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9日发布 | 684阅读

【精选编译】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当代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和混合效应模型研究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张广浩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方亦斌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许奕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本次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张广浩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当代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和混合效应模型研究》,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因此,来自西达赛奈医学中心的Shane Shahrestani等对全国再入院数据库(Nationwide Readmissions Database, NRD)进行了4年(2016-2019)的回顾性分析,比较了只接受血管内栓塞或外科夹闭(即不同时接受两者)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并为每个结果建立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相关结果已于2024年3月发表在《Neurosurgical Focus》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Shahrestani S, et al. Neurosurg Focus. 2024;56(3):E3. doi:10.3171/2023.12.FOCUS23774】



研究背景


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s)是动脉和静脉系统之间异常的血管连接,缺乏实质性的血管结构,约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15%。dAVFs的临床症状多样,其主要取决于其位置以及静脉回流情况,常见症状包括头痛、眼部问题和耳鸣等。对于伴随皮质静脉引流的DAVFs,患者可能面临更高的颅内出血风险,需要及时干预以防止潜在的致死致残风险。


随着Onyx(Covidien)的问世,血管内栓塞(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因其满意的治愈率和较小的侵袭性,一直是治疗颅内dAVFs的首选方法。然而,对于某些不适合血管内治疗或伴随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的dAVFs,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夹闭。


迄今为止,关于颅内dAVFs血管内治疗和手术夹闭治疗结果的报道普遍令人满意。然而,既往研究通常为小型回顾性队列研究,且研究周期较长,可能存在选择和报道偏倚,不能完全反映当前治疗现状。因此,来自西达赛奈医学中心的Shane Shahrestani等对全国再入院数据库(Nationwide Readmissions Database,NRD)进行了4年(2016-2019)的回顾性分析,比较了只接受血管内栓塞或外科夹闭(即不同时接受两者)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并为每个结果建立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相关结果已于2024年3月发表在《Neurosurgical Focus》上。



研究方法

基于健康成本与利用项目(HCUP)全国再入院数据库(NRD),使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代码,从2016年到2019年间纳入了127名仅接受手术夹闭和1038名仅接受血管内栓塞的患者。采用最近邻倾向评分匹配法,比较了1年再入院率、非常规出院、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上四分位数等关键结果。最后通过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以治疗方法作为变量,评估治疗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研究结果

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共有127名接受手术夹闭和113名接受血管栓塞纳入研究(表1)。结果显示,相比于血管内栓塞患者,手术夹闭患者的1年内再入院率较低(OR 0.37,p=0.028),非常规出院率较高(OR 2.21,p=0.03)。在住院时间(LOS)的最高四分位数、住院费用的最高四分位数或死亡率方面,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表2)。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显示,在非常规出院(包含治疗方法的AUC=0.871;不包含治疗方法的AUC=0.850,p=0.018)和再入院(包含治疗方法的AUC=0.686;不包含治疗方法的AUC=0.651,p=0.019)方面,包含治疗方法的模型性能优于不包含治疗方法的模型,但在住院时间和费用的最高四分位数方面,两种模型之间没有差异。


表1. 倾向性匹配后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比较。


表2. 两组队列之间感兴趣结果的比较。


图1. ROC图。A:非常规出院。B:1年内再入院。C:住院时间的最高四分位数。D:住院费用的最高四分位数。蓝色曲线表示包含治疗方法(即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模型,红色曲线表示不包含手术方法的模型。



研究结论

手术方法可能会影响颅内dAVF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未来需要进行更多临床结局的前瞻性研究,以全面了解手术方法对颅内dAVF治疗患者的预测效用,特别是对各种dAVF亚型的预测效用。



关注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

硬脑膜动静脉瘘与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双向关联


硬脑膜动静脉瘘伴皮质静脉引流的早期与晚期再出血风险


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当代治疗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张广浩 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


审 校




方亦斌 副教授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