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1日发布 | 338阅读

脑海星云——血管内介入技术实现的微侵袭脑机接口

赵继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杨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葛培聪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何蕲恒

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赵继宗院士、段峰教授团队 近日在神经介入专科影响力最高的国际期刊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JNIS》上发表文章,血管内介入技术实现的微侵袭脑机接口,详细综述和比较了目前血管内脑机接口的现状,分析了局限性并提出了展望。


背景 Background


脑机接口(BCI)可以作为大脑活动和外部设备(通常是计算机或机器人肢体)之间的直接通信渠道。截至目前,BCI的概念可涵盖脑电图(EEG)等非侵入性方法、皮层脑电图 ( ECoG ) 和血管内介入技术等部分侵入性方法,以及涉及微电极阵列和深部脑刺激 (DBS) 的侵入性方法,其侵袭程度取决于电极与脑组织的距离。

目前,不少患者因脑部疾病后遗症而长期卧床不起或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物理康复、生物反馈等外周治疗,直接对患者大脑进行干预的治疗选择仍十分有限。

随着技术进步,颅内电极记录或刺激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癫痫、抑郁症和运动障碍等疾病。通过脑机接口,使用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技术捕获源自大脑神经活动的电信号的变化。无论是侵入式还是非侵入式,收集到的皮质或深层信号都可以控制外部设备以实现预期输出,而神经反馈刺激可以增强大脑反应能力,进而改善患者运动或语言功能。因此,探索新技术来定位、识别和解码脑电活动背后的意图,并随后在外部设备的帮助下执行它们,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对人类意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Aim


本专题综述旨在概述血管内BCI与传统BCI相比下的优势,以及现有研究关注的特定解剖区域。鉴于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的快速发展,我们还回顾了相关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的最新信息以及血管内电极的研究前景。


血管内信号检测技术
Endovascular signal detection technologies


血管内信号记录的优点


信号记录方面,语言生成和运动功能是主要研究方向。传统的侵入性电极放置方法(如ECoG和 SEEG)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例如血肿、感染和血脑屏障破坏。此外,这些方法不适合大面积覆盖脑区,限制了神经信号的收集范围。长期植入电极可能会导致疤痕、感染甚至癫痫等问题。EEG虽然侵入性较小,但不足以测量深层皮层和大脑深部的神经信号,而且其灵敏度也有限。这些传统BCI途径有助于在外部设备和大脑之间建立连接,然而临床应用时需在侵入性与信号分辨率二者间进行权衡(图1)。

容易被忽视的是,大脑中本就存在一条预先存在的通路——血管系统。血管内介入技术比开放手术方法的侵入性要小得多,因此极大的缩短了恢复时间,并大大减少了感染的可能性。此外,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的许多有价值的靶标位于血管结构附近。通过动脉或静脉途径将电治疗装置输送到这些目标可能会提供一种更安全、更广泛适用的神经调节方法。


宏电极血管内信号记录


Nakase等人使用Seeker Lite-10导丝收集患者的颅内脑电图信号,表明其信号强度比从头皮脑电图获得的信号强2-5倍。他们还比较了硬膜下条状电极和放置在颈动脉中的血管内电极之间频繁的发作间期尖峰放电,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同年,Stoeter等人在脑膜中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中进行了超选择性血管内介入手术,发现信号比同时颅外记录获得的信号强2-4倍。在部分癫痫患者中,即使EEG没有明显异常,也能在相应部位的血管内电极信号上显示出明显的癫痫样异常。具体靶点详见表1。

然而,这些研究缺乏可靠的初步动物实验,且利用现有的介入导管耗材,给血管内记录的进一步研究带来了挑战。2018年,Oxley等人建立了羊血管内神经记录模型(Stentrode电极),并将Stentrode的信号质量与传统硬膜下和硬膜外电极进行比较,发现电极阵列之间的解码精度相当。通过将Stentrode放置在运动皮层附近的上矢状窦中,在外部刺激后引发左右头部运动。


微电极血管内信号记录


虽然血管内神经信号采集为其他方法的许多局限性提供了解决方案,例如其较低的侵入性和到达大脑深处区域的能力,但大多数先前的实验主要是概念验证的努力,并且所使用的电极不是专门设计的。现有的收集策略已被证明不足以检测小的癫痫病灶或对特定的局部神经元放电进行研究。因此,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优化电极尺寸、材料和信号解码。

为了将电极送到血管较窄且深部的大脑区域,Zhang等人设计了一种类似于“网”的记录设备。在大鼠模型中,该设备可以通过直径小于100μM的ICA分支。这种能力使电极能够记录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前动脉(ACA)不同大脑区域的放电模式,覆盖皮层和嗅球。

尽管这些小血管很脆弱,但植入的装置并没有引起脑血流、大鼠行为或血脑屏障结构的实质性变化,也没有引发免疫反应。由于其紧凑的尺寸,该装置不仅证明能够记录局部场电位,而且还被证明能够记录单个神经元活动。这种非侵入性单神经元记录能力对于研究大脑深部区域(例如内侧颞叶)至关重要,该区域的活动不会在空间上聚集,只能在单神经元水平上被识别。


血管内信号记录电极临床试验


SWITCH研究是单中心、前瞻性的首次血管内BCI临床研究。这项研究评估了5名患有严重双侧上肢瘫痪的患者,并对他们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其中四名患者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名患者患有原发性侧索硬化症。该研究于2019年5月27日开始,随访于2022年1月9日完成。该研究的主要安全终点是导致死亡率增加或永久性残疾的设备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次要终点包括血管闭塞和设备迁移。SWITCH研究证明了使用血管内BCI技术的早期安全性。

