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病率约为10-15%,持续不缓解的耳鸣会令人产生烦躁、焦虑甚至抑郁的情绪,给患者带来巨大精神困扰,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其中搏动性耳鸣比较少见,约占全部耳鸣的4%。搏动性耳鸣大多为血管源性,其中一种病因为乙状窦憩室。当骨壁缺损造成乙状窦经此薄弱区疝入乳突气房内,便称为乙状窦憩室。目前针对乙状窦憩室所致耳鸣的治疗主要是有开放性手术修补憩室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本文报道1例由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耳鸣症状即刻消失。
基础信息

患者女性,36岁。
主诉:右侧搏动性耳鸣两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两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右侧耳鸣,耳鸣为持续搏动性,自诉按压右颈部可消失,听力无明显下降,无恶心呕吐,无头痛头晕,至我院查内耳MRI平扫提示无明显异常。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科门诊就诊,拟以“耳鸣”收住入院。
既往史:体健。
查体:意识清,对答切题,头颅无畸形,双瞳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伸舌居中,口角无偏斜,颈软无抵抗,粗测双侧听力无影响,右侧压颈后搏动性耳鸣消失,双耳听力粗测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头颅CT平扫(2023-03-24 本院):考虑颅底凹陷症,结合临床;双侧上颌窦、筛窦炎。内耳MRI平扫(2023-11-09 本院):无明显异常。
术前检查

术前头颅CT平扫(图1)
图1 术前头颅CT平扫
右侧乙状窦沟区静脉窦向外侧移位,外侧骨板菲薄,局部缺失(红色箭头)。
2023-12-25局麻下行脑血管造影术,术中动脉期未见明显异常,静脉期见右侧横窦乙状窦移行处轻度狭窄、乙状窦憩室形成(图2)。
图2 术前DSA
静脉窦期可见右侧乙状窦憩室(红色箭头)。
2023-12-27局麻下行腰椎穿刺术测压,提示压力110mmH2O。
术前讨论:
患者搏动性耳鸣病史2年余,内耳MRI未见异常,完善CT提示右侧乳突后骨质呈陷窝状,有颅骨板障和内板缺损,DSA明确右侧乙状窦憩室,且患者术前压颈后耳鸣消失,因此我们诊断考虑右侧乙状窦憩室引起的耳鸣。经科室讨论,与家属沟通后计划行支架辅助下乙状窦憩室弹簧圈栓塞术。
术前药物准备:
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甲苯磺酸艾多沙班口服术前准备完成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提示ADP和AA均达标。
术中器械:
Precise镍钛合金支架
Neuronmax长鞘
6F Envoy DA 导引导管
6F Navien 115cm中间导管
0.014 Synchro微导丝
Echelon 10 微导管
4F 造影管
弹簧圈
手术经过

患者排除手术禁忌症后于2023-12-28全麻下行颅内静脉窦支架置入术+静脉窦憩室栓塞术。
术中用药:碘克沙醇+肝素+盐酸替罗非班。
左股动脉Seildinger法穿刺,置入4F穿刺鞘,4F造影管在泥鳅导丝导引下超选进入右侧颈内动脉,行右侧颈内动脉正侧位造影,并行右侧颈内动脉静脉窦期3D旋转造影重建,静脉期见右侧横窦乙状窦移行处狭窄、乙状窦憩室形成。右侧股静脉Seildinger法穿刺,置入8F穿刺鞘,左侧股静脉Seildinger法穿刺,置入6F穿刺鞘。ENVOY DA导引导管在泥鳅导丝引导下,经过右侧颈内静脉、右侧乙状窦到达左侧乙状窦。Neuromax长鞘在泥鳅导丝引导下到达右侧颈内静脉,6F 115cm Navien经过Neuronmax长鞘,在泥鳅导丝引导下到达右侧乙状窦近端。两根Echelon微导管在Synchro.014神经微导丝引导下到达右侧乙状窦憩室内。Precise镍钛支架7mmx40在Synchro.014神经微导丝引导下经Navien中间导管释放,支架完全覆盖乙状窦憩室。乙状窦憩室内依次缓慢释放SEDC 10-05-10弹簧圈2枚、SEDC 10-06-15弹簧圈1枚、SEDC 10-04-12弹簧圈1枚、SEDC 14-06-25弹簧圈1枚、SEDC 10-03-10弹簧圈2枚、Axium QC-8-30-3D弹簧圈一枚、Axium QC-6-20-3D弹簧圈一枚、8210-0837/8mm*37cm弹簧圈一枚。造影见憩室不显影,造影见憩室近端乙状窦轻度狭窄,于憩室近端狭窄部位释放SAB-6-30支架一枚,静脉窦狭窄消失(图3)。结束手术。
图3 术后即刻DSA
静脉窦期见乙状窦憩室消失,右侧乙状窦管径恢复正常,静脉循环时间无变化。
术后情况:
术后予以拜阿司匹灵+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甲苯磺酸艾多沙班片抗凝等治疗。患者诉耳鸣完全消失,未诉头痛等不适。
术后总结

1、搏动性耳鸣是耳鸣的一种少见类型,与血液在血管内形成异常湍流相关,其成因主要分为三部分:(1)动静脉瘘因素包括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及脑动静脉畸形;(2)动脉因素包括颈动脉、椎基底动脉、锁骨下动脉的狭窄、扩张、夹层及肌纤维发育不良等;(3)静脉因素包括颅内静脉窦狭窄、乙状窦憩室、高位颈静脉球、粗大乳突导静脉等。
2、源于静脉窦憩室搏动性耳鸣较少见,2000年由Houdart等人首次报道。临床上大多数医师对其还不甚了解,其治疗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鉴别耳鸣原因,对其明确诊断。
3、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开放性手术包括经乳突入路乙状窦憩室结扎、乙状窦缩窄、骨壁重建术等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乙状窦憩室。相比于开放性手术修补乙状窦憩室,相对风险较小、微创的血管内治疗搏动性耳鸣不失为一个更具优势的选择,但是需要有经验的术者和规范的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来保证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术者简介
李吻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卒中学会出血性脑血管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卒中学会脑脊髓血管病复合手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江苏省分会神经介入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专委会委员
苏州市微循环协会委员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