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发布 | 5836阅读

【奔跑吧 中国神外】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在肥沃黑土上树木、树人

脑医汇-神外资讯

脑医汇

史怀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神经外科之一,扎根黑土地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奋发向上的朝气与活力。自建科以来,她始终是黑龙江省医学会及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的牵头单位和主任委员单位,这是她的骄傲;桃李芬芳遍东北、满华夏,这是她的荣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学科、重传承、讲情怀,这是她的基业长青之道。


《中国神外百年百科百人巡礼》姊妹刊——“奔跑吧 中国神外”栏目,本期我们走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话史怀璋主任。





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建立较早的专业科室之一,能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贵科室的发展历程吗?



史怀璋主任

哈医大一附院的神经外科是1958年在戴钦舜老师的筹建下成立的,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神经外科之一,所以从成立之初就有比较高的水准。之后经历了几代前辈的不断传承和发展,我院神经外科始终是黑龙江省的引领学科,在全国也是有比较重要的学术的位置。尤其是近20年在赵世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神经外科有了一个快速的发展,向现代的神经外科学去靠拢。同时通过和国内国外的大的中心学习交流,我们神经外科的临床和科研水平都在不断的成长,在复旦排名我们始终在10名左右的队列里,同时世光老师也是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五、六届)的前副会长,所以我们整个的神经外科在国内也是有比较高的影响力。


2. 作为黑龙江省神经外科的领头羊、东北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是如何进一步推动区域内神经外科的同质化、规范化发展,以提升整个区域的神经外科诊疗水平?



史怀璋主任:

因为哈医大一院的神经外科有比较悠久的辉煌的历史,有高水准的医疗条件,所以在黑龙江省我们一直是一个比较优势的这样的一个学科。我们黑龙江省的神经外科医生,很多都曾经是我们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的研究生或者进修员,其中包括我们哈尔滨医科大学目前4所附属医院的学科主任,都是我们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博士毕业,或者在我们科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再调到其他医院来担任学科主任的职务。我们其他一些基层医院的主任们,也都是我们的学生。所以通过这样的直接的教学,使我们黑龙江省的神经外科的水准能得到一个比较均质化的发展。


同时,我们哈医大一院也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不仅在黑龙江省,在东北乃至全国各地的中心,目前也有很好的发展。如北京天坛医院的江涛院士,还有上海新华医院的马杰主任,广东中山一院的黄正松主任,他们都在国内有非常高的学术造诣,所以这也是我们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的骄傲。


3. 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科室得规模现状以及各亚专业的发展情况。



史怀璋主任:

目前我们总共有335张床位,7个病区,去年我们的手术量是8100例,整体来说我们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神经外科中心。由于有这么多的病人,有比较多的优质的医生,我们在目前的神经外科8个亚专业做到了全覆盖,每个亚专业在我们学科都有很好的一个发展,神经肿瘤、脑血管病、神经介入、功能、小儿、脊髓脊柱、重症等等。


我们在学科内部,也对不同亚专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一个区分,每一个医生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每个亚专业都有一个专门的亚专业的带头人,所以通过对他们的不断地培养以及鼓励,让他们在自己的亚专业领域在国内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位置。这样综合起来,让我们形成一个团体,形成一个团队来进行总体的发展。每个亚专业都做得最好的情况下,整个学科的体量和实力以及水平都能得到一个很好的提升。


4. 神经介入作为神经外科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发展迅速,哈医大一院也积极开展相关诊疗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您在临床和科研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特别是在脑血管病的治疗和研究领域,您能否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您在临床上的主要工作方向和重点?这些工作为科室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史怀璋主任:

在东北我们这些亚专业做得都还是不错的,在东北地区可能还是脑血管病,因为发病率比较高,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无论是在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以及介入的治疗,这方面做的在国内来说相对影响力更大一些。


其中神经介入的发展非常快,同样脑血管病外科手术治疗也在稳步发展,二者的有机结合是目前趋势。作为国内较早的可以同时完成介入和外科治疗的团队,我们哈医大一院一直强调二者均衡发展,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策略。复合手术的广泛应用为复杂脑血管病的治疗带来更多的机会,是我们目前的工作热点。


5. 作为学科带头人,您负责掌舵领航科室发展之后,您对科室的发展建设有怎样的谋划?具体为之做了哪些工作和努力?