在这项研究发表之前,该公司还宣布启动COMMAND试验 (NCT05035823) 的患者招募,以评估Stentrode的安全性并探索定量疗效指标。该研究计划招募六名严重四肢瘫痪的患者。 2023年9月5日,该公司报告COMMAND试验已完成患者入组。


血管内刺激技术 
Endovascula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Tellitzky等人使用计算建模方法为脑深部刺激(DBS)的17个靶点进行了重建,并证明符合血管壁的环形电极在神经激活方面更有效。2020 年,Neudorfer等人通过研究DBS靶点与血管系统之间的神经解剖学关系,确定了六个适合血管内刺激的靶点:内侧前脑束(MFB,对应大脑后动脉)、伏隔核(NAcc,对应大脑前动脉)、齿状红核丘脑束(DRTT,对应小脑上动脉)、穹窿(对应大脑内静脉)、脚桥核(PPN,对应中脑外侧静脉)和胼胝体下扣带皮层(SCC,对应大脑前动脉)。经血管迷走神经刺激(VNS)是另一种引起越来越多关注的治疗方法。Nicolai等人通过实验猪发现电极可以有效的引起迷走神经刺激。然而,血管内迷走神经激活的阈值比直接刺激的阈值高出数倍,提示仍然需要对刺激电极的接触面积和几何形状进行优化。


闭环血管内刺激
Endovascular closed-loop stimulation


值得注意的是,DBS 刺激目标通常与一系列高级运动、认知和情感功能相关,并且刺激的效果可能因不同疾病和个体而异。因此,在采用DBS治疗时,医疗专业人员必须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大脑网络表现出动态、非静态和高度个性化的特征,刺激的时机和刺激参数的实时调整可能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此,开发反应性闭环电刺激系统来满足动态、个性化的需求至关重要。电极阵列收集的脑电信号通过无线通信传输到云服务器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根据收集的信号确定意图,然后反馈到内部设备以实现所需的闭环信号控制。 Opie等人报道了铂电极的刺激应用,表明了癫痫患者中实现血管内闭环刺激的可能性。


局限性和前景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血管内神经记录和刺激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激增。神经调节技术现已成为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等疾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正在迅速扩大,涵盖广泛的其他神经和精神疾病。尽管血管内BCI有上述好处,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关于血管内BCI,在临床采用之前必须考虑几个安全因素。其中迫切需要的是最大限度降低栓塞事件,以及出血和感染的风险。现有研究表明,用于血管内信号记录的电极确实需要像传统支架植入手术一样进行抗凝治疗。在一些研究中,在放置电极之前进行双重抗凝准备。因此,血管内BCI仍需尽可能改进其结构,以实现尽可能少的异物植入。这样,可以减少血流紊乱,从而降低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赵继宗 院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外科医学院荣誉院士,神经外科学专家。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院长,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

赵继宗教授长期从事神经外科学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微创神经外科、脑血管外科和脑认知转化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主持国家9-5至12-5脑血管病外科治疗攻关(支撑)项目,攻克巨大动静脉畸形和复杂动脉瘤外科治疗关键技术。推广脑出血规范化微创手术技术,在全国普及烟雾病诊断和外科治疗。2016年赵继宗团队主持国家13-5项目“复杂性脑血管病复合手术新模式治疗”,提出“脑心同治”理论并付诸实施。2018年获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专项“脊髓损伤康复”。国内率先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将神经外科手术从脑结构性保护推向脑功能保护新高,使我国神经外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作为学科带头人,引领神经外科与中科院、北大、清华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认知障碍脑疾病临床转化研究。任世界神经外科联盟执委后,带领中国神经外科走上国际舞台。发表论文536篇,其中SCI收录195篇。主编出版《颅脑肿瘤外科学》、《血管神经外科学》和《微创神经外科学》等专著13部,主持制定了我国《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2018年获吴阶平医学奖,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和中华医学会科学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全国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科普工作者。


识别二维码,前往赵继宗 院士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第一作者 :杨艺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青年学者,北京脑重大研究院特聘教授。聚焦于意识障碍疾病的诊断、预后预测和神经调控治疗,以及脑机接口应用的临床研究,在“昏迷与意识障碍领域”近5年Scholarly学术排名中,亚太地区排第二,全球排第十六。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获批“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得树兰医学青年奖提名,亚太Hygeia女神经外科医生奖,荣获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二),解放军个人三等功。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委会神经网络重建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学会颅脑创伤与修复分会意识障碍学组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意识与意识障碍分会秘书等学术任职。

识别二维码,前往杨艺 主任医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第一作者 :葛培聪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高同型半胱氨酸经TGFβ/Smad通路促进烟雾病内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北脑-天坛”青年人才,作为课题骨干参与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泛血管疾病早期筛查及识别研究”,截止目前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42篇,总影响因子160余分。代表作发表于《Stroke》、《Stroke and Vascular Neorology》、《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Aging and disease》等杂志上。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多次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发言,荣获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优秀论文奖;参与编写5本神经外科学术著作。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官方期刊《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青年编辑。

识别二维码,前往葛培聪 主治医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第一作者/整理汇编 :
何蕲恒 博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师从赵继宗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脑机接口与脑血管病临床转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及北京市科委项目的实施。2019年赴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访学,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核心论文2篇,SCI论文12篇,其中中科院1区文章4篇,累计影响因子40分。参编专著2部,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调控基础与转化分会委员。

引用本文:He Q, Yang Y, Ge P, Li S, Chai X, Luo Z, Zhao J. The brain nebula: minimally invasive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y endovascular neural recording and stimulation. J Neurointerv Surg. 2024 Feb 22:jnis-2023-021296.
doi: 10.1136/jnis-2023-021296. PMID: 38388478.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数字神经外科

217内容619阅读

进圈子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