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复杂结构,大脑前交通动脉瘤一直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领域的难题。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双微导管栓塞技术等应用于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常面临操作复杂、动脉瘤易复发、支架内血栓等困扰。
WEB(Woven EndoBridge)是经典的瘤内扰流装置,通过在瘤内自膨,瘤颈处约57%~62%的金属覆盖率阻断血流进入瘤腔,并诱导瘤内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瘤的效果。其与动脉瘤形状相互适应的自膨胀特性较好地解决了一部分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难题,并且无需面临支架复杂操作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相关风险。
本期将为大家带来天坛脑血管外科团队利用WEB装置治疗的1例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病例。
病情简介
患者男性,68岁,主因“体检发现动脉瘤2年”以“颅内动脉瘤”收入院。
现病史
患者2年前,患者于大名县医院体检发现动脉瘤,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偏瘫、失语,无四肢乏力,无四肢感觉运动障碍,无四肢抽搐发作,家人选择保守治疗,3月前家属为求进一步诊治,于北京天坛医院门诊就诊,门诊以“颅内动脉瘤“收入院。
既往史
入院查体
患者神清,对答流利,双侧视力粗侧可,双瞳等大,直径3mm,光反应灵敏,各方向动眼充分,无复视及上睑下垂,双侧面纹对称,听力可,双侧头面部浅感觉正常对称,咬合有力,伸舌居中,耸肩及转颈有力,无呛咳及吞咽困难,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
2021年外院CTA示前交通动脉瘤
2023年外院复查CTA示前交通动脉瘤较前进展
2023年外院复查CTA示前交通动脉瘤子瘤较前进展
入院诊断
前交通动脉瘤
病例分析
手术方案
经皮穿刺颅内动脉瘤扰流装置置入术
手术医师:江裕华、王明泽
手术过程
临床预后
小结与体会
前交通动脉瘤是治疗难度最高的动脉瘤之一。由于前交通复合体的存在,其复杂的解剖结构使显微手术和介入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面临载瘤动脉保护的难题。由于前交通动脉瘤常累及多支血管,因此介入治疗通常需要进行多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面临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以及填塞过程中支架塌陷和动脉瘤残留的风险。因此此类动脉瘤更多选择显微开颅夹闭。WEB装置为解决此类病变提供了解决方案。其创新点在于WEB通过微创介入方式植入动脉瘤后,植入物自膨胀,有效地密封瘤颈而不影响载瘤动脉,简化了治疗方式。其面向瘤颈的平面具有较高的金属覆盖率,有效阻挡血流在原有方向冲击动脉瘤。且WEB装置置入后无需抗血小板治疗,提升了围手术期安全性,并为其他潜在的外科治疗提供了机会。
专家简介
李佑祥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首席专家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介入专业组组长
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中心主任
北京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心脑血管病执行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考核委员会介入委员会常委
北京市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贺红卫 主任医师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介入科室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秘书
北京医学会介入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脑心共患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和转化研究,目前主要关注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人工智能分析、颅内动脉夹层的病理生理研究、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治疗等
近五年主持省部级课题共3项,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共2项。作为第一作者或责任通讯作者在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等期刊杂志上发表了SCI论文共7篇,参与了包括NEJM、Science bulletin等在内的20余篇论文撰写
获批1项软件著作权,目前正处于实际审查阶段的国家发明专利共2项
江裕华 副主任医师
博士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副组长,副主任医师,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在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信评审专家,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副总干事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神经损伤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质控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委员会青年委员
现在从事神经介入的基础及临床工作,目前主攻方向为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包括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目前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专项智能机器人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公开课题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课题1项、院级青年基金1项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专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联合课题等10项课题,在神经介入领域取得了一些创新与成果,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获得全国医药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参与编写《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等著作3部,目前是《Europeanradiology》、BMJ等杂志的特约审稿专家
王明泽 住院医师
博士研究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
2009年9月-2014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4年9月-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硕士研究生外科学(神外);2016年9月-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博士研究生外科学(神外);2020年8月-至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
主要工作:参与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复合手术治疗多种危险因素并存的复杂性脑血管病》(D161100003816005)和十三五重大慢病专项《复杂性脑血管疾病复合手术新模式治疗技术研究》(2016YFC1301800)等复合手术临床课题的研究设计和运行管理;从事脑血管病、肿瘤等方面神经外科复合手术模式探索和技术创新,开展新技术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通过复合手术模式搭建脑血管病急诊危重症绿色通道救治体系和技术探索
在SCI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著,参与多部教材编写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