史怀璋主任:

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一是硬件设备完善。现代神经外科是高精尖设备和技术广泛使用的主战场,从术前诊断、治疗策略的制订到术中监测判断、术后综合治疗都需要更精准、更个性化。所以我们首先完善学科的相关设备完善,包括复合手术室、术中导航、超声刀、电磁刀、电生理监测、机器人、神经内镜、最新的动力系统和显微镜、外视镜,应该说和国际国内顶级中心同步,为高质量开展所有神经外科手术奠定了基础。二是强化亚专业分组。完善组织构架,做到专科有特色,专家有特长。三是人才培养。挖掘现有人员潜力,竞选各亚专业负责人,包装并提供机会提升他们的能力和影响力;做好梯队建设,鼓励年轻医生做好职业规划,外出学习,增长见识,博采众长。四是针对性地鼓励科研工作。在医院支持下设立科研岗,吸引年轻博士、博士后的加入,在科研条件、资金支持方面提供最大帮助。


6. 贵科室在国内享有盛誉,您是如何激发和维持科室医生们对专业知识的持续学习和热情,以确保团队的专业能力始终保持在行业前列?



史怀璋主任:

作为一个现代的神经外科医生来说,还是需要一个高的标准,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会诊断会看病这样的一个医生,而是他要在医教研各方面都应该有比较高的造诣,这样才会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所以需要我们的年轻医生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


当然作为学科主任来说,我们希望科里面有更多的这样医教研都非常优秀的年轻医生的出现,为科室带来更好的这种影响,但是我们也区分化的去鼓励年轻医生。比如有的医生他可能对教学特别感兴趣,我们就鼓励他在教学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有的医生可能我只专注于在临床做手术方面,我们在这方面就侧重支持,让他在手术的领域里有自己的更好的一种造诣;有的医生是科研,更喜欢去做一些临床科研或者基础科研,我们也会给他创造更好的平台和条件,让他在这方面发展。


所以从一个学科来说,我觉得只有在医教研三个领域,都有非常优秀的这种人才,才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科,才能壮大。所以我也是鼓励年轻医生可以偏科,比如说你就是愿意搞科研,临床我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手术,没有问题;我就是愿意教学,或者我只做临床,我不去搞科研,这样我们都是鼓励的,并不是苛求每个医生都要全面的发展。但是我们仍然会选一些我们觉得潜质比较高的这样的年轻医生,医教研三方面均衡的发展,我们未来的学科接班人这样的医生我们也要选取一些,所以对于年轻医生的培养,我们还是有不同的策略,从学科角度来说有不同策略的。


但不管你是对哪一类的人才,是这种偏科型人才还是综合性的人才,你都要不断努力的去成长。作为医生,你一辈子就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进步。所以我鼓励他们要去参加学会的年会,或者通过像我们脑医汇等等这样的公众平台,去不断的观摩别人的手术、别人的讲课,不断的学习。


然后我们所有的年轻医生在成为组长之前,我都要求他们在国内的其他中心学习一段时间,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看看其他中心最高水平的医生;手术的这种习惯,包括科室管理的这些模式,我们都要让他们去学习。


当然如果要是再想向上,比如去当病区主任的,我们觉得比较优秀的医生,我们也会要求他在成为主任之前到国外去再去看一看。所以让他们有足够高的这种视野、有足够高的这种格局以后,然后相信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对学科的发展来说都非常有益处的,所以不断的学习对他们对学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7. 您曾谈到凌锋教授对您的教诲:唯有“敬畏”,成就良医。这句话在往后您的工作中,给您带来了无穷的能量;那么这句话是否影响了您管理和培养科室的医疗团队? 



