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6日发布 | 1566阅读

中天医疗邀您体验「巡航抽吸ADAPT+技术」助力实现3S均质化抽吸

神介资讯

达人收藏



前言

ADAPT(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 Pass Technique)是以直接抽吸作为首选技术的取栓方式。2019年AHA/ASA更新的指南中,将ADAPT技术列为IB级推荐疗法,为ADAPT技术在临床使用中的推广提供了理论支持,结合近年临床实践经验来看,ADAPT技术耗时短、再通率高、栓子逃逸率低、并发症低,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之一。


制约ADAPT技术抽吸效能发挥的两大核心因素






ADAPT技术实现难点1:安全快速到位,实现治疗策略

血管迂曲&窗台效应:限制大腔抽吸导管到位,影响取栓的效率和时间,增加动脉夹层并发症风险[1]



为了规避这类问题,多方学者提出应对技术,如“伙伴导丝技术”、“导管头端塑形”、“支架锚定”、“球囊锚定”、“球囊穿梭技术”等,但这些技术或操作复杂、或损伤血管风险大、或可能导致血栓逃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临床痛点。


图1 为使中间导管顺利到位,多方学者提出应对技术,图中示例从左到右导丝塑形后双导丝技术,伙伴导丝技术,球囊穿梭技术,球囊锚定,以及使用各类设计的辅助导管内等。



ADAPT技术实现难点2:抽吸导管头端操作抓取血栓核心的能力


有研究证实抽吸导管头端长轴与血栓核心长轴之间的成角越接近180°,越能够更好的抓取血栓,抽吸效率就高;相反则抽吸效率低且容易发生血栓逃逸。同时抽吸导管和血栓之间的相互作用角度≥125.5°与成功清除血栓显著相关[2-3]


图2 血管解剖示意图和相互作用角(AOI)示例。AOI成角(Angle of interaction,AOI)是指采用接触抽吸取栓时,抽吸导管和血凝块之间的成角。

(A)AOI定义为血栓(红色)和抽吸导管(蓝色)之间的最小角度(≤180°)。(B)真实DSA上的AOI示例。


因此,能实现快速安全高到位、且能更稳定的抓取血栓核心的血栓抽吸产品与技术,不仅能帮助医生实现更高效地血栓清除,还可以帮助不同经验的医生实现均质化取栓。


中天医疗联合临床医生从解决临床痛点的角度出发,去探寻技术的更优化。







中天医疗巡航抽吸组合ADAPT+技术助力实现3S均质化抽吸





中天巡航抽吸组合包含导航微导管、天巡血栓抽吸导管、负压抽吸系统装置三部分。

·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ADAPT+技术优势

ADAPT+技术是指在导航微导管辅助下实施的直接抽吸取栓技术,旨在实现3S(Simpler、Safer、Stronger)抽吸。


01

Simpler 更简单

抽吸导管刚柔并济+导航微导管辅助上行=血栓近端操作、快速到位、无需担忧迂曲与分叉,更易实现术前规划手术策略

无需其他复杂同轴方式实现高到位,复杂问题简单化,轻松实现手术策略

抽吸导管通过眼动脉段或分叉部位时,无需担忧导管在眼动脉起始部或分叉部位卡顿,抽吸导管顺畅通行


裸推中间导管难以通过海绵窦段。


在微导丝指引下导航微导管轻松越过眼动脉弯,辅助中间导管顺利通过。


02

Safer 更安全

抽吸导管无创头端+导航微导管辅助通过=更低血管损伤,减少血管夹层风险

大腔抽吸导管无创头端

导航微导管辅助抽吸导管头端始终保持在血管中轴线,更平稳顺滑过迂曲弯及分叉,更低血管损伤和夹层风险


图a:6F抽吸导管沿常规微导管通过血管分叉位置时容易卡住,无法顺利通过,使得推送力较大(达到1.8N),抽吸导管蓄力严重可能会造成前窜,从而造成较严重的血管损伤。

图b:6F抽吸导管通过其他辅助导管能够顺利通过血管分叉部,但是导管头端2cm锥形设计,导致其在辅助过弯时需要放置在更高位置,可能导致导管刺入血栓,从而破坏血栓完整性或影响远端病变。

