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3日发布 | 511阅读

【中国声音】舌下含服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

神内资讯

脑医汇






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樊东升教授团队以《舌下含服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Sublingual Edaravone Dexborneol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为题在JAMA Neur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樊东升教授为该文的通讯作者。


[Fu Y, Wang A, Tang R, Li S, Tian X, Xia X, Ren J, Yang S, Chen R, Zhu S, Feng X, Yao J, Wei Y, Dong X, Ling Y, Yi F, Deng Q, Guo C, Sui Y, Han S, Wen G, Li C, Dong A, Sun X, Wang Z, Shi X, Liu B, Fan D. Sublingual Edaravone Dexborneol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TASTE-SL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urol. 2024 Feb 19. doi: 10.1001/jamaneurol.2023.571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372981.]







1

研究背景

依达拉奉-右莰醇是由依达拉奉和右莰醇组成的一种静脉注射多靶点脑细胞保护剂。一项“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AIS的TASTE试验表明,与单独使用依达拉奉相比,静脉注射依达拉奉-右莰醇可改善AIS患者90天的功能预后。然而,静脉给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疗资源,资源紧张时的治疗延迟或受限会在保护神经元功能方面造成重大障碍。


舌下含服依达拉奉-右莰醇是一种创新的多靶点药物,由依达拉奉和右莰醇组成,舌下含服后可通过口腔黏膜迅速扩散和吸收,不影响药物处置和消除特性,并显著改变依达拉奉和右莰醇的总生物利用度。目前尚不清楚这一疗法能否为AIS患者提供快速的脑细胞保护作用。因此,“舌下含服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ASTE-SL试验旨在研究舌下含服依达拉奉-右莰醇对AIS患者90天时功能预后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TASTE-SL试验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组、3期随机临床试验,于2021年6月28日至2022年8月10日进行,随访90天。试验共纳入来自中国33个中心的914名48h内发病的AIS患者,年龄在18至80岁之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在6至20分之间,上下肢运动障碍总分≥2分,卒中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分。


所有参与患者按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到舌下含服依达拉奉-右莰醇组(依达拉奉,30mg;右莰醇,6mg)或安慰剂组(依达拉奉,0mg;右莰醇,60μg),每日2次,持续14天,并随访至90天。试验的主要疗效结局为随访90天时mRS≤1分的患者比例。


3

研究结果&研究结论

与安慰剂组相比,依达拉奉-右莰醇组在第90天时获得良好功能结果(mRS≤1)的患者比例明显更高(290 [64.4%] vs 254 [54.7%];风险差异,9.70%;95% CI,3.37%-16.03%;几率比,1.50;95% CI,1.15-1.95,P = .003)。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89.8% [405 of 450] vs 90.1% [418 of 464])。


试验证明,与安慰剂组相比,48h内发病的AIS患者舌下含服依达拉奉-右莰醇可提高90天良好功能预后比例。


樊东升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主任医师、教授,现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兼神经科主任、研究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员。

• 从事神经病学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20年。近5年来讲授本科生、7年制和8年制医学生和研究生的神经病学专业理论课程,5届学生总数超过300人。已指导毕业硕士毕业生9名,博士生11名。现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8名、在职硕士生1名。承担了4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教改课题。

• 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组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自由基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学组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医院管理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脑血管疾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北京市脑血管疾病防治协会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北京医学伦理学会理事、北京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库成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审稿人、<国际卒中杂志(中文版)>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常务编委、<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编委、<中国脑血管疾病杂志>编委、<中国卒中杂志>编委、<中国神经免疫与神经疾病杂志>编委、<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编委、<内科理论与实践>编委、<临床荟萃>编委、<医学研究通讯>编委、<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编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14届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特约监察员。

• 曾获1992年卫生部第七届全国医学学术交流大会优秀论文三等奖,1995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中华医学基金优秀青年奖,2002年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200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北京大学医学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6年北京大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优秀教学科研奖”、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2007年北京大学“精品课程”、07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奖。

点击跳转 研究原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3969内容1089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
所属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