史怀璋主任:

谈到“敬畏”这个词,我觉得更多其实是人文,并不是什么独特的一个思维方式,而是我觉得所有的神经外科医生都应该具备一些的人文素养。


在凌锋教授的团队——宣武医院学习的那一年里面,我个人觉得收获非常的大。除了在专业领域尤其介入领域学到了更多这种知识方面的一些进展之外,我觉得更多的就是学会了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以及人文关怀,凌锋教授是非常重视人文关怀的。


所以回来后,我对我的学生们或者我们科室的年轻医生们这方面也是非常的强化。因为作为医生来说,我们治的是病人,并不是指单纯的冷冰冰的一个病,所以治病人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是要在专业帮助的基础上,需要更多的一些人文关怀。尤其年轻医生做住院医的时候,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如果不重视或者有欠缺的时候,都会及时的去提醒他们,或者是帮助他们在这方面有更好的一个提升。有了这种好的互动之后,整个的医患关系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提升。


因此,在我们学科,医患关系总体来说是比较和谐的。我觉得这个的确是可能很多年轻医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是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但其实当你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医生之后,回过头来看,会发现人文关怀可能会帮助你的成长变得更加顺利、变得更加成功。


8. 您怎么看科室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



史怀璋主任:

科室的发展,短期靠人才、中期靠制度、长期靠文化。我们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在老一辈的带领下,有悠久的学科历史,也有厚重的学科文化,这些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学科核心竞争力。作为新一代的继承者,我有决心和信心和学科同事们在前辈们的指导下,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9. 年轻医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生必须经过长时间和系统的培训,您认为年轻医生应具备哪些品质或技能,才能更好地在神经外科领域发展?您作为资深神经外科专家,对年轻医生有哪些建议或期望?



史怀璋主任:

作为一个医学生来说,选择神经外科往往需要下很大的一个决心,因为首先觉得它很难,第二它又是一个学习曲线非常长的这样一个学科,但是我觉得作为年轻医生,如果你对神经外科感兴趣的话,我个人觉得神经外科是最佳的一个专业。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只有这些门槛高的、比较难的,还有非常多的未知领域没有被我们探索清楚的,这样的领域才值得我们去为之付出终生,而且也非常容易让你能去找到你的成功的一个基石。在所有的学科里边,神经外科可能是最符合这一项的,因为神经脑科学永远都是最最难的,或者是未知领域最多的一个区域。


你是不是一定要选择神经外科,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你是不是热爱它?热爱是要想成功里面的一个最核心的一个基石,如果你不热爱,只是把它当做一个职业或者谋生的手段的话,你是永远成为不了一个非常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的。因为想成为一个好的神经外科医生,你终身要不断地去学习,要不断地去获取新的技能、新的知识,不断的提升自己。这种不断的学习是完全要发自内心的,靠自己自发的内驱性的动力去学习的,而不是靠着我应该去怎么去做,或者是老师或者是其他的主任领导逼着你去做,你这样的话肯定是达不到一个非常好的高度的。只有发自内心的我热爱它,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是一种享受,这样的话你才会去成为一个好的医生,你才能拿得到一个更好的一个水准。


你怎么去热爱?首先你要去了解神经外科是不是你所喜欢的这样的,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的这种视频也好,很多的介绍也好,我相信大家在决定你是否想选择神经外科作为你终身为之奋斗的领域之前,先去了解一些这些东西,了解过后你觉得这个的确是我喜欢的,我们再去做,所以我觉得热爱是第一位的。


在热爱的基础上,那么下一步那就是我们怎么去做,找到一个相对的比较好的一个捷径,少走弯路。像我说的要医教研要都好,我希望是这样的,是最优秀的人才。有的医生最后之所以选择偏科,是因为他没有兴趣,比如对科研不感兴趣,我就对这个手术感兴趣,也没有问题,但是你不要在年轻的时候,刚一入门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义、给自己设限——我只是愿意做某一项,不要这样的。我们要“高估”自己的潜力,我们其实有很多的潜力,当你没了解或者没去尝试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就拒之门外,认为自己这方面不擅长,而是要每一项都去尝试,从每一个领域都去尝试,努力去做一下、试一下。


