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8日发布 | 721阅读

【每周科普】运动猝死的警示:科学运动的艺术与策略

卢旺盛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达人收藏



近年来,发生了几起引人注目的运动猝死事件,其中包括工银瑞信副总杜海涛、华为员工丁耘和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孙剑在剧烈运动后突然离世。此外,还有多名参加2022-2023年马拉松赛事的选手突然倒地身亡,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公众对运动安全的深刻关注。这些悲剧揭示了罕见但严重的运动猝死现象。然而,我们不能因此放弃运动或为不运动找借口,而是在加强运动的同时注意运动安全。


运动猝死并不少见


01

运动猝死的真相

运动猝死,即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突发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与心脏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研究表明,尽管发生率不高(大约每百万人中有1.2至1.5例),但97%的猝死案例发生在男性身上,尤其是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年龄群体。心肌炎、冠心病等心脏疾病是运动猝死主要原因,脑血管病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02

预防运动猝死的关键措施

1、全面体检与评估:每一例运动性猝死并非“不期而遇”,而是“蓄谋已久”,运动可能只是造成猝死的一个诱因,隐藏的心脏病是运动性猝死的“幕后黑手”。针对心血管病史人群,在参与高强度运动前进行综合体检和风险评估至关重要。这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波检测、血压和血液检查,以全面评估个人的心脏状况、代谢健康及体型指标。对于高强度或极限运动者,应行平板或运动负荷检测。头颅MRA可以筛出隐性的脑血管病。


健康体检很重要


2、运动强度监测与控制:监测心率以确保运动安全是至关重要的。理想的运动心率应维持在“220减去年龄”公式计算出的最大心率的60%至80%之间。使用心率监测器或智能手表可以实时跟踪心率,同时结合个人的身体感受和其他生理信号(如呼吸频率)来调整运动强度。


心率监测是基础


3、运动前后适应:为了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和提高运动效果,开始前应进行5至10分钟的轻度活动和拉伸,以唤醒肌肉和心血管系统;运动后需进行低强度活动和全身拉伸,以促进肌肉恢复。同时运动前后进行脉搏监测也很重要。


急救CABD


4、掌握急救知识:明天与意外不知哪个先来,特别是心源性猝死。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因为救援的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超过这个时间,脑细胞可能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在运动时最好有同伴,同时每个人都应掌握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同伴均是对方生命的关键守护者。


明天与意外


03

如何科学运动

1、选择合适的运动环境与时间:极端天气条件下的运动可能会增加健康风险,特别是在春季昼夜温差大的时候。早晨和夜晚的运动应尽量避免,以减少因温差带来的心脏负担。相反,傍晚时分,当身体适应能力达到最佳状态时,可进行更高强度的运动。避免在疲劳、感冒后或熬夜之后进行剧烈运动身体不适时应立即停止


杜绝过强运动


2、避免过强运动:对那些长期缺乏运动的人来说,突然开始的高强度运动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风险。重要的是倾听身体的信号,如胸痛、呼吸困难、或头晕等异常反应。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运动时,成绩并非唯一的目标;更关键的是对身体反馈的敏感性。过剧烈运动引发的猝死往往不是无迹可寻的,当出现胸闷心慌等先兆时,应立即引起重视。运动可以是高强度,但要考虑自身的承受力和适应性。


自感不适:停止运动


3、个性化运动计划:根据健康评估的结果,针对个人的体能和具体目标,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开始时以低强度运动为主,逐渐提升难度和时长,并结合各类运动,如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建议每周进行2-3次、每次15-30分钟的训练,并逐步增加时长,幅度为每1至2周将每次训练时长延长5至10分钟。


4、热身与放松:适当的热身和放松活动对于避免运动损伤和促进身体恢复至关重要。热身活动可帮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状态,而运动后的放松则有助于肌肉的恢复和舒缓。


运动性适应


04

总结

虽然运动猝死的风险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应完全避免运动。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运动,平衡身体的健康与安全。通过对身体信号的敏感度、适当的运动强度控制和全面的健康评估,我们可以享受运动带来的益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运动猝死的风险。




科普结束




卢旺盛 教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医学专家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3365内容963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所属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