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布 | 1765阅读
脊髓脊柱-脊髓脊柱肿瘤

【病例分享】周口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张晓阳、付涛团队:可局限性移动的椎管内肿瘤1例

张晓阳

周口市中心医院

付涛

周口市中心医院

今天为大家分享由周口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张晓阳付涛团队带来的:可局限性移动的椎管内肿瘤1例,欢迎阅读、分享!


一般情况

患者女性,49岁,因“腰背部及左大腿疼痛10天”为主诉入院。


病史摘要

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及左大腿疼痛,疼痛呈持续性,平卧休息时加重。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无肢体麻木等。于当地医院行腰部增强MRI检查提示:腰2-3节段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腊肠状实质肿块,均匀强化,考虑神经纤维瘤。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以“椎管内占位”收入病房。

专科检查

术前查体:腰椎压痛、叩击痛,双侧大腿背侧放射性疼痛,右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躯体及四肢深浅感觉无明显异常,双侧巴氏征阳性。


当地医院MRI扫描:肿瘤位于L2-3节段。

入我院后MRI扫描:肿瘤位于L1-2节段。


前后2次MRI扫描间隔1天,影像提示肿瘤所处节段不同,肿瘤移动?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外有少量文献报道了可局限性移动的椎管内肿瘤,主要是指椎管内肿瘤在不同的水平节段发生的局限性移位现象,通常发生在腰骶节段,是一类比较罕见的疾病。为尽可能的精准定位,术前再次行磁共振检查。


术前再次行MRI扫描:肿瘤位于L2-3节段。

术前诊断

术前诊断:腰椎管占位性病变(L2-3?L1-2?)。


治疗过程

术前讨论


皮亮主治医师提出:可局限性移动的椎管内肿瘤通常发生在腰骶节段,是一类比较罕见的疾病。因此,针对此次手术,肿瘤的术前定位至关重要,临近术前的磁共振结果相对更接近手术时的状态,建议后正中入路全椎板行肿瘤切除术。


汲乾坤主治医师提出:部分肿瘤起源于游离的神经根,与周围的蛛网膜、脊髓及其他来源的神经根粘连不够紧密,脑脊液循环的流体力学可推动肿瘤发生局限性移位。针对此次手术,建议依据术前肿瘤位于腰2-3节段的定位,同时打开腰1、腰2椎板进行肿瘤的切除。


付涛主任医师提出:由于肿瘤存在移位情况,建议依据术前肿瘤位于腰2-3节段的定位,首先打开腰2椎板探查肿瘤,根据探查的情况决定进一步的手术方案。


张晓阳主任医师总结发言:认真阅读检查结果及查体,同意后正中入路全椎板行肿瘤切除术。建议依据术前肿瘤位于腰2-3节段的定位,首先打开腰2椎板探查肿瘤,根据探查的情况决定进一步的手术方案。





手术过程

后正中入路全椎板肿瘤切除术。


手术经过


全麻成功后,病人俯卧位,以腰椎1-2椎体为中心取后正中线直切口设计,长约10cm。术区消毒铺巾,按切口设计线切开腰部皮肤、皮下,肌组织,牵开止血,分离腰1、腰2椎旁骶棘肌,暴露腰1、腰2棘突及椎板,切开腰2棘突上下棘间韧带,磨钻磨开腰2椎板,后去除腰2椎板,见黄韧带增厚,椎管狭窄,剪开硬脊膜后见囊实性肿瘤居于硬脊膜下,仅能完全暴露肿瘤下半部分,无法暴露肿瘤上半部分。遂以同样方法去除腰1椎板后方能完全暴露肿瘤,肿瘤大小约20mm×12mm,淡黄色质软,供血丰富,与脊髓粘连不紧密。神经内镜下仔细分离粘连和包裹的神经根,肿瘤镜下全切,并切断载瘤神经根,彻底止血,查看无活动性岀血后,严密缝合硬膜,还纳椎板。分层缝合肌层、筋膜层、皮下层及皮肤全层。