真正到最后觉得我不感兴趣,我们再放弃。但在年轻的这个阶段,像包括不同的亚专业一样,不要一入门我就选择血管病,或者我就选择肿瘤,我就选择内镜等等,而是你要所有的亚专业都要去轮转,有一个比较厚实的基础前提下,你再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或者最感兴趣的领域去做。我觉得对年轻医生来说,不要提早的、就很早就给自己设限制、放弃很多;只看到一棵树就放弃整片森林,那是一个不聪明的选择。


10. 您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是否有过低谷期,您是如何渡过低谷期的?



史怀璋主任:

我觉得肯定是有的,因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那种成功的喜悦,但是也都有很多的时候是在默默无闻的时期,甚至有像您说的这种低谷期——压力非常大的时期。在成长的经历中肯定是都有的,都会有这样的。


我现在记得很清楚,在自己在做博士课题的时候,结果迟迟出不来,因为在做基础课题拿不到一个自己理想的结果。头一次体会到失眠,晚上失眠是什么感觉,那种压力是非常大,尤其在夜晚的时候,看着黑暗的房间,会觉得很恐惧,会很担心。但是每天早晨醒来,看到外面的阳光,就会觉得每天阳光都会升起,太阳总会正常升起,自己又充满了一个信心。所以说之后在每次碰到这种有压力的时候,都会记起那一段,我个人认为是压力最大或者最黑暗的一段日子,想着当时我怎么去挺过来的。现在我也一定会挺过来,要不断给自己的信心。


在年轻的时候碰到一点挫折或者碰到一点极端情绪的经历的话,其实我觉得对一个人的成长反而是有帮助的。因为年轻你抗挫折的能力是最大的,因为你还有无限的时间、无限的机会去纠正、去做得更好。所以有了那样一段经历的话,你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碰到类似的经历,你就会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这种抗打击的阈值。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低谷的时候,要把低谷——尤其年轻时候碰到低谷当成人生最大的一个财富。


我有时候会讲讲我的故事给他们以鼓励,是这样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期。当你走过了以后,现在回过头看其实也算不了什么,但是对那个时段的你来说,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大的一关——你怎么过去——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一关。所以当我们年轻医生,当你碰到你觉得跨不过去的坎或者是非常大的一个困难的时候,不要气馁,挺过去,然后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甚至寻求一些老师的帮助去做、寻求主任们的帮助去帮你去渡过,你就会发现外面的天空还是那么蓝,世界还是更大。






专家简介

史怀璋 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

2006年赴美国依阿华大学神经介入中心任访问学者,2014年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多次赴芬兰、日本等国家参观学习

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国家重点专科临床负责人、黑龙江省神经外科学科后备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神经外科及神经介入技术质控工作组组员、国家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脑血管病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卒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神经介入资讯编委会副主编;《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审稿专家;《International Neuroradiology》审稿专家;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学教育题库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题库副主编等

年均完成动脉瘤夹闭术、动脉瘤栓塞术、血管支架成形手术、颅内外血管吻合、颈动脉内膜剥脱、介入开颅复合手术、颅内肿瘤切除等各类高难度手术二千余例。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经静脉途径栓塞脑血管畸形,东三省率先开展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巨大脑动脉瘤,黑龙江省率先开展了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大动脉狭窄等多项新技术。累计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SCI文章52篇(其中IF>5分14篇,JCR 1区7篇,JCR 2区9篇)

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部支撑课题3项,省市级课题多项,2023年获批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课题1项。2022年获批黑龙江省研究生精品课程高质量建设项目《神经外科学》。先后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名医百强榜”神经介入领域前十名,2015年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优秀中青年专家奖、并荣获首届“龙江名医”、黑龙江省“健康龙江行动”医学专家称号,人文医生、龙江工匠、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点击/识别二维码,前往史怀璋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扫描识别二维码,前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科室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