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发布 | 769阅读

微构之工 精准操控——DCwire™微导丝线上研讨会(第一期)顺利举办

神介资讯

达人收藏


点击上方图片,观看精彩录播






2024年5月11日,“微构之工 精准操控”——DCwire™微导丝线上研讨会(第一期)顺利举行。本次线上会特邀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邓剑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冯军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毛国华教授、武汉市第一医院刘文华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同时邀请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汪雷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许岗勤教授、武汉市第一医院唐坤教授、武汉市普仁医院黎逢光教授作学术讲课,分享各自DCwire™微导丝临床应用的经验体会。





开场致辞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邓剑平教授作会议致辞,其首先对加奇公司组织本次DCwire™微导丝线上专题讨论会表达了感谢。邓教授表示目前开发出临床应用良好的微导管、微导丝产品仍非常困难,而神经导丝产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如慢性闭塞再通术、脑血管畸形等疾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把微导管、微导丝产品真正做好从而带来临床应用很关键。


武汉市第一医院刘文华教授致辞表示,非常高兴能和各位主任教授一同讨论加奇公司DCwire™微导丝的临床使用情况。当前国产材料越来越好,加奇公司更为神经介入提供了一些性能优质的产品。本次线上讨论会将有四位讲者围绕DCwire™微导丝使用体会作精彩分享,内容丰富,欢迎各位同道踊跃发言。



DCwire™微导丝应用经验分享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汪雷教授带来《国产全新“微构”设计微导丝介绍与应用体会》讲座。



汪教授对导丝来源、微导丝作用、神经介入微导丝特性要求等做了详细介绍。传统导丝可通过减小芯丝远端直径、选择柔软度更高的芯丝材质等来提升性能,而其弊端在于导丝扭控性降低、操控不灵活。而DCwire™微导丝所具备的带状芯丝头端、强化不锈钢芯丝、UP-BRAID™ Coil、切槽镍钛合金海波管等设计特点使其理论上成为一款性能优良的导丝。


汪教授通过分享DCwire™微导丝在具体临床病例中的应用为我们展示其操作过程,并表示,DCwire™微导丝在临床病例中体现了优秀的扭控性能、强超选能力;有足够的支撑力确保介入材料输送到位;其头端柔软,于血管内行超选、推送、按摩等操作时安全性高,其规格齐全,能够满足广泛临床需求。



点 评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邓剑平教授



DCwire™微导丝的扭控性、到位性、以及亲水涂层等性能,尤其是病例中所展示的DCwire™微导丝回头弯、超选等操作展现出该导丝精准操控性与高到位性。其在柔韧性、可操控性方面与Synchro导丝更接近,在我做的大部分出血性病例中效果良好。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毛国华教授



导丝性能对于导管能否精准到位是很关键的。从汪教授所示病例中可以看出,DCwire™微导丝作为一款基于“微构”设计的神经介入导丝,在柔韧性、操控性以及支撑力方面都具有恰到好处的设计特性,临床上我也会优先选择采用DCwire™微导丝






河南省人民医院许岗勤教授带来以《DCwire导丝L-MCA闭塞开通》为题的病例分享。



病例分享

患者:男性,48岁。

主诉: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1月,既往患糖尿病3年。

查体:术前MRI显示左侧尾状核基底节区侧脑室旁急性脑梗塞,左侧灌注明显低于右侧,术前DSA造影示M1段中近端1/3处开始闭塞,远端通过大脑前动脉通过软脑膜支向下返至M2段。

许岗勤教授团队为我们详细复盘了术中通路建立与DCwire™微导丝顺利超选通过闭塞段到位的全过程。术中选择经桡入路,使用6F 10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中间导管建立稳定通路,0.014inch-215cm DCwire™微导丝扭控过弯,到达闭塞处。随后在微导管配合下DCwire™微导丝顺利且安全地通过闭塞段。






许教授通过此例病例复盘,为我们更直观展示了DCwire™微导丝在具体临床病例中的操作技巧,许教授总结表示:

1)DCwire™微导丝海波管切割导丝结构使其操控性更好;

2)DCwire™微导丝头端更加圆润、表面亲水涂层结构可能优于Synchro导丝;

3)DCwire™微导丝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优于Synchro导丝,在动脉瘤治疗方面疗效与Synhcro导丝不相上下。



点 评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毛国华教授



DCwire™微导丝头端圆润的设计有利于通过比较复杂的缺血病变,相较于其他品牌导丝,该设计不易形成夹层,维持形状的能力也更强,这可能与其扁状强化不锈钢芯丝塑形性较好有关。



武汉市第一医院唐坤教授带来两例使用DCwire™微导丝的病例分享。



病例01

患者:男性,63岁。

主诉:吐字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10天入院,加重伴饮水呛咳1天。

查体:血压130/80mmHg。示齿右偏,口角右偏,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左偏。左侧肢体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共济运动不合作。左侧病理反射阳性。NIHSS评分8分,GCS评分15分,洼田饮水试验4级。