术后

1. 术后佩戴腰围。

2.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按时换药,术后10天拆线。

3. 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好转。

4. 加强随访,嘱咐定期复查。


腰椎MRI术后复查:肿瘤全切。


讨论

目前,可局限性移动的椎管内肿瘤的病因学尚不清楚。推测其可能的病因是:部分肿瘤起源于游离的神经根,与周围的蛛网膜、脊髓及其他来源的神经根粘连不够紧密,在外源性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如重体力劳动、使用肌松药松弛肌肉及行脊柱椎板切除术等),患者的腹腔、胸腔压力改变导致脑脊液循环的流体力学发生变化,推动肿瘤发生局限性移位[1-3]。所报道的研究提示,可局限性移动的椎管内肿瘤的病理学结果大多数为神经鞘瘤,原因可能是:(1)神经鞘瘤在椎管内最为好发,占所有椎管内肿瘤类型的30%-40% ,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2)神经鞘瘤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椎管内肿瘤,具有体积偏小、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密度相对较低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粘连相对疏松等特点,有利于肿瘤在循环的脑脊液中浮动,造成肿瘤在椎管内的局限性移动。

部分患者因椎管内肿瘤局限性移位的影响造成了术中手术切口延长、手术创面扩大、骨性结构破坏范围及节段增多、破坏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性等不良反应,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二次手术,无形中加大了患者负担,甚至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术中MRI能够在手术过程中实时采集图像,是当前术中影像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4]。术中MRI改变了以往依靠经验来评价患者术中状况的局面,可以实时监测病灶所在位置,显著提高了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5-6]


总结

椎管内肿瘤的移位现象较为罕见,若术前未能及时发现,可能造成术者对肿瘤所在位置的误判,进而在错误的节段上进行手术,使手术切口延长,更有甚者需要进行二次手术重新探查肿瘤,从而使手术时间延长、并发症增加、破坏脊柱生物力学功能等风险。术中MRI可显著提高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Wortzman G, Botterell EH. A Mobile ependymoma of the filum terminale[J]. J Neurosurg, 1963.20:164-166. DOI: 10.3171/jns. 1963.20.2.0164.
[2] Sasaki M, Aoki M, Yoshimine T. Mobile schwannoma of the cauda equina incarcerated following caudal migration after trauma--case report. Neurol Med Chir (Tokyo). 2011;51(10):710-2. doi: 10.2176/nmc.51.710. PMID: 22027247.
[3] Luo H, Xiao J, Lv S, Zhu X, Cheng Z. A mobile hemangioblastoma of the cauda equin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Spinal Cord Med. 2020 Sep;43(5):719-722. doi: 10.1080/10790268.2018.1547855. Epub 2018 Nov 26. PMID: 30475166; PMCID: PMC7534281. 
[4] Fahlbusch R, Samii A. Intraoperative MRI. Neurosurg Focus. 2016 Mar;40(3):E3. doi: 10.3171/2015.12.Focus15631. PMID: 26926061. 

[5] Chen X, Xu BN, Meng X, Zhang J, Yu X, Zhou D. Dual-room 1.5-T 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uite with a movable magnet: implementation and preliminary experience. Neurosurg Rev. 2012 Jan;35(1):95-109; discussion 109-10. doi: 10.1007/s10143-011-0336-3. Epub 2011 Jun 15. PMID: 21674146. 

[6] Choudhri AF, Klimo P Jr, Auschwitz TS, Whitehead MT, Boop FA. 3T intraoperative MRI for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CNS neoplasms.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4 Dec;35(12):2382-7. doi: 10.3174/ajnr.A4040. Epub 2014 Jul 24. PMID: 25059696; PMCID: PMC7965316.


专家简介

张晓阳 教授

周口市中心医院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周口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周口市市中心医院副院长

社会任职: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河南省神经外科学会委员、周口市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周口市医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科研及荣誉:2003年赴美国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修,2016年作为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十九批医疗队队长带领15名队员,于2017年出色完成中国援埃塞俄比亚援非医疗任务归国,同年获埃塞俄比亚卫生部特殊贡献奖,荣获多项省级及市级科技进步奖,指导发表了多篇中英文论文,参与制定2项中国神经外科方向诊疗共识


付涛 主任医师

周口市中心医院

周口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主任

周口市脊柱脊髓带头人

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河南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预防医学会神经系统畸形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周口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分别在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三博脑医院进修学习

科研及荣誉:先后在国家级及省级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关键词搜索