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7月 第18卷 第7期
作者:谭泽锋1 ,刘丽萍2 ,徐安定3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执笔作者单位:1 佛山 528000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3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中心
通信作者:徐安定 tlil@jnu.edu.cn
【摘要】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是中国卒中学会组织专家根据近年来脑血管病领域研究的新进展、获取的新证据,对2019年第1版《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进行的修订、补充和完善。该版指南涵盖脑血管病的全方位临床管理,包括卒中的组织化管理、高危人群管理、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以及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管理、卒中的康复管理等,旨在为从事卒中防治、护理、康复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以及政府部门相关管理机构、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医药企业、卫生保健需求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指导意见。
【关键词】 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证据;推荐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12
2019年6月,由中国卒中学会组织专家编制的《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正式出版发行,该指南覆盖了脑血管病预防、诊疗、康复、组织化管理和卒中医疗质量控制等方面,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近年来脑血管病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临床证据,包括基于中国人群的系列大型临床研究相继发表,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进行更新和完善,将最新的脑血管病临床证据反映在指南中,进一步提高脑血管病的临床管理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2019年《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发表后,广大读者尤其是学者、专家对指南也提出了众多完善和修改意见。为此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会于2022年初做出撰写出版《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以下简称“指南(第2版)”]的决议。
1 指南目的及用途
指南(第2版)的目的和用途与2019年版完全一致,将提供关于脑血管病临床管理的全面指导,以帮助医疗服务提供者做出更好的临床决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该指南供从事卒中防治、护理、康复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使用,也为政府部门相关管理机构、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医药企业、卫生保健需求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指导意见。
指南(第2版)涵盖脑血管病的全方位临床管理内容,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旨在减轻患者负担,预防不恰当的医疗行为,并为患者提供最佳的预后指导;通过更新和完善,确保其时效性和先进性,推动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该指南并不能代替医师的临床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决策。对于个例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必须由医疗工作者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该指南整体上是为临床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
2 指南制定的组织框架
2.1 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由中国卒中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全体常务理事组成。学术委员会负责审核指南的撰写、工作委员会的组成、指南框架、指南基本原则、学术指导和最终审稿。学术委员会主席:赵继宗,王拥军;副主席:徐安定,董强;秘书长:刘丽萍。委员名单见表1。
2.2 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编委会)
编委会具体负责指南撰写和相应组织工作。主任委员:徐安定;副主任委员:刘丽萍;秘书:谭泽锋,周宏宇。编委会下设7个撰写工作组,其负责人分别为卒中组织化管理撰写组组长徐安定、楼敏;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撰写组组长王文志、王伊龙;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撰写组组长王拥军、刘丽萍;脑出血临床管理撰写组组长赵继宗、赵性泉;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管理撰写组组长董强、程忻;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管理撰写组组长曾进胜、范玉华;卒中康复管理撰写组组长张通、赵军。
3 指南制定方法学
本次指南制定的基本方法与2019年版保持一致,继续采用中国卒中学会组织专家委员会于2016年编写的《中国卒中学会指南制定指导手册》规定的推荐分类和证据级别,并借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相应指南的撰写形式。
3.1 指南制定过程简介
2022年3月,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决定,由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对2019年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进行修订工作。撰写工作委员会于2022年3月31日通过线上形式召开指南修订工作的启动会,明确延续原指南的结构、撰写和出版形式,并对全文更新和修订的主要思路及修订格式做出要求,特别强调对新增和修订的推荐意见进行详细的研究背景说明。指南的修订和更新由上述7个工作组同时进行。历时一年多,召开多次线上线下撰写工作会议,最后组织学术委员会线上审稿定稿,于2023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
