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公众号:神经影像视界
透明隔解剖概述:
透明隔(septum pellucidum)是大脑中线前部的两层垂直薄层膜性结构,由白质纤维和少许神经元组织构成。在中线上分开两侧侧脑室的额角和体部。透明隔分别附着于胼胝体嘴、膝、体部以及穹窿体。透明隔在矢状面上近似三角形,前高后低。透明隔隔膜的正常厚度是1~3mm(图1-2)。
透明隔发育与透明隔间腔形成:
透明隔的发育及透明隔间腔形成与胼胝体发育密切相关。在胼胝体形成过程中,向头侧延伸时,其与穹隆联合间的区域被牵拉形成左右两个透明隔小叶,其中的空腔(间隙)则为透明隔间腔。随着两侧大脑半球和胼胝体发育,两侧透明隔小叶逐渐变薄,透明隔间腔也随之变长和增宽,直至孕期24周。垂直的穹窿柱将透明隔间腔分成前后相通的两个腔隙,即透明隔腔(cavum septum pellucidum CSP,或称第五脑室)和韦尔加腔(cavum veergae CV,又称第六脑室)。在孕期6个月,两个腔自后向前闭合,到出生时,97%的韦尔加腔闭合,仅存前方的透明隔腔。出生后3-6月,85%的透明隔腔闭合。少数的透明隔间腔直到成年仍存在,内充满脑脊液(图3-4)。
透明隔是海马和下丘脑之间连接的中继站,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下丘脑的自主神经系统通过透明隔向海马、杏仁核、缰核及脑干网状结构传递信息,参与意识、睡眠过程和情绪反应。
透明隔间腔与透明隔囊肿影像:
1、透明隔间腔
诊断标准:透明隔两侧壁前后平行排列,之间的间隙宽度1-10mm,且无临床症状。
2、透明隔囊肿
诊断标准:两侧脑室间脑脊液间隙的侧壁是向两侧膨隆,且腔隙侧壁间的距离大于10mm,则诊断透明隔囊肿。
透明隔囊肿临床意义:
可造成室间孔狭窄引起脑积水或压迫周围神经结构引起神经病学损害,出现临床症状。
影像报告推荐:
透明隔间腔<3mm,可只做影像描述;
透明隔间腔宽度在3-10mm之间,需做影像描述,诊断报告:透明隔间腔(或透明隔腔及韦尔加腔)增宽;
透明隔间腔>10mm且两侧壁向外膨凸,外形呈球形时,诊断透明隔囊肿,建议随访。
年龄<3-6月,尤其是新生儿,只做描述,慎报透明隔囊肿,建议随访。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