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0日发布 | 1149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神介讲堂】吕明:“深谈”C臂工作位

吕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吕明


深谈


C臂工作位


🧡 上集回顾:《浅谈C臂工作位》

*点击跳转查看


上次浅谈C臂工作位提出在栓塞颅内囊状动脉瘤时,理想的工作位应满足以下要求:

1.C臂能达到的角度,这是前提;

2.瘤颈切线位;

3.清晰分辨流经和毗邻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

4.瘤体和瘤颈可窥全貌,不与血管分支重叠。


但临床上常会遭遇找不到理想工作位的情况,阁下又该如何应对?


上次文章结尾留下了6点悬念,本次文章予以公布。

🧡🧾 第一点,使用多个工作位

以上个视频结尾的前交通动脉瘤为例,这个角度能暴露瘤体右侧缘,但流体左侧缘被开窗的左侧A2段起始部所遮挡。


换一个角度,瘤体左侧缘似乎闪出来了,但瘤体右侧半被右侧A2段起始步遮挡。


再换一个角度,动脉瘤终于全面暴露,然而C臂会对这个角度说“臣妾做不到啊”


我们准备使用这个角度为第一工作位,另一个角度为第二工作位。


第一工作位路图指示下,支架微导管超选入右侧A2段,


稍加调整第一工作位,弹簧圈微导管超选入瘤腔,经支架微导管释放支架,于右侧A2段到A1段内。


第二工作位路图指示下,支架微导管穿第一枚支架网眼,经前交通动脉超选入左侧A2段内,释放第二枚支架与左侧A2段至右侧A1段内与第一枚支架呈Y型定位。


Y型支架成功放置后,支架微导管顺势穿y形支架的网眼,也进入瘤腔,这样瘤腔内就有两根微导管。


换回第一工作位,在Y形支架保护下,经双微导管向瘤腔内交替填入弹簧圈。


术后第一工作位蒙片,显示Y形支架和瘤腔内的弹簧圈铸型。


术后第一工作位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大脑前动脉A2段双干血流畅通。


🧡🧾 第二点,使用工作位微量路图

仍然是一例前交通动脉瘤。这个角度,从三维重建图像看,应该是填塞动脉瘤的理想工作位,我们权且称之为主工作位,但这个角度无法展开A1段,支架微导管和弹簧圈微导管超选A1段,需要换用其他角度,我们权且称该角度为副工作位。


在副工作位路图指示下,支架微导管和弹簧圈微导管先后超选入A1段,然而主工作位大路图并未如愿暴露动脉瘤,瘤体被中动脉分支遮挡。


主工作位下,用微导管行微量路图,则能清晰展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和左侧A2段。


在主工作位微量路图指示下,支架微导管超选入左侧A2段内


弹簧圈微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小心超选入瘤腔内。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术后主工作位微量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术后主工作位大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前交通动脉血流畅通。


🧡🧾 第三点,人为变动患者头位

这是左颈内动脉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起始部微小动脉瘤。


左斜32°+头48°,能够清晰展示动脉瘤,但+头48°是普通C臂无法企及的角度,所以我们将患者头顶垫高,重新做左颈内动脉三维旋转造影,新的三维重建图像诞生了。


左斜32°+头27°,成为新的理想工作位。而这个角度是C臂轻而易举能够达到的角度,但A1段起始部动脉瘤,特别是微小动脉瘤,从来都是我最怵头的动脉瘤,微导管超选这种动脉瘤非常困难,即便管头勉强超选入瘤腔,也很难稳定。


我独创的“补丁”技术是治疗这种动脉瘤的最后手段,指的是弹簧圈少部分进入瘤腔,大部分被支架压附在瘤颈处形成“补丁”。术后左颈内动脉工作位造影,动脉早期未见动脉瘤显影;动脉晚期,可见瘤腔内造影剂滞留,动脉瘤的远期愈合不成问题。


6点已经讲完了三点,还有“三点”,马上展示!🤪


吕明


主任医师


教授


吕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外科学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攻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脑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等各类脑脊髓血管病。

承担天坛医院部分协作单位的会诊工作,带动和促进了国内多家省市医院神经介入技术的开展。目前科研方向致力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受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和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资助。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秘书。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完】


赏冬


月明晨曦


品茗悟禅意


冬水煮茶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