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发布 | 887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铅衣骑士说丨朱明欣教授:小直径三分叉血管动脉瘤治疗-A2&A3段“T”形支架技术

朱明欣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韩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达人收藏






 病情简介

患者:女性62岁

主诉:体检发现左侧大脑前动脉A2-A3段分叉部动脉瘤

既往史:无特殊


 术前造影

术前侧位造影



 术前3D

术前3D旋转


动脉瘤测量:瘤颈4.79mm;瘤高2.15mm

载瘤动脉:2.35mm

分支动脉:2.49mm \ 1.97mm



 手术策略





术前难点患者大脑前动脉A2-A3段动脉瘤,累及3条重要分支血管,3条分支血管分别供应中央沟附近功能区:




1、动脉瘤测量瘤颈4.79mm 弹簧圈单独栓塞,无法保证弹簧圈位置稳定;

2、单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对瘤颈口遮挡不全,容易发生弹簧圈逃逸,分支载瘤动脉的血流也容易受影响,导致脑梗塞,轻者功能障碍,重者危及生命;

3、结合以上因素考虑使用 “T”形支架技术保证分支血流通畅,分别测量血管直径(2.49mm&1.97mm)<2.5mm,支架能否良好打开且精准定位是手术关键。

手术计划:采用“T”形支架技术保护2条主要分支血管,计划植入小管径编织支架“Leo+Baby+弹簧圈栓塞”的方式治疗。

动脉瘤栓塞后-T形支架示意图


术前用药:术前3天双抗,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





 术中器械



6F DA 105cm

微导丝0.014" 200cm*1

Echelon-10*2

SL-10*1

Leo+baby 2.5mm*18mm*2

Coil:2.5mm*4cm、2mm*6cm



 手术过程





1.通路建立:经5F MPA1导管、泥鳅导丝同轴引导下,将6F DA远端通路导管送至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选择合适工作角度,工作位造影正位造影。



微导管到位*3

微导管到位后造影


2.微导管超选:经0.014" 微导丝将2根Echelon-10微导管分别导引到动脉瘤远端分支动脉,并预埋SL-10微导管在动脉瘤内,微导管到后行手推造影。




第1条支架释放

支架释放后填圈


3.经第1条Echelon-10微导管,送入第1枚Leo+ baby 2.5mm*18mm,支架顺利释放打开良好,Echelon-10微导管通过支架内跟进到远端预留,首先完成“T”形支架的较长段,随后通过SL-10微导管填塞弹簧圈。


弹簧圈栓塞

弹簧圈填塞后造影


4.弹簧圈在动脉瘤囊内疝出,无法稳定成篮,适当回收弹簧圈。沿第2条Echelon-10植入第2枚Leo+baby 2.5mm*18mm支架,支架头端打开良好,保持张力释放支架,支架尾端精准定位于第1枚支架中段重叠使两枚支架呈“T”形,支架完全遮挡瘤颈后重新填塞弹簧圈。




工作位造影

5.填塞后造影可见支架显影清晰,支架无贴壁不良、动脉瘤瘤体填塞满意,3条分支血管血流通畅,手术结束。


 术后造影





术后造影


术后3D旋转

 术前与术后对比



 术后即刻



无功能障碍


 药物管理和抗栓方案



术中:全身肝素化,3ml/h *12h替罗非班

术后:100mg阿司匹林+75mg氯吡格雷


 术后随访
术后6个月随访 
栓塞效果满意 
动脉瘤无残留/复发
三个分支血管均通畅良好


Q
&
A


Q1

能否请您谈谈,Leo+Baby支架治疗远端小直径血管动脉瘤时的优势有哪些?


朱明欣教授:

Leo+baby支架的特点在于通过0.0165英寸微导管释放,相比传统支架或血流导管装置需要较大直径导管释放,对远端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更简便、更安全的选择。这种支架的使用使得能够通过6F导管系统将三根弹簧圈导管同时到位,有效输送治疗器械,极大地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少了操作风险,为远端动脉瘤治疗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同时 "T"形支架技术使用Leo baby支架,要比单纯使用密网支架或密网支架做“T”形支架技术较有优势。“Leo Baby+Coil ”可以保持分支血管通畅,比较容易起到血流导向作用,重建血管促进动脉瘤治愈。对于Willis环以远小血管"T"形支架技术Leo Baby支架可有效降低远端小血管的穿支血管闭塞风险。


Q2

您可以分享一下在使用Leo+Baby支架治疗动脉瘤时,围手术期通常会选用哪些药物来管理患者的情况呢?


朱明欣教授:

编织形支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高金属覆盖率,在动脉瘤治疗中有助于加快愈合过程。然而,较高的金属覆盖率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根据我们的经验,术前应充分给患者双抗治疗,术中要确保支架与血管充分接触释放,术后根据患者体重给予替罗非班抗凝治疗。此外,我个人习惯会在编织支架准备释放前,将少量的替罗非班加入到支架微导管冲洗盐水中,持续冲洗预防血栓事件。



 术者简介




朱明欣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介入与康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调控分会委员
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脑血管病介入学组常务副组长
湖北省神经血管介入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复合手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武汉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兼秘书
约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神经外科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现任《Stem Cell Res Ther》杂志编委,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年均完成各类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及开颅显微手术600余台




韩杨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脑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介入学组委员兼秘书
重点研究脑血管病、脊髓血管疾病从事神经外科工作6年余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