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3日发布 | 960阅读

【精选编译】大脑后动脉前交通(P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王文佳

海军总医院

方亦斌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许奕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达人收藏


本次王文佳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大脑后动脉前交通(P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韩国退伍军人健康服务医疗中心神经外科的Chang-eui Hong探讨了血管内治疗PCA的P1段动脉瘤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结果于2023年12月在线发表在《WORLD NEUROSURGER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Chang-eui Hong, et al. World Neurosurgery.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4, 2023. doi:10.1016/j.wneu.2023.11.156】



研究背景


大脑后动脉(PCA)的前交通(P1)段动脉瘤是罕见的,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报道。来自韩国退伍军人健康服务医疗中心神经外科的Chang-eui Hong探讨了血管内治疗PCA的P1段动脉瘤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结果于2023年12月在线发表在《WORLD NEUROSURGERY》上。



研究方法

该研究前瞻性地收集了37个P1段动脉瘤的35例连续性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了治疗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所有患者在2001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接受了血管内治疗。



研究结果

患者的临床和人口学数据(男性,9人;女性,26人;平均年龄,51.8±12.8岁)总结在表1中。P1段侧壁有16个动脉瘤(43.2%),在P1/后交通动脉(PCoA)交界处有21个(56.8%)。14个动脉瘤(37.8%)破裂,而23个(62.2%)未破裂。14名动脉瘤破裂患者中有9名神经功能较差(Hunt and Hess分级III [n=5] 或IV [n=4])。两名患者有复发性动脉瘤,21例(56.8%)患有多发性颅内动脉瘤。5个动脉瘤(13.5%)为梭形,32个(86.5%)为囊状。


表1. 接受弹簧圈栓塞治疗的P1段动脉瘤患者的特征。


所有P1侧壁的动脉瘤均为囊状。其中4个(25.0%)破裂。11个动脉瘤(68.8%)直径小于5毫米,4个(25.0%)直径为5-10毫米,1个(6.2%)直径为10-25毫米。从血管造影上看,P1段的11个动脉瘤(68.8%)与穿通支相关(图1)。囊状P1动脉瘤的后方(14/16,87.5%)最为常见。


图1. 在66岁女性中偶然发现的右P1段动脉瘤。


16名患者检出P1/PCoA交界处的囊状动脉瘤。其中6个(37.5%)破裂,9个动脉瘤(56.3%)直径小于5毫米,4个(25.0%)直径为5-10毫米,2个(12.5%)直径为10-25毫米,1个(6.2%)为巨大动脉瘤。囊状P1/PCoA动脉瘤的前方(7/16,43.8%)最为常见。所有梭形动脉瘤(n=5)位于P1/PCoA交界处,其中4个直径较大(10-25毫米)。其中4个出血,3名患者动眼神经明显受累。


血管内治疗方面,34个动脉瘤主要采用弹簧圈栓塞(91.9%),使用单支(n=24)或双支微导管(n=4),微导管保护(n=2)或支架(n=4);3个动脉瘤进行了阻断(8.1%)(表2)。


表2. P1段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和血管造影结果。


5个梭形动脉瘤中的3个被阻断,其中2个在搭桥手术后进行了两次阻断(枕动脉到PCA)。第3名患者出现了Hunt和Hess分级IV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此后,在随访中注意到了1例PCA供血区域的脑梗死。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2例无症状性血栓形成。通过经动脉替罗非班注射处理。两名患者出现载瘤动脉损伤,一名患者出现弹簧圈移位,所有患者都无症状。


在选择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后的29个动脉瘤中,平均随访时间为12.8±15.2个月。21个动脉瘤(72.4%)闭塞确切,3个动脉瘤(10.4%)轻度复发,5个动脉瘤(17.2%)重度复发(表2)。重度复发的4个动脉瘤通过再次弹簧圈栓塞成功治疗,未再复发。


随访31名患者(88.6%)的GOS评分为5;有1例死亡患者和两名GOS评分为4的患者;一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GOS为3(表3)。


表3. 接受弹簧圈栓塞治疗的破裂P1段动脉瘤(n=14)的特征。


14名患者的16个动脉瘤(43%)显示前循环动脉狭窄闭塞,包括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近端闭塞或脑动脉痉挛症(MMD)(表4)。通过PCoA从P1到同侧远端ICA或从PCA的蛛网膜之间到同侧MCA或大脑前动脉(ACA)的侧支血流在所有患者中都能够观察到。所有动脉瘤都位于前循环闭塞性疾病的同侧,因此由于前循环闭塞性疾病,7个动脉瘤(43.7%)破裂,其中3个导致神经状态较差 [Hunt和Hess分级III(n=2)或IV(n=1)] 。9个动脉瘤位于P1/PCoA交界处(除一个外,都是囊状动脉瘤),9名患者(64.3%)患有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所有动脉瘤均通过选择性弹簧圈栓塞治疗,成功闭塞14个(87.5%)。


表4. 与前循环动脉闭塞性疾病相关的P1段动脉瘤。



研究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P1动脉瘤的发生与前循环的颅内动脉闭塞性疾病密切相关,可能与血流变化有关。尽管其解剖结构增加了治疗难度,但P1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关注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

大脑后动脉瘤的自然病史和治疗:个体患者资料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大脑后夹层动脉瘤/解剖影像学、血管造影特征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和预后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王文佳 医师



审 校




方亦斌 副教授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