2009年9月-2014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4年9月-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硕士研究生外科学(神外);2016年9月-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博士研究生外科学(神外);2020年8月-至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

主要工作:参与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复合手术治疗多种危险因素并存的复杂性脑血管病》(D161100003816005)和十三五重大慢病专项《复杂性脑血管疾病复合手术新模式治疗技术研究》(2016YFC1301800)等复合手术临床课题的研究设计和运行管理;从事脑血管病、肿瘤等方面神经外科复合手术模式探索和技术创新,开展新技术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通过复合手术模式搭建脑血管病急诊危重症绿色通道救治体系和技术探索

在SCI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著,参与多部教材编写






点击/识别二维码即可查看

《D6放映室-复合手术集萃》

专栏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