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寄语
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72岁。
主诉:因“反复言语障碍伴右侧肢体无力7月余” 入院。
简要病史:
患者7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言语障碍伴右侧肢体无力。于当地医院就诊后诊断脑梗死并予以静脉溶栓后转入我院评估,诊断:左侧脑梗死、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遂行“经皮颅内动脉取栓+左侧大脑中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
术后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氢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调脂固斑等治疗后出院行康复治疗。
1周前患者再发言语障碍,右侧肢体无力。
既往史:高血压7月余,血压最高180/100mmHg,现规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 qd降压,控制不详。
入院查体情况
T:36.2℃,P:84次/分,R:20次/分,BP:114/82mmHg。
运动性失语,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上肢2级,右下肢3级,右侧巴氏征阳性。
NIHSS评分10分,mRS评分3分,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1级。
影像资料
头部CTA+CTP: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左侧大脑半球低灌注。
头部DWI:左侧大脑半球多发急性脑梗死。
DSA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术前诊断
左侧脑梗死
术前准备
➢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强化调脂,改善脑循环,调控血压等。
➢手术指征
1.症状性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2.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低灌注;
3.内科药物治疗无效。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5F 125mm Simmons 2
6F 10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200cm 0.014inch 微导丝
0.018inch 微导丝
加奇生物 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5*15mm
自膨式闭环支架 4.5*22mm
手术过程
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右侧桡动脉置入6F动脉鞘,全身肝素化;采用TRUST技术将6F 10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并于左侧颈总动脉;路图下,将6F 10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送至左侧颈内动脉。
路图下,微导丝联合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5*15mm置于左侧颈内动脉C3-C4段;微导丝小心通过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段,将微导丝置于左侧大脑中动脉M2远端,并沿微导丝将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5*15mm小心通过病变部位。
回撤微导丝,2ml注射器造影证实真腔。
路图下,将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5*15mm送至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定位良好后予以7atm压力下扩张一次。
造影示血管残余狭窄较重,遂再次予以9atm压力扩张一次,造影示血管狭窄改善。
通过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将自膨式闭环支架 4.5*22mm送至病变处后释放;造影示支架形态良好,远端血流通畅,未见充盈缺损。
病例总结
目前颅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治疗依然是卒中治疗的难点。对于积极药物治疗后仍有卒中复发,尤其是血管闭塞远端存在血流动力学低灌注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更为积极的血管再通、血流重建治疗。
目前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结果均证实,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行血管内再通治疗是可行的。然而,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目前是一项高风险、探索性手术,部分患者存在再通失败、发生与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的风险。闭塞血管实现再通的关键是微导丝能否顺利穿越闭塞段血管,始终位于血管真腔内并到达闭塞段远端血管。另外,减少器械交换的次数可以缩短手术操作时间,降低繁琐的手术操作所带来的风险。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采用“球囊+微导管”一体化设计,实现了球囊扩张及颅内支架输送功能于一体,可以有效的减少器械交换的次数,简化了操作步骤。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的标记点相较传统球囊做了改进,远端头端marker使得术者在通过Fastunnel®释放支架的过程中,能更好地观察微导管头端的动态变化,及时进行张力调整,从而更有利于释放系统的稳定。
术者简介
史宗杰
浙江省人民医院
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介入医疗组长,主任助理。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卒中学会理事、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秘书、浙江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常委、浙江省数理医学会脑血管疾病精准诊治委员会委员。
擅长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精通急性脑卒中动脉取栓术、颅内外脑血管狭窄支架术及颅内外脑血管闭塞开通术。
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及卫生厅课题,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及中华期刊论文多篇。
姜鑫钊
浙江省人民医院
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毕业于吉林大学,擅长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介入治疗,发表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数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