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发布 | 753阅读
脑血管-自定义

【新医神外双周刊】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脑血管静脉内取栓治疗1例

卡合尔曼·卡德尔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成晓江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汪永新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是全国首批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五十家神经外科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是西北地区唯一的Yasargil显微外科培训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神经外科质量控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神经外科研究所挂靠单位,同时也是“神经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脑卒中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全疆第一家“综合卒中中心”、“中国帕金森联盟成员单位”以及“脊柱脊髓外科培训基地”、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介入进修培养与培训基地。新医大一附院神经外科中心坚持医疗、教学、科研并驾齐驱,针对不同起点、不同领域的进修医师制定并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条件与计划。中心下分出血性脑血管病组、缺血性血管病组、脑中线肿瘤病组、后颅窝肿瘤病组、鞍区肿瘤病组、脊柱脊髓病组、颅脑创伤病组、功能神经外科病组、癫痫外科病组、小儿神经外科组、神经重症组及创伤重症组。神经外科在臧人和、刘文耀、武健、郭怀荣、柳琛、陆永建、鲍遇海、更·党木任加甫等历届医学专家的领导下不断成长,现今由汪永新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前言

2024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周刊如期与大家再次见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脊髓、脑血管病组,自1994年开始神经介入诊治工作率先在西北开展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外动静脉畸形、脊髓动静脉畸形.缺血性脑卒中各种血管内治疗等介入治疗。近期开展新型静脉窦取栓装置取栓装置GCP临床实验器械,并开展工作,报道最新病例,与同道共享。



病史简介





患者,女,28岁,以“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间断发作7天”为主诉入院。患者家属代诉患者于7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具体疼痛部位不详,患者自行在家艾灸后有缓解,3天后头痛再次发作,并伴呕吐,遂于我院急诊科行头颅CT扫描提示左侧额叶可疑小稍低密度,急诊血常规+有核红:血红蛋白81.00(g/L)↓,血小板计数541.00(10^9/L)↑,未行特殊治疗,返回家中,呕吐加重。次日再次因头痛来我院就诊,逐渐出现意识障碍,于急诊科行头部MRI提示:左侧丘脑、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顶叶及右侧额叶深部白质区多发异常信号,考虑脑血管病-亚急性期脑梗死可能,脑炎待除外,完善腰穿脑脊液送检,脑脊液常规未见异常,于10月26日行MRV提示:直窦、左侧乙状窦、左侧横窦未显影,考虑静脉窦血栓,患者持续意识障碍,表现为呼之不应,查体不合作,遂请神经外科会诊,完善头颈部CTA提示:2023-10-27双侧丘脑、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顶叶及脑干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考虑脑梗死可能性大。



入院查体





患者神志浅昏迷,不能定向定位,不能对答,仅发音,查体不合作,无畸形,额纹对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0mm,光反射迟钝,闭目有力,无眼睑下垂,眼结膜正常,双侧角膜反射正常,双侧视力、视野不可测,眼球水平震颤,向右凝视,双侧听力不可测,无外耳道及鼻腔异常分泌物,嗅觉不可测,双侧面部感觉不可测,咀嚼不可测,双侧鼻唇沟及口角对称,伸舌居中,悬雍垂居中,咽反射不可测,吞咽不可测,声音无嘶哑,味觉不可测,颈部无抵抗,左侧肢体肌力2级,右侧肢体肌力4级、肌张力、浅深感觉正常,各生理反射存在,四肢腱反射正常,共济运动不可测,双侧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



术前影像学资料





术前MRI可见:左侧丘脑长TI、稍长T2异常信号,DWI上可见左侧丘脑混杂稍高信号,提示脑血管病-亚急性期脑梗死(图一)。


图1

患者入院急诊完善MRV提示:左侧横窦、乙状窦、直窦血流信号充盈缺损,考虑静脉窦血栓形成(图二)。


图2



诊治经过





因患者病情危重,入院后收住重症监护室监护治疗,重症医学科、神经外二科、神经内科会诊分析病情:患者入院后穿脑脊液压力200mmH₂O;根据患者病情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根据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指南(2019年),初步以患者低分子肝素(40mg q12h)结合抗板药物(阿司匹林100mg qd+硫酸氯吡格雷75mg qd)治疗。监测生命体征,予已甘露醇降颅压、补液、呼吸道辅助通气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患者意识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经多学科会诊讨论决定于2023年10月31日告知患者家属血管内治疗相关手术风险及注意事项后于全麻下行静脉窦取栓装置取栓术。


左图示为术中造影:图一:术中造影(正位)可见左侧很横窦、乙状窦显影不佳,伴有皮层静增粗。图二:静脉窦内球囊扩张碎栓。图三、图四:取栓装置在左侧横窦(受累静脉窦)内取栓。右图示为取栓装置及术中静脉窦内所取血栓。



术后





术后1周患者专科查体:神志清,对答切题,定位定向准确,双瞳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术后脑脊液压力:150mmH₂O。


术后1月患者随访MRV:MRV可见右侧横窦、乙状窦可见血流信号,较前好转。


随访患者一般情况:头痛已完全减轻,神经功能均回复,视力、视野无缺失。



讨论





患者系28岁年轻女性,否认近期生产史,否认长期口服避孕药物史,入院后患者神经系统查体提示患者存在意识障碍,伴有肢体活动障碍。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考虑患者颅内静脉窦非化脓性血栓形成。


经2019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及2021年中国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指导规范,予已患者抗凝药物治疗,未见神经系统症状好转,影像学资料亦未提示好转。遂重症医学三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多学科讨论决定采取血管内治疗,并采用新型静脉窦取栓装置(GCP临床实验器械,已备案)。手术能够迅速恢复静脉血流改善神经功能,二来通过静脉窦内充盈的球囊于静脉窦内往返移动,使血栓即时移出静脉窦,以减少脑组织水肿进而脑疝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事件。


