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早期预防和风险评估中常应用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但其在广泛开展的可行性上仍存争议。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筛查工具的成本效益、潜在风险、筛查的准确性以及高危人群的定义,以期为医学界提供更全面的防控策略。
核磁共振(MRI)检查
支持脑血管病核磁查的理由:
1、早期发现与预防:头颅核磁共振(MRI+MRA)筛查可在早期或无症状阶段识别颅内动脉瘤、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以及脑肿瘤、脑退行性病等病变,为及时干预铺平道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干预或生活方式的优化,可有效预防卒中、脑出血等严重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这是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的重要作用,上医治未病。
2、降低重症卒中风险: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脑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导致约150万人的死亡。近年来,中国的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年轻人中更为显著。除了高致死率,脑卒中还伴随高致残率,约70%-80%的幸存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经济负担头颅核磁筛查能够识别高危患者,尤其是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帮助医生在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精准的影像信息让医生得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3、心理保障:筛查不仅为患者提供详细的健康信息,还能给有风险意识的群体心理安慰,推动他们调整生活方式以减少疾病风险。早期筛查指导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或预防方案,缓解焦虑并作出更积极的健康管理决策。
4、个性化预防策略:头颅核磁筛查的准确影像数据帮助医生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包括调整生活习惯、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及时发现脑血管异常,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策略,有助于预防疾病恶化,提升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头颅核磁筛查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脑血管疾病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虽然需要平衡筛查的成本和效益,但选择合适的策略可以显著降低卒中发病率和相关风险。
脑血管病的特点
反对脑血管病核磁筛查的理由:
1、经济效益较低:对于普通人群来说,进行头颅核磁筛查的经济效益较低,因为在该人群中,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高。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中,约有7%患有颅内动脉瘤,每年的破裂率仅为2%。因此,广泛筛查颅内动脉瘤的成本高昂,发现重大疾病风险的概率低,不具备良好的成本效益。即便在检测出动脉瘤后,如果不进行手术,筛查本身就失去了意义。而如果每个检测出动脉瘤的人都进行栓塞手术,则会带来相当大的手术风险和死亡率。因此,这种筛查可能徒增医疗负担和资源浪费,并让患者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因此只有在高危人群中,脑血管病筛查才有意义。
2、潜在的过度治疗: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一直是筛查的主要担忧之一。头颅核磁筛查可能发现一些对患者健康没有重大影响的异常,但却可能导致患者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从而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负担和心理压力。
3、误诊风险:虽然头颅核磁筛查的准确性较高,但误诊仍然可能发生。误诊可能对健康人造成不必要的担忧。在早期诊断中发现的某些“异常”,可能不会引起严重疾病或症状,但它却可能促使人们接受无效甚至不必要的治疗。
健康收益与健康成本的平衡
面对质疑和挑战的综合考量:
1、成本和可及性:普遍认为头颅核磁筛查价格昂贵且难以普及,尤其对于没有明显风险因素的人来说,常规核磁筛查的经济效益较低。然而,这一情况正在改变。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设备成本的逐步降低,以及检查准确性的不断提升,MRI筛查正变得经济可行且更加触手可及。
2、相关研究限制:颅内动脉瘤的筛查与颅内动脉瘤稳定性评估正逐渐实现一体化,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筛查的准确性和效率。颅内动脉瘤的筛查不仅限于初步识别,更侧重于稳定性评估,为后续的个性化管理提供精确导向。然而当前面临的挑战在于相关研究较少。
3、替代性诊断工具:颈动脉超声等无创检查可有效检测脑血管初步筛查,成本较低,但其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价值有限。探索更经济实惠且精准的缺血与出血风险双检出技术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对于高风险群体,头颅核磁共振成像仍是首选的筛查方式。
4、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定义:针对高危人群进行脑血管病核磁筛查是重要的,但高危人群的定义需进一步明确,因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如颅内动脉硬化、颅内动脉瘤)有各自的特定风险因素。因此,统一的筛查策略仍需完善。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针对不同类型脑血管病的筛查策略会更加准确和细化,以确保筛查更有效。
综上所述,广泛的头颅核磁共振筛查在普通人群中可能难以带来显著效益,反而可能导致额外的医疗负担和焦虑。因此,头颅核磁筛查应重点关注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如年龄超过40岁、反复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症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房颤动,或具有吸烟、酗酒等习惯,以及有卒中家族史,颅内动脉瘤家庭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针对这些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Connolly ES Jr, Rabinstein AA, Carhuapoma JR,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5;46(8):2368-2400.
2.中国卒中学会神经外科分会, 中国卒中学会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1;37(6):615-624.
3.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科普结束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医学专家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