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2日发布 | 1866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桡而有信 | 应用TRUST技术经桡建立通路置入密网支架治疗右侧颈内动脉多发动脉瘤

姜交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卢韶华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陈远兵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达人收藏

术者寄语

随着经桡动脉入路在脑血管介入诊疗中的逐步开展,病人更加的舒适,更高的满意度,且缩短住院时间。经桡建立通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经验在不断增加。多项研究提示前循环和后循环动脉瘤、未破裂和急性破裂动脉瘤均可采用经桡建立通路,并顺利实施不同术式的治疗,入路相关并发症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

此病例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眼段各见多发动脉瘤,经桡入路使用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由于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高密度编织原理,高金属覆盖率及高网孔率设计,压握在小的Profile导管里输送,相对其输送阻力会高于同类动脉瘤辅助支架。尤其在经桡建立通路、颅内行径动脉较为迂曲的病例,对通路的要求比较高。优异的通路到位性以及整个通路的支撑性与稳定性是释放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关键因素之一。





C A S E

     本 期 病 例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57岁。



主诉:发现动脉瘤半年余入院。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因头晕于外院完善MRA考虑“C6段动脉瘤可能”,患者及家属在此期间比较焦虑及血压控制欠佳,来我院门诊就诊完善头颈部CTA考虑“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入我科住院治疗。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规律服用缬沙坦氨氯地平控制血压。



入院查体:查体无特殊。


术前影像


上肢彩超


术前头颈部CTA

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可能。


术前DSA

显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眼段各见多发动脉瘤,大小约为2.04*0.91mm、3.14*3.66mm、2.5*4mm。


术前讨论


初步诊断

1. 动脉瘤

2. 高血压病


手术策略

01.

患者动脉瘤尚未破裂,可予以控制血压,随诊观察治疗;目前患者考虑颅内多发动脉瘤,并且患者及家属在随访期间比较焦虑及血压控制欠佳,家属要求手术治疗。

02.

开颅动脉瘤夹闭,位置处于眼动脉段,位置较低且多发动脉瘤,开颅难以处理动脉瘤且创伤较大。

03.

根据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对颅内未破裂多发动脉瘤首选介入治疗(II级推荐,B级证据);可血流导向支架置入或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04.

而经股动脉入路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下肢制动休息24小时以上,对穿刺点需要加压包扎;经桡动脉入路患者术后24小时内即可下床活动,根据术前上肢动脉彩超以及主动脉弓CTA可考虑经桡治疗。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


6F桡动脉短鞘

0.014inch 微导丝

支架微导管

5F 125cm Simmons2导管

4.0x30mm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6F 10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手术过程


6F 10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内衬5F 125cm Sim2导管,在泥鳅导丝的导引下沿桡动脉走形输送;

导丝直接超选进入右侧颈动脉,后跟进Sim2导管建立内支撑稳定,沿Sim2导管前进6F 10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在泥鳅导丝的导引下,送至颈内动脉。



撤出泥鳅导丝和Sim2导管,6F 10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稳定通路,微导丝带支架微导管至大脑中M1段远端,跟进Tethys®中间导引导管,保证后续密网支架的稳定输送及释放。

在后交通动脉开口近端开始释放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将密网支架逐步覆盖颈内动脉眼段及海绵窦段动脉瘤;

推送密网支架过程中,6F 10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提供稳定支撑,未见明显位移。缓慢释放密网支架。


退出输送导丝,使用微导丝按摩支架,并造影确认支架贴壁良好。




病例小结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完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检出率越来越高,对于部分破裂风险较高的动脉瘤及时进行预防性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完善,对于未破裂动脉瘤采用介入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对于颈内动脉多发动脉瘤可单纯置入血流导向支架,不仅简化操作,降低手术风险,而且能够降低动脉瘤远期复发率。


目前介入手术通路的建立,常规使用经股动脉,但是近年来随着通路材料的不断完善,经桡动脉建立通路在神经介入中不断得到推广和探索,经桡动脉入路患者术后无需下肢制动,并24小时内即可下床活动及时拔除尿管等,可大大提升患者术后的舒适度及减少痛苦。并且经桡动脉在穿刺点发生血管夹层、假性动脉瘤以及出血的概率较小。

术中应用了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到达海绵窦段,其近端硬可稳定建立主体通路,头端软可到达足够高的位置,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及通过性,提高了手术通路建立的效率及手术的成功率。









术者简介


姜交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首批“125”人才培养计划人员

中华志愿者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神经外科专业组委员

湖南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加速康复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显微外科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委员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高级访问学者

擅长于各类脑血管疾病的显微开颅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厅局级课题数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卢韶华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临床医学博士

湖南省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指导老师

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神经损伤全病程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二十年,目前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


陈远兵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神经外科医师,助理研究员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委员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缺血性和出血性)和神经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如主攻脑动脉瘤、烟雾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外动脉狭窄、慢性颈内动脉闭塞、高血压脑出血等显微外科手术及介入手术治疗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目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临床研究基金(复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多中心临床研究)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