病例02

患者:男性,67岁。

主诉:发作性言语表达困难5天。






通过这两例病例治疗过程的详细复盘,唐教授表示与Synchro导丝和Traxcess™导丝相比,DCwire™微导丝具有以下独到优势:

1)跟进性良好,无需超选至很远的位置即能使支架导管轻松跟进;

2)型号非常齐全,可同时兼顾行闭塞再通术的患者(需采用较硬导丝)和动脉瘤患者等(需采用较软导丝),而Synchro等国外导丝产品仅有一款型号,与国内临床结合度不佳。



武汉市普仁医院黎逢光教授带来《2例颅内动脉慢闭开通治疗体会》分享。


病例01

患者:男性,54岁。

主诉:反应迟钝、词不清1天。

现病史:于发病1天前家属发现患者反应较前明显迟钝,记忆力下降,表现为一件事不停重复,不记得吃药,日常生活兴趣减退。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最高达160/110mmHg,现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3年前有脑梗病史,遗留有左侧肢体稍乏力,吐词欠清,反应稍迟钝,日常生活完全自理。

查体:血压158/110mmHg,吐词不清,反应迟钝,认知能力减退,双眼球运动自如,向左可见粗大水平眼震,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左侧肢体肌力5-级。

辅助检查:2019年5月DSA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双侧椎动脉V3段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轻度狭窄,其中右侧椎动脉为优势椎动脉,左侧椎动脉纤细。入院后查血沉、风湿三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CANCA/pANCA)+血管炎抗体+ANA抗体谱(12项)+抗核抗体二项(ANA/dsDNA)及输血前筛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全麻下行右侧椎动脉慢闭开通手术,术中使用了0.014inch-300cm DCwire™微导丝1根,患者现随访状态良好。


病例02

患者:男性,70岁。

主诉:右侧肢体乏力11天,加重伴吐词不清3天。

现病史:患者1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乏力,右手持物不稳,伴有反应迟钝,未引起重视。3天前症状加重,伴有吐词欠清及口角歪斜、交流困难,于外院住院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转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不良。

查体:血压155/86mmHg,神志清楚,心率74次1分,律齐,吐词欠流利,认知能力下降,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居中,右侧肢体肌力5-级。NIHSS 2分(面1+失语1),mRS评分4分,ADL:45分,注田饮水实验:1级。

辅助检查:2月19日外院头颅磁共振提示:右侧额叶皮层下、放射冠、基底节区及胼胝体膝部多发急性脑梗死;DS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可见溃疡斑块,管腔重度狭窄,约70%;左侧颈内动脉C4段以远闭塞;右侧颈内动脉C1段以远闭塞;右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约85%。

全麻下行右侧椎动脉开口支架植入+右侧颈内动脉慢闭开通术。术中使用了0.014inch-300cm DCwire™微导丝1根,患者术后恢复很好。






黎教授作如下总结与体会:

1)考虑到患者症状性、代偿不足、家属意愿等,严格进行病例选择;

2)考虑到患者灌注、高分辨MRI管壁成像、DSA等,充分进行术前评估;全面性地进行手术预案、手术材料准备充足;术中操作需耐心且随机应变;麻醉方式进行个体化选择;

3)是否置入支架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材料的发展为手术提供了良好助力,在颅内动脉慢开通术中,一根性能优良的导丝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讨 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冯军教授

近几年中国神经介入技术确实进步迅速,黎教授报告的两例病例非常精彩,特别是第一例病例,虽然患者有各种病症,包括夹层、动脉瘤、闭塞、血栓,导致治疗过程非常困难,但针对该名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案非常完美。


河南省人民医院许岗勤教授

缺血性脑血管病相较于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难度与风险都要更高,尤其是在急诊取栓和其他复杂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不可控因素非常多,因此对于术中采用的导丝性能要求也更高。一款优异的导丝对手术疗效能够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而DCwire™微导丝在复杂缺血性病例治疗中更具有优势。

中国动脉硬化患者、闭塞与狭窄患者数量非常之多,因此DCwire™微导丝在缺血性病例治疗方面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并且我认为该导丝最大的优势在于在缺血性病例治疗应用中会远远超越Synchro导丝,而在出血性病例治疗方面,该导丝能做到无限接近Synchro导丝。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邓剑平教授

对于缺血性病例而言,术中采用的导丝不能太硬,要能够超选过去,又要具备可操控性。DCwire™微导丝的塑形能力、稳定保持能力都要强于Synchro导丝。慢闭开通术对导丝要求更高,希望将来能有更多机会在此类患者中应用DCwire™微导丝,验证其疗效从而进行综合评估。




总 结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毛国华教授总结表示,首先感谢加奇公司为我们设计出这款基于“微构”设计的、临床表现优异的微导丝。本次讨论会上,DCwire™微导丝在各位术者所展示的缺血或出血病例中均有非常优良的表现,尤其是在缺血性病例治疗方面,该导丝展现出了优越的性能。


建议DCwire™微导丝未来参考Traxcess导丝进行设计改良,可以外接一段长度,从而让医生在手术中应用更加自如。随着不断加强宣传和扩展临床实践,相信未来DCwire™微导丝会进入更多医院以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应用,从而造福患者。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