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30日发布 | 1250阅读
脑肿瘤-神经鞘瘤

刁玉领副主任医师:乙状窦前经迷路入路切除听神经瘤

刁玉领

新乡医学院一附院

常海刚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张志勇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王树仁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由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周文科教授团队刁玉领、常海刚、张志勇、王树仁带来的:乙状窦前经迷路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欢迎阅读、分享。



乙状窦前经迷路入路为耳科医生发明的手术入路。对于听神经瘤的手术,神经外科医生更习惯于使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经迷路入路开颅过程虽然相对复杂,但该入路有一定的优势,内听道暴露充分,保证了内听道内肿瘤的全切除,可以早期在内听道底找到面神经,几乎不牵拉脑组织,术后恢复较快,反应轻。缺点就是无法保留听力。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和经迷路入路两种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主要区别:一个是选择牵拉脑组织获得空间,另一个是磨除骨质获得空间。从微创的理念来说肯定是优先保护脑组织和神经,而不是骨质,经迷路入路更有利于保护面神经和脑组织,更有利于肿瘤全切除,故经迷路入路更合理。

我们中心对于丧失听力且肿瘤占满内听道的患者采用了乙状窦前经迷路入路,下面将我们近期完成的两例听神经瘤手术病例汇报如下。







01


病例一


患者男性,69岁,患者因“左耳听力下降1年余,左侧面部麻木20余天。”为主诉入院;查体:粗测左耳听力明显下降 ,左侧面部痛温觉减退。MRI提示:左侧桥小脑角及内听道占位。诊断考虑 听神经瘤。


术前影像




听力情况




电测听结果提示患者左耳丧失有用听力


手术体位及切口




术中情况



左:碟形磨除乳突骨质,右:暴露乙状窦


左:暴露砧骨短脚,为定位面神经的解剖标志,右:暴露三个半规管


左:磨开前庭,可见前庭导水管,右:暴露內淋巴囊


左:蜗导水管为内听道下界,右:内听道全程暴露


左:内听道内肿瘤充分暴露,右:颅内肿瘤暴露,无需牵拉脑组织


点击二维码观看手术视频


术后影像



术后MRI显示肿瘤切除满意,术腔可见填塞脂肪


面神经功能情况




面神经功能良好,House–Brackmann I 级。




02


病例二


患者男性,51岁,患者因“头晕伴右侧听力下降半年”为主诉入院;查体:神志清,面部感觉无明显异常,口角无偏斜,双侧额纹对称;右耳听力粗测下降明显,左耳听力正常;言语无嘶哑,咽反射灵敏,饮水无呛咳,伸舌居中。MRI检查增强:右侧面听神经内耳道段异常信号,考虑为听神经瘤。


术前影像




听力情况




电测听结果提示患者右耳丧失有用听力


手术方案选择




对于这种内听道内的听神经瘤,患者丧失有用听力,是选择牵拉脑组织获得空间还是磨除骨质获得空间?我们还是选择优先保护脑组织和神经,而不是骨质,故采用经迷路入路。


手术体位及切口




术中情况肿瘤暴露及切除情况



左:内听道全程暴露,右:肿瘤暴露充分,全切除


点击二维码观看手术视频


术后影像



术后MRI显示肿瘤切除满意,术腔可见填塞脂肪


面神经功能情况




面神经功能良好,House–Brackmann I 级。


刁玉领 副主任医师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来自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周文科教授团队,2006年参加工作至今,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于春江教授,博士学习期间完成了系统的颅底解剖培训,目前致力于颅底肿瘤及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擅长各种复杂颅底手术及脑血管搭桥手术。发表SCI论文三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