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3日发布 | 2016阅读
脑血管-动脉瘤

天坛脑血管外科团队:One and Done治疗分叉部动脉瘤-WEB治疗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

贺红卫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焦玉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简单有效是外科治疗的高维境界。既往,血管分叉部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要在成篮裸栓和支架辅助之间纠结:成篮裸栓瘤颈处容易残留,动脉瘤易复发;支架辅助操作复杂,还会有双抗治疗的出血和缺血双重风险。


本期内容为近期天坛脑血管外科团队利用WEB装置治疗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报道。


病情简介

患者女性,65岁,主因“体检发现颅内动脉瘤1月”,门诊以“颅内动脉瘤”收入院。



现病史


患者1月前外院体检发现 “颅内动脉瘤”未予以特殊治疗。患者拟进一步治疗动脉瘤,北京天坛医院门诊就诊,门诊以“颅内动脉瘤”收入院。



既往史


胆囊切除术后26年。抑郁症10余年,服用度洛西汀、劳拉西泮、米氮平、喹硫平、佐匹克隆治疗。高血压4年,最高170/110mmHg,服用氨氯地平治疗,控制好。冠心病3年,具体不详。



入院查体


神清语利,双瞳等大等圆,左:右=2.5mm:2.5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


外院头部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分叉部顶端动脉瘤



入院诊断


1.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右)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 高血压

4. 抑郁症

5. 胆囊切除术后


手术方案

经皮穿刺颅内动脉瘤扰流装置置入术


手术医师:贺红卫、焦玉明


手术过程


右股动脉穿刺置入8F动脉鞘


造影导丝携单弯5F造影导管行右侧颈总动脉正侧位造影示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行3DRA测量动脉瘤大小,选择WEB系统(WEB SL W4-6-4)


下方通过NeuronMax+远端通路导管(禾木6F 115cm)建立通路。


选取工作位,路图下使用微导丝(Synchro-14 0.014in×200cm)配合将微导管(VIA-21-154-01)超选至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跟进远端通路导管



将微导管超选入瘤腔内



经微导管送入WEB系统(WEB SL W4-6-4)



注意头端空间,配合进退微导管释放WEB系统



解脱WEB系统,撤出推送杆

复查工作位造影,动脉瘤内见造影剂滞留

复查右颈动脉正侧位造影,动脉瘤栓塞满意


临床预后


患者术后未予特殊治疗。术后8小时移除压迫器,肢体活动正常。术后2天出院。

小结与体会

WEB装置是神经介入治疗技术和材料不断进步的体现,其创新点在于WEB通过微创介入方式植入动脉瘤后,植入物自膨胀,有效地密封瘤颈而不影响载瘤动脉,简化了治疗方式,one and done单一器械即可安全有效的治疗分叉部动脉瘤,并巧妙地将血流导向治疗从血管内治疗转化为囊内解决方案,无需抗血小板治疗,手术操作时间短,是可专门用于分叉部动脉瘤的全新栓塞装置和术式。


近年,天坛脑血管外科团队逐渐形成基于复合手术平台的脑血管病复合手术治疗理念和模式,有机融合显微神经外科与神经介入治疗,紧跟现代科技进步的脚步,力图达到最优治疗效果和最小治疗伤害的目标。本期展示的WEB治疗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是利用介入新材料、新技术改进既有治疗的再次成功实践。


手术医师简介


贺红卫 主任医师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介入科室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秘书

北京医学会介入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脑心共患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和转化研究,目前主要关注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人工智能分析、颅内动脉夹层的病理生理研究、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治疗等

近五年主持省部级课题共3项,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共2项。作为第一作者或责任通讯作者在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等期刊杂志上发表了SCI论文共7篇,参与了包括NEJM、Science bulletin等在内的20余篇论文撰写

获批1项软件著作权,目前正处于实际审查阶段的国家发明专利共2项

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2004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焦玉明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访问学者,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

主攻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狭窄、烟雾病、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的外科及介入复合手术治疗,研究主要围绕脑血管疾病外科治疗中的脑功能保护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科技部国家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重点项目、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等脑血管病重点科研项目

作为主要成员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国卒中学会青年创新奖等奖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及核心期刊数篇

曾于UCSF访问学习术中唤醒及神经电生理等脑保护技术,熟悉神经外科多模态神经导航、术中超声、术中电生理、3D-超声导航等脑保护技术的应用

作为共同第一作者撰写《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临床实践英文指南》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