证据支持:(2019年指南中节选)
推荐意见:(1)CVT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评估(III级推荐,C级证据;本条为本次新增推荐意见)。(2)经足量抗凝治疗无效且无严重颅内出血的重症患者,可在严密监护下慎重实施局部溶栓治疗(III级推荐,C级证据;本条为本次修订推荐意见)。(3)对已有颅内出血或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急性或亚急性CVT患者,在有神经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经导管机械取栓或球囊扩张成型术可以作为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III级推荐,C级证据;本条为本次修订推荐意见)。(4)对慢性血栓导致的静脉窦狭窄和颅内高压患者,有条件的医院可严格选择病例,考虑行狭窄部位静脉窦内支架植入术,但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评估(III级推荐,C级证据;本条为本次修订推荐意见)。(5)血管内治疗后的抗栓方案,依治疗措施和患者病情行个体化选择(III级推荐,C级证据;本条为本次新增推荐意见)。


颅内静脉窦取栓装置取栓辅以静脉窦球囊扩张技术,目前为疆内首例,术前患者MRI已出现亚急性期静脉性梗塞灶,伴有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抗凝效果不佳。结合目前文献报道称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死亡率低于10%,然而,也有一部分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69%),表现为快速的进行性临床恶化。本例中患者病情凶险,静脉窦血栓会造成颅内压进行性升高,患者意识障碍出现脑疝甚至死亡。经多科室协商会诊后,我们医疗团队不得不采取更为创新和有效的治疗措施。在取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于数字剪影室行股动脉、股静脉双翘植入,术中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进一步明确脑静脉循环时间,受累静脉窦数目及皮层静脉代偿引流情况。我们团队在历时近5小时的介入手术中,成功与左侧横窦取栓,并进行球囊碎栓,再次行脑血管造影见患者受累静脉窦见造影剂肯定填充,脑静脉回流较术前通畅,提示技术上再通成功。术后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监护治疗,继续术后抗凝持续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于术后1周转回普通病房继续专科治疗。


本例中使用的取栓装置在此前应用于十余例患者,术前经过缜密评估,术后常规完善要穿、眼底检查,并定期随访,患者手术效果均满意,好转率达90%。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Duman T,et al.A Multicenter Study of 1144 Patients with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The VENOST Study.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7 Aug;26(8):1848-1857. 

2.Hiltunen S,et al.Long-term outcome after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analysis of functional and vocational outcome, residual symptoms, and adverse events in 161 patients. J Neurol. 2016 Mar;263(3):477-84. 

3.Silvis SM,et al.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Nat Rev Neurol. 2017 Sep;13(9):555-565. 

4.曹益瑞,吴波.《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解读[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6,16(11):741-744.

5.Ferro JM,et al.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an Update. Curr Neurol Neurosci Rep. 2019 Aug 23;19(10):74. 

6.Lindgren E,et al.Vocational outcome in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Acta Neurol Scand. 2018 Mar;137(3):299-307.

7.Cheng Y,et al.Normal anatomy and variations in the confluence of sinuses using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Neurol Res. 2017 Jun;39(6):509-515. 

8.Ferro JM, Canhão P, Stam J,et al. Prognosis of cerebral vein and dural sinus thrombosis: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n Cerebral Vein and Dural Sinus Thrombosis (ISCVT). Stroke. 2004 Mar;35(3):664-70.

9.Pai, N,et al.Hereditary thrombophilia in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a study from India.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24, 540–543 (2013).

10.Ferro, J. M.et al.Cerebral vein and dural sinus thrombosis in Portugal: 1980–1998. Cerebrovasc. Dis. 11 , 177–182 (2001).

11.de Bruijn, S. F.et al.Thunderclap headache as first symptom of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Study Group. Lancet 348, 1623–1625 (1996).

12.李凤鹏,陈会生.误诊疾病数据库2004-2013年单病种误诊文献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J]. 临床误诊误治,2016,29(4):1-4.

13.宋金玲,时雅辉,梁可可,等.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23例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3):10-13. 

14.何静,马艳,任勇,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7,39(5):402-405. 

15.Saposnik G,et al.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and the Council on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专家点评

成晓江主任医师:


脑静脉窦血栓患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解危救难”,是对抗凝等保守治疗的有力补充。也就是病情急剧凶险,难以等待观察抗凝等保守治疗的效果,如不紧急实施介入治疗,继续等待可能出现灾难性后果;或在积极抗凝等治疗一段时间的情况下,病情仍然进展加重,或大范围脑实质损害无变化,如不实施介入治疗,则存在病情恶化的风险。还有就是,在抗凝治疗下的慢性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当引发严重症状时,介入治疗常可缓解症状。


慢性脑静脉窦血栓介入治疗的主要策略是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血栓抽吸会在少数情况下应用到。首先是球囊扩张,如果管腔恢复好,静脉窦引流通畅满意,则可不植入支架;如果球囊扩张后管腔恢不佳,静脉窦引流无明显改善,则需植入支架。



专家简介




成晓江 主任医师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骨干,现任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病区副主任、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组长

现担任国家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缺血性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新疆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新疆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康复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所带领的团队主要从事脑损伤(脑出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尤其专注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小胶质细胞表型的变化、相关干预治疗靶点、生物学标记物及缺血级联信号通路等领域,该领域的研究处于疆内领先地位。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近5年SCI期刊论文影响因子达20分,先后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级等科研项目。主编《现代神经外科疾病基础与临床应用》专著1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名

(本文由新医大一附院神外原创,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卡合尔曼·卡德尔副主任医师整理,成晓江主任医师审校,汪永新主任终审)


点击/扫描二维码,查看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更多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