3.2 文献检索及筛选
本次指南更新检索的数据库与2019年版指南保持一致,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MEDLINE、PubMed、Cochrane图书馆。2019年版指南的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30日,少数重要的文献延伸到了2018年底。本次指南更新的文献检索起始和截止时间为2018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对于此日期之后、指南正式定稿之前发表的可能改变临床指南的重要临床研究(如大规模国际多中心研究),也应酌情纳入本指南。
本次指南修订与原指南在编撰特点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尽可能完善最新国际临床研究进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中国原创研究的文献检索,包括中文文献,以体现中国指南的特点。各组首先完成文献检索和分析,对检索所得的所有文献进行筛选,并向撰写工作委员会提交文献检索报告。接着,各工作组根据循证级别逐一列出各种检查、量表、药物、介入、干预、措施的证据分类及证据分级,并分类阐明理由及推荐分类。
3.3 推荐分类和证据级别
本指南继续采用《中国卒中学会指南制定指导手册》规定的推荐分类和证据级别(表2)。该推荐分类和证据级别方法与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协会最新指南采用的体系一致。
3.3.1 推荐分类
Ⅰ类:有证据证实或普遍同意给予的操作或治疗是有效的。
Ⅱ类:关于操作或治疗的有效性存在有争议的证据或有意见分歧。
Ⅱa类:证据或意见的效力支持有效性。
Ⅱb类:有效性还没有很好的证据。
Ⅲ类:操作和治疗是无效的,并且在某些案例中是有害的。
3.3.2 证据级别
A级证据:证据来源于多个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参考文献必须在推荐意见中提供和引用。
B级证据:证据来源于单个随机临床试验或非随机试验。参考文献必须在推荐意见中提供和引用。
C级证据:证据仅包括专家观点、病例研究等。
3.4 指南的偏倚、利益冲突及声明
中国卒中学会对“利益冲突”的定义是可能影响指南指导、编写、修改的社会团体的利益,或者与作者、评审成员相关的个人利益,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利益、学术研究利益、个人声誉等。为了确保指南制定过程中的严谨性和避免任何潜在的利益冲突,所有与指南相关的支出都由中国卒中学会承担。为了尽可能避免偏见,各撰写工作组在进行推荐意见总结时,首先进行文献检索并获得证据,以此为基础进行推荐。如果在推荐意见中存在疑问、不同观点或不确定性,撰写工作委员会会集中分析文献证据级别,共同确定推荐意见,并提交学术委员会专家审核。同时,在正式定稿前,所有指南内容都将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以确保指南的科学性。
4 指南特点
指南(第2版)的特点与2019年版指南完全一致。
①本指南的特点在于综合管理,不仅是关注某一疾病的某一技术或方法的推荐,而是针对不同疾病、不同阶段、不同分层的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管理。指南采用流程图和推荐意见相结合的方式,贴近临床工作,更符合临床路径管理,实用性强。
②本指南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不仅区分单一疾病的急性期干预和二级预防,而且从患者全面的管理出发。
③本指南引用了大量具有参考价值的国内文献,形成了中国证据链,避免重复欧美国家指南,提高了指南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④本指南启用和培养了较多优秀青年骨干,他们在指南制定的过程中,热心且积极地投入工作,按照标准流程逐步完成指南制定。在此过程中,青年骨干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为下一步指南的修订打下扎实基础。因此,本指南更具可持续性和更新性。
5 指南出版、局限性及更新
5.1 指南出版
指南(第2版)全文已正式出版,各章的中文节选版(仅含流程图和推荐意见)于2023年7月开始陆续在《中国卒中杂志》发表。随后将在中文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指南的英文版将在中国卒中学会官方期刊Stroke Vasc Neurol上发表,以便更广泛地传播和应用。
5.2 指南局限性
指南(第2版)是中国卒中学会组织推出的全方位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虽然采用了循证及系统性评价的方法,并通过工作组讨论修改、集中审稿及学术委员会评审修改和定稿会等严格程序,但因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参加编写人员多,且7个工作组相对独立工作及撰写,难免出现疏漏和差错,并可能存在观点的局限性或争议。
由于本指南纳入了大量文献,文献筛选工作量巨大。虽然严格按照标准对诊断流程、方法、治疗策略和措施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筛选,并排除了绝大部分不符合指南要求的研究文献,但仍然保留了部分国内观察性临床研究,以及一些在国内临床应用广泛但尚缺乏很好研究证据的干预研究。这些研究多为单中心、样本量小、回顾性、非随机或随机方法不明的研究,对指南的部分推荐意见可能产生一定的偏倚影响。
指南制定的全过程杜绝了任何形式的商业赞助,且制定过程和内容对外采取了保密措施。但在既往国内脑血管病的学术推广过程中,医药企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协助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指南不能完全避免可能存在的偏倚。
5.3 指南的更新
在指南的更新方面,中国卒中学会将采取以下措施:持续追踪最新的临床研究和医学进展,确保指南内容始终与脑血管病领域的最佳干预管理手段相一致;定期评估指南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在必要时进行修订;在更新指南的过程中,将重点关注指南制定时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如参考文献的选择、证据质量等,以改进和完善指南内容;将广泛征求各方反馈和建议,特别是从临床医师、学者、患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收集意见,以便在更新指南时更好地反映实际需求和经验;组织相关专家对指南进行审查和评估,并向公众、医务工作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传达更新后的指南信息,以推广指南的实际应用。总之,中国卒中学会将不断努力,以确保指南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并提高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管理和治疗脑血管病。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