图c:导航微导管辅助下的抽吸导管轻松通过分叉部,头端钝圆形膨大段设计,能最大限度降低窗台效应,进一步降低了导管无法到位、前窜、夹层等风险,且不影响远端血栓或病变,功能上更加完善、可靠。


图a 普通微导管辅助抽吸导管

图b 其他辅助导管辅助抽吸导管

图c 中天导航微导管辅助抽吸导管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03

Stronger 更强抽吸



导航微导管辅助抽吸导管与血栓平行=直接抓取血栓核心,更强抽吸效率

导航微导管头端4CM膨大段能有效帮助抽吸导管保持与血栓平行的角度与位置,同时可以压实血栓,使导管口正面最大面积接触血栓核心,带来更强抽吸效率及一把开通率。


如图所示,使用导航微导管辅助时,抽吸导管始终靠近血管中轴线行走,与血栓接触时能更好的与血栓保持相对同轴(左图),未使用导航微导管时,抽吸导管头端更易贴壁甚至刮壁行走,且头端与血栓易形成的夹角(右图)。






目前应用经验探索





导航微导管辅助抽吸导管高到位操作技巧:


过弯:在微导丝的引导下推进导航微导管,再以导航微导管/导丝为引导,小心同步推进抽吸导管,两者交替前进,直至顺利通过困难段血管。



眼动脉“窗台效应”存在,中间导管通过困难



微导丝通过眼动脉段



导航微导管顺利通过



中间导管在导航微导管辅助下很顺利通过眼动脉段


过分叉:在微导丝的引导下,将导航微导管远端囊体置于目标分岔血管位置,通过显影点确保囊体工作段横跨于血管分叉口。然后沿导航微导管向前推进抽吸导管,使其紧贴导航微导管囊体顺利通过分叉部位。


中间导管因为后交通动脉的“窗台效应”难以到位,裸推导航微导管直接越过后交通动脉起始部,辅助抽吸导管到位至大脑中动脉。

正位

侧位




巡航抽吸ADAPT+技术操作步骤建议(大脑中M1取栓为例)



1、8F导引导管(6F天巡长鞘+125多功能导管)+泥鳅导丝至颈内动脉起始部 。

2、天巡抽吸导管+泥鳅导丝至颈内动脉岩骨段,同时上高8F导引导管(6F天巡长鞘)。

3、导航微导管+天巡微导丝至血栓近端,同轴跟进天巡抽吸导管至血栓近端。

4、导航微导管辅助下帮助抽吸导管头端与血栓保持平行,抽吸导管头端接触血栓或进入1个Mark点(考虑到血栓性质不明,减少对软血栓的切割,提高1把再通率),撤导航微导管

5、抽吸泵(50ml注射器),最大负压下抽吸,120秒左右。

6、若“栓塞病变”抽吸失败2次,分析原因,并转换为“抽拉结合技术”。








中天「巡航抽吸ADAPT+技术」体验邀请





我们诚挚邀请各位神经介入医生体验中天医疗巡航抽吸组合,共同探索和积累ADAPT+技术的实践经验,并深入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相信医企充分的交流将激发更多创新治疗思路的产生,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个性化、安全和有效的卒中治疗方案。


如您有意参与体验或希望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扫描二维码或联系我们的团队,我们将尽快为您提供支持和协助。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Lin LM. Classification of caverno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tortuosity: a predictor of procedural complexity in Pipeline embolization. J Neurointerv Surg. 2015;7(9):628-633

[2]Bernava G, Rosi A, Boto J, et al. Direct thromboaspiration efficacy fo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is related to the angl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spiration catheter and the clot. J Neurointerv Surg. 2020;12(4):396-400. doi:10.1136/neurintsurg-2019-015113

[3]Bernava G, Rosi A, Boto J, et al.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direct thromboaspiration efficacy according to the angl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spiration catheter and the clot. J Neurointerv Surg. 2021;13(12):1152-1156. doi:10.1136/neurintsurg-2020-016889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